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3年第6期《集邮博览》刊登了《趣说年历卡》一文,阅后颇有感触。我从2004年开始收藏年历卡,至今已集到不同的年历卡6500余枚。最早的为宣统元年——1909年发行的两枚香烟广告片,比32开还大些。一幅是卧冰索鲤图,另一幅是美女划船图(图1、2)。卡上人物生动,景色优美。我收藏更多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所发行的年历卡,按时间先后,这些年历卡可分为萌芽期、文革期、鼎盛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明清紫砂鉴定中的几个盲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诵雎 《收藏》2007,(3):38-42
紫砂壶的收藏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虚热,90年代后期的迷茫,终于到了现在冷静的阶段。喧嚣渐去,尘埃落地,玩家,藏家开始以一种正常的心态玩壶,藏壶。这是收藏的规律,也是紫砂收藏爱好者的福音。  相似文献   

3.
周方清 《收藏》2008,(10):140-140
读罢《收藏》2008年第7、8期“汶川之殇 文物之痛”两组文章后,令人震憾,同时给了我们收藏界更多的启示。特别是《让防灾比救灾做得更好》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文章总结了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收藏界带来的灾难和教训,指出保护好文物,做好防震已是刻不容缓;强调了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借鉴像日本等多地震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防震和文物保护经验,使笔者深受启发。这次汶传大地震不仅使灾区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损毁严重,而且给民间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造成巨大损失。痛定思痛,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  相似文献   

4.
金喜旺 《集邮博览》2011,(10):62-62
对于一个老集邮者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能在地处北京东华门的中国集邮总公司门前,与邮友们交换一枚自己所需的信销票,那就是最大的乐趣了。那时的邮友素昧平生,来去匆匆,不可能坐下来切磋邮识,互叙心得。  相似文献   

5.
石鲁的意义     
张渝 《收藏》2008,(7):43-49
石鲁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否是中国的凡·高,而在于他是否为艺术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翻开中国绘画史,就我们所看到的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的绘画艺术而言,狂怪与孤傲的艺术风格也并非偶一现之。这些狂怪与孤傲的艺术风格并不能改变波澜不惊的中国绘画史的整体发展框架,它河一般地顺流而下。然而,这种顺流而下的态势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遭遇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拐点,  相似文献   

6.
杜洪位 《集邮博览》2013,(10):40-40
从孩提时代起,就像喜爱集邮一样,我也喜欢收集贺卡。20世纪50年代,每逢佳节,同学与朋友之间时兴互赠贺卡以示问候,不过那时的贺卡称为“贺年片”。50年代初期的贺卡,多半以自制为主。方法很简单,用一张稍厚的白纸,画上几笔,写上祝福语,便成。我记得当时最流行的,是用蓝墨水或红墨水刷制出来的贺年卡。  相似文献   

7.
李惠子 《收藏》2011,(10):36-41
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的新金陵画派,以其作品的内容新、意境新、笔墨新而使20世纪中后期的山水画产生了时代性变革。新金陵画派的5位画家(即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成功地完成了从传统山水到现代山水的转型,从意境山水到现实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2012年9月15日,浙派人物画“五老”之一、著名画家顾生岳因病在杭州去世,享年85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派人物画的崛起,曾在全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李震坚、周昌谷、顾生岳、方增先、宋忠元五位先生,被尊称为浙派人物画开山“五老”,现在前三位都去世了。这五位老先生中,三位擅意笔,两位擅工笔。  相似文献   

9.
许若军 《收藏》2007,(10):136-137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山西各地的收藏市场开始复苏,太原的半坡东街,作为建国后太原市政府指定的最早开放的旧货交易市场,也开始零散地交易少量的古玩,并造就了一批省内最早的收藏家。  相似文献   

10.
李润 《集邮博览》2012,(7):40-42
在“我与博览的故事”征稿启事中,提到“是邮票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但我的情况却特别一些,邮品虽然不是我的主集项目,我却特别喜欢《集邮博览》这本杂志,原因与这本杂志内容的“博”有关。这本专业邮刊在刊登有关邮文的同时。还广征博引地刊登介绍其它类别藏品的收藏文章,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收藏热潮方兴未艾,而全国性收藏专业杂志还没有大量出现期间,《集邮博览》对于普及收藏知识、引导收藏爱好者走上正确的收藏之道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藏老锡器     
殷生岳 《收藏》2010,(12):92-93
锡器曾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之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锡酒壶、锡执壶、锡茶壶、锡烛台、锡茶罐、锡果盘、锡蜡扦、锡香炉、锡印盒、锡粉盒等锡器还是普通百姓人家的日常用具,在城镇、农村随处可见。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器皿制作材料的更新换代,老锡器巳退出生活领域,大量锡器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废铜烂铁一起遭遇收购、回炉的命运,部分存世的锡器逐步进入藏品领域。  相似文献   

12.
李长安 《收藏》2009,(10):83-85
2008年度,《收藏》曾经推出“文革”绘画专辑,受到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为什么人们会对“文革”时期的绘画如此关注?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画坛上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现象,除了少数流行一时的极左作品外,我国建国以来的不少红色绘画也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13.
刘晓丹  张达莉 《收藏》2011,(10):50-5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形成了三大画派,分别为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新金陵画派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艺术价值不容忽视。以新金陵画派的领军人物傅抱石为首及四员主将的国画作品近年来极受市场的青睐。成为最具投资潜力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1,(5):151-151
谢天成师承刘海粟,一方面继承了海粟大师狂野奔放、大气磅礴的绘画风格;另一方面,他独树一帜,创立了竖立泼墨山水和人物画,造诣颇深。20世纪90年代侨居美国后,谢天成打破传统国画的意境格局,大胆地把中国的水墨、颜料、宣纸和抽象的意识,与现代派的色彩感觉糅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我一直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但是我的集邮却开始于猴票丢失的时候。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刚工作,一天一位朋友到单位带来了他买的猴邮票,并将其中一个四方连直接送给了我,当时我不集邮,也不懂集邮,所以没当一回事,后来在写信的时候因为嫌这个邮票麻烦就用掉了。  相似文献   

16.
serra 《网球》2010,(4):24-30
自从20世纪20年代巴黎《时装信使》杂志提醒注意体操女选手之后,人们已经不再认为运动是对女性天然美的扭曲。香奈尔小姐甚至提到过一个跑步的女人是多么的美丽:“她身材高挑像男孩一样,但是眉清目秀,我可以想像她的肌肉是多么的细长。”这是一段多么陈旧的黄历,但没有那一段开始,我们又怎会有现在,所有人都知道WTA每年过千万美金的赞助有多少是投给美丽的。  相似文献   

17.
搞集邮的兴致不仅是收集、整理、存藏、研究,还有一个加工制作新邮品的玩法。笔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发现邮票边纸的妙用。由于爱好书法,很容易想到书画相配的效果,于是便在邮票边纸上题写文字,以书法形式为邮票的画面配上“说明”内容。看上去像是绘画作品的题跋,从而增添了邮票的观赏性。如果遇到宽边纸、背景图案边纸,  相似文献   

18.
王建 《收藏》2010,(12):37-38
瓷皂盒是盛放肥皂、香皂等洗涤用品的器皿,始见于清代晚期。民国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瓷制皂盒流行的时期,直到70年代塑料肥皂盒出现,瓷皂盒才逐渐退出市场。由于瓷皂盒是日常用品,易损坏,所以留存下来的不多,市场上所能见到的大多是民国至新中国建国后的产品。  相似文献   

19.
1977年,我国曾发行纪念罗马尼亚独立100周年邮票(J17),其中第二图选自罗马尼亚现实主义画家尼古拉·格列高莱斯库(图1)的作品,即表现罗马尼亚独立战争的巨幅油画《斯莫尔丹的冲锋》(图2)。这幅曾于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上海两地展出的作品,以雪地为场景,  相似文献   

20.
李江 《钓鱼》2009,(18):60-61
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年头,在中国举办的五彩缤纷的各类国际展览会中,多了一名新成员,一个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绝不引人瞩目的专业钓鱼用品展览会。然而,就是当年这棵名不见经传的幼苗,在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后二十年经济大潮后,为世界钓具界所瞩目。展览会每年的交易额成为世界钓具产业兴衰的晴雨表,这就是中国国际钓鱼用品交易展览会(在国际上的名称为China Fi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