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期,当电影作为一门新兴艺术被众多现代主义作家贬低时,博尔赫斯写下多篇影评,表达了对这门艺术的热爱。电影艺术启迪了博尔赫斯的小说创作:一方面。他在创作中广泛借鉴蒙太奇手法;另一方面,他从好莱坞电影中领悟了构建小说情节的奥秘,注重情节的连续性和偶然性。20世纪后半叶,贝特鲁奇等人对博尔赫斯短篇小说的改编促进了博尔赫斯文学经典的多维度、多层次传播。电影艺术与博尔赫斯文学创作和作品传播之间的双向互动体现了20世纪文学生产和经典传播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2010年以后,电影生产继续呈现高态势的产出趋势,在新时期的电影创作过程中,借用元素符号的独特塑造与隐喻,探索人性中"本我"的压抑与"超我"的挣扎,成为电影创作的一股新风尚。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创作者们通过对电影艺术的不断挖掘,探索着不同文化间的精神共通性,追求着电影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和谐统一。该类影片的导演们试图通过影像手段,将人类生存意义的思索及自我本性的探讨展现于大众视野,引导受众进行有益思考,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分别从不同的路径传入大陆与台湾,尽管日后发展道路不同,但彼此文化根基的相连与血脉的相融让两岸电影互相影响。在台湾的日殖时期,无论是在影人之间的互动来往上,还是在电影的创作、发行与放映上,大陆电影与台湾电影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产生着关联。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形式,电影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多种媒体激烈竞争的形势发展,迫切要求电影产业的改革与之相适应。在促进电影产业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遵循电影艺术规律和电影市场规律,多出优秀作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此做好新时期电影工作必须重视下述问题:  相似文献   

5.
公益广告是门艺术。艺术就要有创意,在"创"字上有思想,在"意"字上有韵味,赋予公益广告以思想性、哲理性和文学艺术性。公益广告作为现代文明形式,具有积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因此,探讨公益广告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乃是提高公益广告创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11)
不同时期的农民工电影,主题思想的侧重点不同。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农民工电影的主题是进行现代性想象与表现恋乡情结。农民工电影参与了现代性构建,弘扬了理性与自由精神。19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农民工电影的主题是表现苦难与呼吁正义。农民工电影表现了干预现实的勇气和反思社会问题的深邃,寄寓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立场,体现了编导的社会良知和仁爱精神,提升了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新世纪初以来,农民工电影的主题是鼓舞农民工励志打拼融入城市。这个时期的农民工电影,运用了伪现实主义进行创作。农民工电影的主题变迁,是主流意识形态、电影产业化与人文知识分子自由精神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电影理论的研究就是这样一个逐步发现的"进化"史,由"电影是一门艺术"到"电影是一种媒介手段",或者各自成为一种研究视角,即分为电影作为艺术、电影作为媒介、电影作为文化等.总之,电影已经被当作是艺术、媒介、文化角色全然分开的肢解物.其实,这并不符合电影发展的实际.作为唯一依赖高科技以及高投入的艺术,在创作之初就必须考虑商业回报,所以,传播事实上就是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郑琳 《报刊之友》2014,(3):140-141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观中蕴含着十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乌托邦精神”与导演的电影创作存在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如他所竭力推崇的真实就主要表现为虚幻与现实交织的结构模式,大量象征蒙太奇影像的使用等等。本文的研究将以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创作观念为基点,以分析其电影的艺术手法与艺术特征为途径,将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思想与电影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把他放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分析乌托邦精神与其电影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星 《现代传播》2005,(6):76-78
1.对当今电影变化的推断当今传媒背景下的电影已经不是传统理解意义上的电影了,概念悄悄变迁。过去意义上的电影包容在下述三个范畴中:是娱乐文化——是艺术欣赏——是政治宣传工具,这三者就是商业动机、就是艺术技巧、就是社会政治需要的外在表现。商业动机(作为娱乐文化操作的本质),艺术技巧(作为艺术欣赏对象的意义创作存在),社会政治需要(作为一时代政治宣传工具价值而受到追捧),追溯起来它们分别在中国电影初创期、30年代、40年代基本确立。但现代电影应当用另外的线索来梳理衡量:其一是商业娱乐工具(90年代的商业娱乐功能加强和21世纪…  相似文献   

10.
受产业化冲击,近年来中国电影越发呈现出重市场、重娱乐、重技术的趋势,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像表述由此被淡化乃至误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与广泛的受众基础,既是中国电影理应承担的责任,又是其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要在电影艺术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转化与重构,精彩的故事创意和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编剧、导演便成为首要因素,同时要注重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对接和文化精神与艺术语言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1.
李磊  高展 《青年记者》2016,(15):47-48
将当代都市作为观照对象写入艺术文本中起源于1980年代,都市剧、都市电影、都市文学,在审美发现中都将都市生活、都市变迁作为创作素材。一方面,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加快了都市化的步伐;另一方面,市民文化随着社会风尚的变迁而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心理与行为规范,中国都市人群迫切需要一种反映他们日常生活与价值追求的艺术作品,于是以都市作为题材的影像作品在众多艺术文本中崭露头角。当都市文化裹挟着现代工业文明向我们冲击而来时,艺术也在以审美方式反思与回应着时代变化,这也为审美现代性提供了分析都市影像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构成国家软实力和民族精神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民族文化传统也是电影艺术的精神宝库和创作资源。即使是当下,表面上看来已经部分都市化、现代化和好莱坞化的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依然在画面和声音的延续中散发着浓郁的本土味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这里面,不仅有着电影画面创作者的业绩,更有着电影声音创作者的功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电影声音是体现民族化、还原本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精神、契合本民族审美需求的象征者和承载者。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构成国家软实力和民族精神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民族文化传统也是电影艺术的精神宝库和创作资源。即使是当下,表面上看来已经部分都市化、现代化和好莱坞化的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依然在画面和声音的延续中散发着浓郁的本土味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这里面,不仅有着电影画面创作者的业绩,更有着电影声音创作者的功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电影声音是体现民族化、还原本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精神、契合本民族审美需求的象征者和承载者。  相似文献   

14.
周祥 《青年记者》2016,(20):70-71
青年是电影艺术的创作主体与消费主体,而青春则生动地点缀着人生的色调与艺术的主题.伴随着电影导演对青春的反思回望、坚守蜕变、消费茫然,青春电影彰显着时代底色并踏寻着文化的足迹,了解当代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价值审视,是窥视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及挖掘其价值的重要密码.  相似文献   

15.
动画片的喜剧化娱乐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画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创作追求和艺术风貌,它与电影一样,在早期都作为消费文化为大众所接受。而喜剧动画是一种能体现民族风情、文化个性和审美情趣的影视类型,它成为一种吸引观众的主要手段,其娱乐效果不但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而且开创了动画艺术的独特天地。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电影是反映不同时代的特定文化产物.它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主流文学和审美艺术。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发展和电影行业的蒸蒸日上.当今很多影片中不仅加入了中西方文化的因素。而且在电影的内容表达蕴涵和角色画面的表现手法上呈现多种多样的趋势.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被淋漓尽致地投射到电影的各个环节中。而究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源。主要是与传统民俗、宗教、自然等相关联一、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电影大片的时代,电影题材的人文取向和艺术情怀一再被忽视,然而这些却是电影这门艺术最本质的价值所在.本文通过回顾过去22年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佳外语片”,以题材的选择作为切入点,分析这些获奖影片在文化层面、社会人文领域的价值和内涵,通过对这些影片独具民族视野的世界情怀的解读,反思和剖析中国电影的“申奥”情结,以此带给当代中国电影创作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化语境,采用源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和谐美学视角,结合并重读张骏祥的电影文学价值论,分别从文质和谐、真美和谐、美善和谐、文化和谐等层面,较为深入地剖析了近年来一些大片电影的美学误区和文化症结。本文提出,中国电影在产业化过程中,要注重电影性和文学性、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融;电影作者实诚在胸臆地投入创作,使电影作品有真人物、真情感、真思想。中国电影不仅要美而艳,还要讲善与良。在跨文化传播中,电影作者应富于文化自觉,以我为主,和而不同,真善美完美和谐,生产出具有和谐美学基因、强健民族精神的中国电影。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影和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播工具,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部门,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信息结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是一代代电影艺术家不断探索电影发展规律,不断挖掘电影艺术表现能力的过程,电影作为一门最为年轻的综合性艺术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行走.  相似文献   

20.
杨雪团 《视听》2023,(4):6-9
随着1961年电影《刘三姐》的风靡以及前后各种形式的艺术手段的塑造与传播,“刘三姐”现已成为广西壮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叙事文本。与在舞台艺术中不断被演绎的盛况相比,“刘三姐”却在当代电影作品的建构与创作中逐渐缺席。作为一个被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刘三姐”故事的想象性和浪漫性、歌曲元素的表现性、地域风光的展示性等先天为舞台艺术提供了大量适合表现的空间,却也成为更加强调再现真实生活的银幕艺术的创作掣肘。只有找寻到适合不同艺术表现的具体路径,文化与艺术才能实现良好的交融与互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