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为鉴,以钟汉良粉丝群体传播与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为例,考察分析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粉丝作为一个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其传播仪式的意义,就是通过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凝聚人心加强集体内部团结,在建构粉丝文化中发掘更多正面健康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3.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神州十三号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完美收官,中国空间站进入建造阶段。央视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直播和报道。本文通过研究CCTV频道和央视网对神舟十三号任务完成的电视直播报道,来探究央视电视直播对神舟十三号发射任务报道的媒介仪式构建。研究发现,央视电视直播对神舟十三号发射任务报道的媒介仪式构建对传递主流价值观、促进文化认同、构建集体记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嵌入程度上,媒介庆典作为一种意义生产模式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因而在表征价值信仰、粘聚社会方面被赋予重要的角色担当。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互动的仪式性模式,媒介庆典亦留存明显的局限性,在话语实践上易于走向仪式陷阱,成为附庸化的形式,仪式化更可能成为价值传播的社会控制形式,对庆典仪式的过度商业开发也会消解其社会公益性。本文重点以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为实践案例,从仪式传播视角探究媒介庆典的话语表达实践及社会认同空间的建构,以突出其作为具有社会建构意义的巨大话语系统应有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7.
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诺贝尔颁奖典礼是一种"加冕"媒介事件,也是媒介仪式,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这种媒介事件和媒介仪式中形成了众多话语功能,最显性的功能是使诺贝尔奖得以合法化和权威化;以媒介接触范围划分,媒介技术也区隔了社会类属——"参与者"与"旁观者";同时也很隐秘地展现了权力主体的神圣性与合法性,这一权力主体包括西方的价值体系和精英文化类属;最后还形成了对授奖方所属的瑞典北欧文化与获奖者所属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刘相 《东南传播》2023,(7):30-33
从中间性的视角出发,乡村仪式这一文化行动亦可以理解为一种媒介。基于S省Z村的参与式观察,发现乡村仪式包含了作为沟通行动的中介和作为符号表征的场域两个维度。在传统村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作为媒介的乡村仪式呈现出空间聚合重组、传递观念凸显和现代功能调试的特点,并发挥着三个作用,分别是:信息传递稳定乡村秩序、文化惯习凝结社会知识、仪式传承建构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9.
凯瑞以类喻的方式诉说传播即仪式的本质,所以仪式感是塑造认同的关键。现实场域的观影与网络空间的观影构筑着电影的生态空间,观影是一种集体参与式的仪式。个体沉浸于现实虚构的环境中获得体验感,并通过参与、共享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性信仰。研究发现,塑造华莱坞概念的想象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培植一种集体仪式感,以此来建构华莱坞概念的权威性与神圣性。观影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过程。但现状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知晓并未与华莱坞共同体联结在一起,个体认同的危机感是存在的。培植华莱坞共同体的集体仪式需要现实场域与网络空间的双向联动,集体仪式离不开媒介事件的塑造,以竞赛、征服、加冕的共识性媒介事件来建构华莱坞共同体的权威性,不失为一种塑造认同的关键方式。  相似文献   

10.
郭讲用 《当代传播》2011,(4):45-47,50
本文运用传播仪式观理论,通过对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分析比较,揭示传统节日组织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传播在共享信仰、续接传统、整肃心灵方面的意义,分析大众媒介的介入如何使传统文化得以修正与转换.以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神圣性与纯粹性差异观照我国端午节传播由于泛政治等因素而导致的“仪式空壳”问题,探讨如何将传统节日组织仪式和媒介...  相似文献   

11.
陈睿清 《新闻前哨》2021,(4):103-104
学界对先秦新闻思想史中孔子的新闻思想研究大抵有这三个部分,其一是对孔子及儒家传播思想内容本身的内化研究;其二是对儒家传播思维或核心模式的外推研究;其三则是儒家传播思想对当代新闻传播意义的共性研究.孔子的传播模式并非单纯推己及人的机械复制,而更加注重传播仪式,笔者试图以传播的仪式观的视角对孔子及儒...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一份庄严的与人民的世纪承诺.在这个极为特殊的年份,电影艺术家用镜头展现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用创作激情讴歌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创作出许多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文艺精品,《我和我的家乡》就是其重要代表之一.基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理论,分析主旋律电影《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阈限理论为分析工具,着重讨论了入伍仪式等军队过渡仪式对官兵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文化认同的根本在于对人生终极问题的回答,集中体现在对于身份及身份认同的焦虑,具体表现在对某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的理解、认可和适应。入伍仪式在这一"阈限"状态中,新兵实现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世界观的重建,完成了自身对于军队文化初步认同。集体生活、集体训练和克制的集体狂欢则充分发挥群体心理的感染力、传染性,成为培养集体精神、调动官兵情绪、激发战斗热情的重要途径。爱国奉献等理想信念作为激励和感染官兵的神圣意志,才使得军人之间得以维持一种超脱于物质利益的普遍的荣誉感。从上述角度去分析军队过渡仪式,我们似乎更能够理解了军人身份的塑造过程和军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重新发掘现代性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15.
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象征资源的共享性过程,成为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主要机构之一。笔者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从媒介的角度切入认同的研究,以2011年春晚为例,分析春晚如何作为媒介仪式,探究春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进而反思利用媒介仪式进行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多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利用媒介仪式来建构和传播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媒体的创新之举。本文以典型人物形象系统中的平民楷模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央视寻找最美系列颁奖礼为研究个案,在媒介仪式观的视域下解读平民楷模形象的仪式建构与传播过程,探析其建构与传播的仪式陷阱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电视媒介事件已成为生活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选取三个实际案例,即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的直播视频,利用电视媒介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来具体分析,探讨出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事件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信仰共享以及整合维系民族自豪等方面的重要仪式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浅析媒介事件的仪式直播如何建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18.
传播新媒介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艺涵 《新闻传播》2009,(12):106-10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不断出现,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使传播学领域的传播实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且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已经不适应当前的传播媒介了.学者们已经开始从全新的视角、以全新的理念去研究传播理论,促使新的研究方法的萌生。但新媒介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时候.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春节文化的群体仪式传播,在电子媒介时代被电视媒介仪式所接管,"不在场"的虚拟空间代替了"在场"的仪式场景,变成了由媒介发起的观看式的众人狂欢.而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右翼主要代表人马尔库塞所提出的"单向度的人"被消解,人们更具有独立思想和批判意识,趋于多向度的思维方式,并且形成新的春节文化仪式传播.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新闻教育出现了超常规发展。在这个被称为新闻传播教育的“第二次浪潮”里,新闻传播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财经类、政法类、师范类、体育类、农业类院校遍地开花,甚至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里也纷纷涌现。然而,与新闻专业大量开设相对应的是新闻传播教育的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