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西方文化批评将边缘群体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困境作为研究的焦点,致力于颠覆和解构所谓权威的话语霸权,为被剥夺话语权的"他者"正名,积极探寻他者的"身份认同"策略和途径。美国黑人戏剧文学生动、真实地呈现黑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迷茫。采用西方文化批评理论来研究美国黑人戏剧将有助于我们在解读黑人戏剧中的身份探寻主题的同时,更好地了解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诉求。  相似文献   

2.
《喜福会》是美国新生代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后被华裔导演改编为电影,其影响经久不衰。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描写作品中四对母女在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探讨被"边缘化"的美国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遭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揭示出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从沉默的"他者"到找寻回自己话语权的艰辛之路,以此探寻华裔女性实现自我身份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华裔美国文学身份认同研究多从作品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出发,实现从"对抗"到"融合"的完美模式,这种针对女性群体的单一主题研究,并不是身份认同的终结。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角度,以小说《喜福会》为研究文本深入探索华裔美国女性从最初的身份困惑,到追寻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认同,进而实现国家身份的建构历程。这种研究范式不仅可以消弱西方社会中存在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而且对全球华裔的文化身份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谭恩美在其小说《喜福会》中,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以及两代人在父权社会和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兼容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自我认识。作者通过对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挖掘了形成华裔女性自我身份危机的最大根源,使读者意识到,只有消解了东西方的文化对立,才能重新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5.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6.
"他者"是拉康提出的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作品《城堡》主人公土地丈量员K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试图通过"他者"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文章将对K和卡夫卡从身份认同的焦虑到"他者"话语下身份认同的失败进行分析,两者身份构建的失败,也暗喻现代人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习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英语语言文学的深入学习要有深厚的西方社会文化知识基础.在西方,宗教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圣经>汇集历史、传说、传记、伦理、法律、箴言、诗歌和宗教,是世界上影响广泛而富于魅力的书,融入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西方文化的源头就是被称为"两希文化"的希伯莱文化(即基督教文化)和希腊文化.可见圣经对西方文化之影响的深度.<圣经>中的传说、故事、格言、典故及思想,对两千多年的文学艺术的发展的影响是至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媒介帝国主义"战略是当代美国推行其全球霸权的重要战略。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抵御其"媒介帝国主义"战略,中国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重写西方式叙事,推进文化产业化,借鉴别国经验,并积极走出国门,在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电影《通天塔》从四个单元故事分别展示了隔阂主题下的多种"他者"形象,而女性"他者"形象始终贯穿其中。这些女性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弱化和丑化,等待着男性社会的拯救。因此,只有建立了平等的两性关系,人类才能构建真正的"通天塔",打破沟通的隔阂,迎来光明与希望。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不同权力差异语境下、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以及处在不同话语权下的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被西方世界异化和边缘化。在面对西方强大的知识霸权时,中医的翻译实践困难重重。中国的中医文化译者应该意识到翻译的政治性,在翻译实践中应该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这样才能够忠实有效地把中医呈现给世界。  相似文献   

11.
战后新一代作家白先勇,留学美国著《纽约客》一书,延续了《台北人》的"漂泊"主题,不同于《台北人》的被迫漂泊,《纽约客》中刻画的任务因不能忍受空间焦虑,主动开始异域漂泊之旅。该书描述了他对文化身份认同态度的转变,从最初美国霸权文化下纽约客们的空间焦虑和文化认同危机,到跨越东西方文化沟壑,构建身心和谐的文化认同局面。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媒介体育的宣传文化如何在性别、体育迷以及消费者身份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上定义我们。文中引用了最近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展示了如何运用叙事伦理的一个新"脏言理论"来揭露在描述男性、女性以及他们作为体育迷和消费者的角色时所涉及的固定模式和限制。并重点讨论了在支撑消费者文化中体育叙事的叙事霸权动态和社会变化在伦理学中的前景和限制。  相似文献   

13.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讲述了主人公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命运以及白人文化霸权下众多黑人迷失身份走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悲剧由一个黑人小女孩追求蓝眼睛而引发。本文从该作品的内涵进行研究,从"蓝眼睛"的象征意义入手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意蕴——黑人只有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才能在白人社会中获得生存。  相似文献   

14.
数世纪以来,《圣经》一直都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在《圣经》当中,我们可以对西方社会的许多社会背景追根溯源。笔者旨在通过浅析圣经里体现的基督徒婚姻观,来帮助我们对当前西方社会中的婚姻状况有更好地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圣经》(The Bible)是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集中反映,《圣经》中的一些语言已经渗透到英语的日常生活用语当中。了解这些语言,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也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正像不研究佛学就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不读《圣经》也就无法解读西方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位育之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用潘光旦先生关于"位育"的教育观,对"位育"之道的核心:"中"、"和"、"位"、"育"四个字进行诠释.并将其深刻的内涵"安所遂生"之道运用到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应按照以下的逻辑顺序:身份定位、文化认同、渐入"他者"、构新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一方面向全人类的文化共性和价值观念有所靠拢,另一方面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将进一步强化、本土化将更明显、个性将更突出.  相似文献   

17.
体育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欧洲列强经济扩张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全球化带来体育文化的同质化,而同质化反过来更有利于体育文化在国际间的流通,进而促进体育文化更好的发展.在同质化过程中,西方化成为当今体育全球化的重要特征.西方化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西方体育在国际体育中的霸权地位.在西方体育文化处于霸权地位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体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用“自我”、“他者”的观点来审视当今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是文化自信视角下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的题中之意;以“他者为镜”才能审视“自我”,进而认同并建构“自我”;武术的民族性文化身份认同必须秉承中西会通的精神.研究旨在为武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世界体育文化坐标系中形成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波伏娃《第二性》中他者的概念分析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俄亥俄,温斯堡》"虔诚"这个故事中女性的地位。本文认为故事中的女性凯瑟琳·本特利和路易丝·本特利处于被动、附属地位,具有他者性,虽然她们努力寻求两性平等沟通和对话,但都在男权家长杰西·本特利的压制变成失去爱和沟通能力的畸人。  相似文献   

20.
如果按照叙写角度的不同,可将《诗经》塑造的女性形象分别定义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一般说来,女性的"自我形象"在叙写过程中呈现出形象与直白的审美特征,而作为被他人进行观察、描摹、叙写的"他者形象",则呈现出抽象与朦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