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中,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已经唤醒了人们对其的热爱和追寻。"白纸坊太狮"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民间花会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古老的民间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拯救"白纸坊太狮"这一优秀文化遗产,2008年,国家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出发,对其文化特色、发展渊源、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认真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研究发现,"白纸坊太狮"目前发展存在着人才断层危机、培养、管理、资金等问题,从而文章提出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管理、与学校建立研究机构等保护对策。旨在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对我国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原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以河南省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总结了立法保护、展演保护、展馆保护、学术研究四个方面的保护成果;并从文化角度和商业角度探讨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最后提出中原经济区的"非遗"应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学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热点之一。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范围的界定为基础,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的关系,进而探讨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4.
高等院校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与竞技"类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切实加强高等院校传统武术的教育与传承,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母体文化,是未来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法人类学的"法律多元论"拓宽了"法律"的定义,并且延展了解读法律的视野。本文以法人类学的视野对藏族村落家庭生活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了一系列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并认为这也是"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自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至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本研究通过对当前我国国家级、省(市)级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人与传承组织/基地等进行统计得出,当前我国国家级、省(市)级(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为29项和241项,国家级、省(市)级(2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31名和208名;研究认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着"两极分化"、"观念固化"和"创新不足"的问题,研究建议应通过建立统一的申报系统、标准的评审系统和规范的查询系统来进一步加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7.
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评剧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政府、民间团体、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视角,在解析评剧保护规律的基础上,探索评剧在唐山的保护策略,提出适应唐山地域特色,预防性保存与创新性发扬并举的保护路径:针对濒危的早期艺术形式采取标本式保存,尽力保存艺术火种和基因;顺应评剧发展自身规律,以创新求生存。  相似文献   

8.
高阳县北方昆曲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高阳县北方昆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阳县北方昆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对高阳县北方昆曲的研究,有利于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民族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从民族教育的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途径,也是研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笔者根据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索了民族教育如何在学校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其传承、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作用, 同时呼吁保存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舟山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价值较高,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珍贵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大量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文章在借鉴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博物馆、生态街区、主题公园、实景演绎和旅游节庆等五种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并明确了其保护性旅游开发实施的途径。本研究为深入挖掘与合理开发利用舟山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探索体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跨学科比较等研究方法,采猎人类学理论——“植他如我”,探寻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的时代诉求。通过分析认为:体育人类学在欧美和日本有相当长的学科积淀,从人类学学科属性考量,其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有着亲缘关系,也是其重要的应用领域。研究认为体育人类学可以为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提供认识与方法论,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出发点包括主客位的研究视角、文化相对论与整体观、普同论、适应等;作为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方法首推田野工作,并可在此基础上撰写民族志;体质、考古和语言人类学也可为辅助和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因此,人类学在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为视角,对正定民俗常山战鼓进行调研。作为正定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具有显著的历史性、传承性、普及型和民俗性特点,分析其特征及社会功能认为,该项目具有凝聚向心功能、调节社会关系、优化教育内容等社会功能,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常山战鼓要在新时期获得长足发展,需要积极融入全民健身活动,借助学校体育平台和现代传媒手段,践行"走出去"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保护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有积极意义;同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国民教育、传媒宣传和政府引导,需要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峨眉武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地走访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对峨眉武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目前峨眉产业发展存在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原创力弱、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系、产业人才匮乏、政策滞后、管理混乱等问题;面对现实困境,应当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的关系,以峨眉武术文化发展为导向,提升峨眉武术产业原创力和感召力,确立峨眉武术文化资本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理念,坚持合理规划、统筹协调、产业重组、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文化的视角下,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社会文化环境改变直接引起的从舞蹈的社会文化载体到舞蹈本体的一系列变化。所以,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文化价值,与舞蹈所表达的地域文化特点的准确度相关。研究将抽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项目:昌黎地秧歌和井陉拉花作为例证,利用田野调查方式分析其变化状态,探索其变化规律。通过研究认识到变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常态,重要的是在变化中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纵深化方向的同时,本课题从实物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三方面对构建黔南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库进行了探讨,其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库建设的主体框架、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力图能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视野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功能引起了社会和文化界的普遍重视。如何促进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建设,成为开发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资源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国家级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溱潼会船"为例,分析溱潼会船产业化特色和发展瓶颈,试图为江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发展构建策略上的可行性,以便解决江苏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当前,体育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体育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贵州是个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研究其体育民俗文化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首先以体育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以贵州体育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对其作了区域性体育民俗史及当代转型的实证性调研;然后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积极探寻并提出了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法,以“一带一路”为研究视角,运用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价值与意义,并针对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状和困境,提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实现路径:注重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提升”;保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生态平衡”;挖掘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意义空间”;拓展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时空范围”。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概况、内涵与特征、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新疆自治区被列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分析,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原生活态性、民族地域性、民俗依附性、群体认同性.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性;缺少长远的定位与规划;传承主体的缺位;缺少评估与反馈机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规划与管理;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形成法律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人的保护与关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