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圣经》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本文拟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入手,对《圣经》典故在英语中的影响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派"兽性变为人性这一条线索展开对《少年Pi的奇幻漂流》隐喻特征的分析,首先对《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分别从故事发生背景、空间环境以及主题等方面对作品中存在的隐喻特征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读者拨开眼前的迷雾,对本部小说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哈姆雷特》是莎剧中璀璨的明珠,总是吸引众多评论家的注意,并被认为是莎剧人物典型塑造中的最高成就。文章试图从《哈姆雷特》与旧约中所述大卫王事迹的情节和思想意念方面的相似之处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圣经》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折射,从而阐述《圣经》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深厚的创作来源。  相似文献   

4.
《圣经》是在全球范围流传最广,印数最多的一本书,它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圣经》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作家作品及影响,分析《圣经》对西方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母题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陈洁 《职大学报》2016,(4):28-32
施玮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书写女性时,施玮把故事中的女性与《圣经》中的女性相对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穿插《圣经》女性人物的典型事迹,并以她们的宗教境遇来构建女性角色的命运轨迹。施玮小说中的这类书写主要表现为女性角色遭遇夏娃式的诱惑,回归利百加式的纯洁及追寻玛丽亚式的圣德。施玮力图透过《圣经》女性的神性命运来展示现实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  相似文献   

6.
《圣经》是信徒心目中无可比拟的正典。但《圣经》之基本架构仍是建立在二元对立之上的。《圣经》故事中对女人的轻视及对其角色的歪曲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压制的一种极端表现。在代表着人的原欲的对立面——极端化了的人的理性——的上帝的授意下男人有幸成为上帝意志的贯彻者,而女人的形象则体现了原罪、边缘化和附属品的角色。对女人在《圣经》中角色的不同阐释是男人、宗教势力和圣经信徒的不同所在,这种二元视角即使在20世纪其他领域也不乏例证。从所谓信徒和异教徒之争等也可以看出,对待《圣经》的真正态度是以爱和宽容为根基的,《圣经》在人们心中的正典地位的确立必须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怪圈更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在路上》是"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被称为"垮掉一代"的圣经. 小说以萨尔的视角记叙了他和朋友的西部旅行,表达了年轻人对战后美国社会的不满,对自由和本真的追求.本文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通过比较分析其中东部与西部自然以及不同的女性形象,揭示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8.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说的代表人物,《在路上》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这部作品一经出版,无论是从小说描写的敏感度上,还是从对小说主题的探究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堪称是美国垮掉派小说的《圣经》的文学作品是对美国精神的伟大诠释。以小说中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斯和迪恩的美国精神展现为切入点,反观美国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普通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精神困惑和人生探索。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西方许许多多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等等,都与《圣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圣经》的哲理让人倍感亲切,《圣经》里的故事让人感动莫名。  相似文献   

10.
《圣经》既是一部世界著名的宗教经典,也是一部将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融为一体的百科全书。由于巨大的影响力,《圣经》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众多《圣经》的汉译本中,冯象译本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版本之一。本文将运用翻译目的论的理论研究评析冯象汉译的《创世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深受中国传统艺术留白观念的影响,常常通过空镜头的运用营造出中国民族影像独特的"韵外之致"。在如今票房至上的大片时代,传统美学在电影中几乎消失殆尽,然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李安,其3D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既妙造自然,实现了物性空间和心灵空间的契合,又寓情于景,营造出具有古典意蕴的诗意意境,给未来的华语大片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子思、孟子、荀子代表着战国儒家中的三派,孟子代表的是王道派,荀子代表的是制度派,而子思则代表道德派。子思一派的《诗经》传本与今本《诗经》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是战国众多传本中的一种。此派于《诗》没有多少解读性的话语,而全部指向了人伦道德的兴喻与确立。《诗》在这里已不再是"礼"的说明书,而变成了修养心性、完善人格的精神法典,体现出一种新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3.
电影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主要涉及视觉、听觉、音乐、图像等符号语法的研究。本文尝试用系统功能理论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层面,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符号系统多层面对电影进行解读,探讨该影片如何通过语言、音乐和画面协作建构多模态语篇。  相似文献   

14.
《圣经》(The Bible)是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集中反映,《圣经》中的一些语言已经渗透到英语的日常生活用语当中。了解这些语言,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也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正像不研究佛学就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不读《圣经》也就无法解读西方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路得记>不仅是圣经中的经典篇目,也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它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不是狭隘的个人情感的自私的爱,而是博大的利他的无私的爱.这是一种跨越民族与信仰的真正的人类大爱.  相似文献   

16.
在《一粒麦种》中,隐含着圣经原形,丰富了文本的思想。本文运用弗莱圣经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意象、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视角来解读《一粒麦种》,从而展示了恩古吉对肯尼亚独立后现状和今后出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深受圣经的影响,在她的作品中无一不体现出圣经中的原型。她的《秀拉》、《所罗门之歌》等几部小说中都出现了类似于耶稣的原型人物,以耶稣赎罪,救世和重生的主题原型出现在黑人社区。而作为代表黑人民族的女作家,她在运用这些原型的过程中,无疑增加了一些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色彩,这些"耶稣"原型的运用体现出莫里森对美国主流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戏仿和颠覆。  相似文献   

18.
《窄门》是20世纪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最为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他受基督教文化影响颇为显著的作品,其中蕴含了大量圣经元素,不仅有意识使用圣经语汇"窄门"为标题,书中还反复出现"十字架"意象;其中隐含的对"人神关系"的探讨更与《圣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分析这些元素,有助于较全面地理解《窄门》和纪德的圣经情结。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大量引用影响深远的《圣经》典故进行创作,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处处闪现《圣经》的影子。福克纳独具匠心的圣经原型模式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还将小说上升到神话的高度。使读者获得超越时空的审美体验的同时,福克纳也道出了自己对南方的堕落与拯救的思索,拓展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知是巧合还是可以,在杨·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小说里,凡受到"饥饿"胁迫的人物,均因遵从或违背了会话交际中的"合作原则",最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作者对"人性"在饥饿的生存情境下的"善恶"伦理思考,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