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当代"反思文学"思潮承继了鲁迅的理性品质和敢于直面人生的精神,对文革及更早的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大胆的质疑。另外,"反思文学"和鲁迅在对人及人性本质的探询上存在诸多暗合,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爱情的反复诘问、对自我的深刻解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论述鲁迅与沦陷区文学的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优秀的爱国分子高举鲁迅的旗帜,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主张抗战救国。东北沦陷区和华北沦陷区的乡土文学写作,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延续了鲁迅开创的乡土小说写作传统。南方沦陷区杂文作家没能继续坚持鲁迅风的写作风格,但其文学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为抗日救国运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是最初向中国读者介绍匈牙利文学的翻译家,其中他最关注的匈牙利诗人是裴多菲.鲁迅对匈牙利文学的译介过程,与他本人译介外国文学的心路历程相互呼应.他选择把裴多菲的作品介绍到中国,而不是其他作家;他选择匈牙利此类"弱小民族"的文学译介,而不是当时已经资本发达的英美国家文学.如此初衷,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对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作家的成长历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鲁迅的民族精神与光辉人格赢得了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崇高赞誉,并升华为海外华人的精神源泉与效仿的典范。东南亚华文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师承鲁迅的艺术手法,创造了斑斓多彩的文学作品,为世界华文文学繁荣作出贡献。鲁迅在文学上的丰功伟绩举世瞩目,不只是属于民族的,也属于华人社会,甚至是属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鲁迅文学在建构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具有深刻启示意义:人应有严肃纯洁的内部生活,与他人建立普遍联系的心灵原则,并以刚健雄伟的精神力量承担历史使命。鲁迅文学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美感,其审美教育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6.
"诚与爱"穿越了鲁迅所有的文字和语言,是鲁迅文学的一个原理性的存在。本文分析了鲁迅文学中"真诚与挚爱"精神的产生及根由、文学创作态度以及实践过程中真诚与挚爱的具体体现,力求重新挖掘一个伟大文学家的内心世界和文学态度。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茅盾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时,在其价值取向、审美取向、理论与创作的侧重点、艺术视野诸方面均显示出鲜明的个体差异性。这是主体自身文化心理结构与客观社会——文化语境双向互动的结果。正是这种个体差异性,使得鲁迅与茅盾的文学创作分别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殊异的现代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现代文学精神,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在鲁迅身上。鲁迅并没有提出空洞抽象的口号式的理论,他的现代文学精神,蕴含在他的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之中。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启蒙主义,这是他的现代意识最深刻的表现,也是他的现代文学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二是质朴的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三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四是永不放弃人的解放理想。这种文学精神,至今是照亮我们文学前途的灯火。  相似文献   

9.
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包括四个环环相扣的因素: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立人"思想是其核心.文学活动的时间发展因素和空间结构因素包蕴其中,主观思维逻辑与客观发展逻辑相互吻合,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其文学批评的深层中心是具备下述特点的人:情感上师心使气、自由放任,意志上坚韧不拔,思想上超越世俗.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显示出来的科学理性和磅礴激情、大气包举和灵悟气息,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彩;其中包含着时代预言和个人预言的丰富信息.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是其早期及此后的文学批评、文化思想的枢纽.  相似文献   

10.
早期的鲁迅文论一方面把文学功用从"文学"角度划分成一切文学的共同功用:审美益神、兴感怡悦、"不用之用",和特殊文学的特殊功用:彻悟人生、认识真理、勇猛精进;另一方面把文学功用从"功用"角度划分成文学的直接功用(即"不用之用"),和文学的间接功用:见利致用、经纬世事、救亡图存.两个方面以文学的"不用之用 "为纽带形成一种有机的、自成整体的文学功用观.  相似文献   

11.
探讨鲁迅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关系.鲁迅对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下的 20世纪现代文艺观是有所借鉴的.对于精神分析学说,鲁迅经历了一个从接受影响到分析批判到借鉴运用的过程.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在分析批判弗洛伊德学说的"偏见"的同时,并不是简单地抛弃这个学说,而是实事求是地吸收、借鉴了精神分析学说中的科学合理的成分,运用到自己的文艺评论、小说和杂文创作中,并在现实斗争需要时,用它来深刻地揭示社会问题.鲁迅的创作是科学与文学相互影响进而丰富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早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但在正统中国现代文学史主题中,无论是上世纪20年代的文学与民族救亡,30年代的文学与阶级斗争,还是40年代的文学与抗战,她仍然只是被作为一个"另类"安置。20世纪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是一个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上看都滋生悲剧的时代。而张爱玲正是以她融贯古今中外的悲剧作品和风格而屹立文艺之园。从现代悲剧观入手,可以发现张爱玲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悲剧的继承发扬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悲剧文学的丰富发展,也是对世界性现代悲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鲁迅坚持直面现实的文学观,反对"瞒和骗"的文学。观察鲁迅在1930年代的文学论争,我们发现鲁迅所指的"瞒和骗"的文学具体体现在哪些文学思潮上,进而可以梳理出鲁迅不以任何名目粉饰现实、不倚仗任何招牌谋取图解现实的权力、完全以独立的个体诚实的心灵直面现实介入现实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鲁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探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中的鲁迅文化精神基因,尝试构建精神基因分析的新视角,其意义已不局限于女性文学研究,预期着一种方法论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悲剧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但他生前并不快乐,死后更是可悲。即使到了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鲁迅。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把鲁迅先生当成一个文学家,一个思想家,而更多的把他当成一个政治家,这是特定的时代强加在鲁迅先生身上的悲剧。那么在静下心来认真地、全面地研读他的作品之后,或许才能领会到鲁迅先生在文学上、思想上的深刻性与前瞻性,才能真正理解他。  相似文献   

16.
民俗对鲁迅创作起源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的起源问题是创作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创作的起源问题上,鲁迅先生主张创作起源于"劳动说"。然而在不同的场合,除却"劳动说"之外,他还提出过"神话说"、"宗教说"、"休息说"等说法。在这诸多不同的创作起源说中,有一点必须给予特别强调,那就是这几种说法,不管它们之间存在着多么大的区别,却都与民俗保持了一种至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学产业化在今天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文学产业化的出现是我们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文学艺术,把文学艺术创作看作一种生产形态,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是文学在社会"场域"中的生存选择,是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有效融合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产业化是文学在多元化背景下的一种生存实现,是文学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8.
美术活动对鲁迅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多方面而又深刻的影响。幼年时代对美术的酷爱和练习,为鲁迅后来走上文学道路,准备了最初的心理素质;青年时期以后的多种美术活动,对鲁迅文学创作心理的建构、演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介入、参与作用,并促使其艺术构思与艺术表现呈现出高度的浓缩性  相似文献   

19.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传播的第一位作家,其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陆续被译介成法文。本文将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应用到文学译介,结合鲁迅作品的译介历程与史实,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受众、译介途径、译介效果五个方面论述鲁迅及其作品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