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学术史”命名的著作,始于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庵,改名光汉,别号光汉子,江苏仪征人,近代著名学者。刘家自曾祖文淇、祖父毓崧、伯父寿曾、父贵曾,三世以经术闻名,列传国史。他幼承家学,十二岁读毕“四书”、“五经”,十八岁为县学生员,十九岁乡试中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上海,结识章炳麟、蔡元培等爱国学社成员,倾向革命;三十三年(1907年)赴日加入同盟会;三十五年返国,由妻何震牵入两广总督端方幕府,又在四川国学院讲学;民国四年加入“筹安会”,为袁世凯称帝效力,为时论所痛惜;民国六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八年任《国故月刊》总编辑,与新文化运动对抗。  相似文献   

2.
程堅甫出生於十九世紀末的晚清,原名君練,號不磷室主、半叟.他青少年時受的是晚清和民初的教育,三四十年代在陳濟棠開辦的廣州燕塘軍校擔任過圖書管理員,也任過廣東省鹽業公會秘書,韶關警察局文書,中山地方法院秘書,廣東高等法院汕頭分院秘書等職.  相似文献   

3.
赵藩年谱     
赵藩,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晚自号"石禅老人".白族. 剑川向湖村赵氏,居剑川望德城,即今向湖村,嗣后世代以耕渔为生.历元、明、清三朝,至赵藩时为二十二世.其父赵联元为秀才,在村设塾授同里子北.  相似文献   

4.
正晚清有四大藏书楼闻名于世,这就是山东聊城杨绍和的"海源阁"、江苏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和湖州陆心源的"宋楼"。陆心源是近世的大藏书家和收藏家,他的故居就在湖州月河街,这里也是藏书楼所在之处。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去宋楼玩,那时的宋楼很大,包括文昌阁巷和  相似文献   

5.
晚清语言变革运动是朝野上下为了应对西方威胁共同开出的一剂救亡药方。这一运动看似由知识人群体发起并引导,但与晚清之前历次语言变革完全不同的是,它是鸦片战争之后整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运动的组成部分,与国家利益高度一致。从这一运动的全局看,它俨然成为晚清新政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意志,服务于救亡图存的国家目标。正是民间与政府、知识人群体与各级官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了晚清语言变革运动的广泛展开。  相似文献   

6.
對於影響深遠的"經學"不能籠統地看待,而應當歷史地、辯證地建立起經學演進"三階段論"的觀點,即:"傳統經學時代"(清中葉以前)—"經學時代的終結"(晚清)—"以史治經、對經學進行客觀研究的時代"(二十世紀初以後)。這不僅對於經學史研究,而且對於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今文公羊學在東漢以後曾長期消沉,但因其具有政治性、變易性、解釋性諸項精義,至清中葉以後國内外危機四伏之時,公羊學遂得以復興,與時代潮流相激蕩,展現出非凡的理論創造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力地回應時代的迫切課題,龔自珍唤醒國人認識專制統治"衰世"的到來、倡導實行改革,魏源呼吁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康有爲將公羊"三世説"與西方近代政治理論相結合,提出了維新變法的理論綱領,成爲近代向西方學習真理的出色人物。晚清公羊學風靡海内,騰挪跌宕,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進程和學術的變遷。對此作專題探討在哲理上有深刻的啓示意義:傳統文化中有向近代文化轉變的内在基礎、内在動力;晚清時期雖然危機深重,但又是中華民族克服難危局面、有識之士探索救亡道路的關鍵時期。我們可以形象地稱之爲"經學史上壯觀的夕照"。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湖南人才辈出.即以外交官而论,曾纪泽、郭嵩焘、邹代钧、王之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晚清外交史上,曾纪泽有着重要的地位,说其是晚清外交第一人,并不为过.曾纪泽的同时代人、也是著名外交官的薛福成便评论说: 余尝评论光绪初年以来出洋之星使,究以曾惠敏公为第一.  相似文献   

8.
疾病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被作为社会文化隐喻的载体使用,这一点在晚清小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晚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主要通过三种叙述视角表现出来:医生的角度、患者的角度、他者的角度。不论是哪一种角度叙述,疾病都是古老中国病体的隐喻,鲜明地表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文化病状的独立思考。疾病隐喻使晚清小说表现出不同于古代小说的鲜明特征,而这些特征都可以被作为中国小说之现代性的构成因素,表明中国小说已经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寻美洱海源     
"湖上渔人撑小舟,兴来鼓世发清讴.数声欸乃冲烟出,一曲悠然绕水流.日晚自为风月伴,昼闲常共鹭鸥游.浊清醒醉何曾管?了却灵均泽畔愁."这是明弘治年间任大理寺评事的太和人张云鹏描写洱源西湖的诗句.读来让人感觉这里的古人好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之中.其实,现代的洱源风景同样还是美得像世外桃源一般.  相似文献   

10.
任小虎 《寻根》2020,(2):102-107
陈惟彦,字劭吾,安徽石埭(今石台)人,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民国14年(1925年)病逝于江苏如皋,是年冬归葬于石埭二都荒田垄。陈氏家族是石埭县的名门大族,原先居住在徽州祁门,于五代时迁居石埭长林街,至陈惟彦时为第三十七世。晚清以来,其家族的兴盛源自陈惟彦之父陈黉举。陈黉举(1834-1884),字序宾,太平天国期间追随其同乡陈艾,为曾国藩所赏识,后李鸿章督师剿捻时招入幕府,在淮军行营钱粮所,综行营支应,主理钱粮后勤事务。  相似文献   

11.
《龙阳逸史》与晚明的小官阶层吴存存《龙阳逸史》是一部在汉土久已失传的小说,人们知道它,是因为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曰:“更甚而下者,《宜春香质》、《弁而钗》、《龙阳逸史》,悉当斧碎枣梨,遍取已印行世者尽傅祖龙一炬,庶快人心。”但清代几种比较重要的禁...  相似文献   

12.
刘师培对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进步思想潮流及其成果的肯定,特别是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价值及其制度构建的深刻认识,对近代西方诞生的权利观念所进行的系统的阐释,将近代西方权利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的尝试,尚未能引起国人的广泛重视。刘师培阐释近代西方权利观念是从解读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入手的。他认为,社会契约是权利观念的逻辑前提,只有当人的权利得到社会契约的保障时,权利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刘师培探讨"权利"概念时,是从应当如何理解人的私利,如何认识权利的公、私关系,如何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展开的。囿于传统文化的束缚,加上他本人所身处的那个时代的影响,刘师培的权利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實事求是”與“經世致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術思路。雖說为人为己、成德成學、有用無用之類學術分途的辨析,先秦以下代不乏人,但真正標榜並實踐儒家經世之學的,當推明清之際諸大儒;而把求是之學推到極致的,則是隨之而來的乾嘉學派。清代學者談求是與致用,態度都比較決絕;到了晚清,求是與致用之爭更演變成了既含學派又含政術的大論戰。這場論戰對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影響,至今仍未消除。這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學術是非之爭,更多的是體現適應傳統變革要求以及面對西方思想文化衝擊時中國知識分子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湖湘人才辈出,湘学成一时风尚。皮锡瑞就是其中今文经学的杰出代表。皮锡瑞(1850——1908年),湖南善化人,力主通经致用,曾积极参加戊戌变法和清末兴办新学,是晚清湖南改革运动中一位重要的宣传家、教育家和经学家。  相似文献   

15.
岭南画派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昭璇 《寻根》2002,(5):28-35
晚清时期,西方化入侵,人心思变,西风日盛,国粹日衰,故当日广州国画画坛亦不兴旺。如山水、人物,因用功较深,名家不多。惟花鸟、草虫尚易突起,故能成画派即发生于花鸟草虫方面,即世所谓“居派”,指居巢、居廉兄弟画风,及其弟子辈诸子,以后演生日繁,社会上即名之为“岭南画派”。此与今天的“岭南画派”,名字虽同,而实大不同。  相似文献   

16.
赵瑛 《华夏文化》2000,(1):23-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以改变传统史学模式、建立科学史学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史学思潮,促使传统史学逐渐向近代史学迈进。与新史学思潮的主将梁启超、章太炎、夏曾佑等相比,刘师培的地位稍逊一些,但刘师培在1903年到1908年的一些史学著述却以其“识见之新颖与夫思想之超卓,  相似文献   

17.
1890年,益智书会在第三次传教士大会上改组为中国教育会。中国教育会除继续从事编辑教科书和整理科学术语的工作外,还密切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为确立在中国教育界的"指导"地位,中国教育会成员从各种角度对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批判,并引进了西方的公共考试制度,希望达到改良教育考试制度的目的。此外,中国教育会成员还积极介入晚清教育改革的风潮中,试图以自己的言论来影响晚清教育变革的走向。不过,中国教育会的教育活动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但仍对晚清的教育文化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波 《寻根》2010,(5):35-40
<正>历来乘槎海外或出游异国之人,多会留下记述旅途见闻、考察异域风物、抒发旅行感受的文字,此类记述域外游踪的文本古已有之,但毕竟凤毛麟角,而到晚清则蔚为大观。根据作者的身份及经历,可大致将晚清域外游记分为官员出使记、文人考察记、留学生求学记以及信徒朝觐记四类,郭连城  相似文献   

19.
一部研究晚清学术思潮的专著──介绍《晚清国粹派》胡绳武二十世纪初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出现过一股国粹主义思潮。它是参加到革命行列中来的一些传统文化修养较深的知识分子,不满於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欧化主义,并鉴於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病弊生,力图从中国的...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是20世纪普遍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对晚清士绅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民族主义导致士绅政治参与扩大。满清王朝无力将士绅参与政治的新热情导向支持自己的方向去,反而使士绅从立宪主义立场转向了反对清王朝的立场,而士绅在民族主义的激荡下给晚清政权致命的一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