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自小生长在高原上的藏族记者,万玛加坚信,新闻不仅是用手写出来的,更是用脚走出来的。基于这种信念,他像自己的祖辈一样,走上茫茫高原,开始了自己虔诚的新闻之旅。  相似文献   

2.
2001年,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大事喜事成串,为我省各新闻单位提供了施展本领的舞台。参加2001年湖北新闻奖评选的104篇消息,来自全省47家各级各类报纸。它们用生动具体的事实,真实、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大量的新鲜经验、新鲜思想和新的时尚,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性强、写作上精的好稿,为新世纪的第一年起好步,开好局,推进我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这次评稿会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相当一批稿件反映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念。我认为参加这次评选的消息比较厚重主要也是指这个。比如,湖北日报《咸安选派187名干部到沿海谋职》的稿件,触动了干部制  相似文献   

3.
4.
木东 《今传媒》2007,(1):4-6
米博华,男,河北赵县人,1954年出生.曾在天津、河北就学并参加工作.1978年至1989年,在《中国青年报》任编辑、记者,评论部副主任、主任.1989年调人民日报社,任评论员、评论部主任,现任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5.
数字在新闻中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它有时是一种量的表示,有时是一种质的反映,有时给人以新的形象,有时又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同时,数字又是一个毫无感情的符号,用得不好也会给人以单调、枯燥、繁冗的感觉。怪不得有人曾说:“数字好似油彩,可以使新闻须眉毕现,神采飞扬;数字又如陷阱,有可能毁掉新闻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写作是新闻记者的日常功课。采写出有价值、有意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好新闻,是每个新闻记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如何提高新闻写作能力,使自己的新闻稿件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引起共鸣,应重点把握好新闻语言、新闻敏感、新闻视角、新闻影响"四个基本点"。熟练的新闻语言新闻界的前辈们经常开玩笑说,从事新闻工作,进行新闻写作,学历太高其实是浪费,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  相似文献   

7.
报道好已过期的重要新闻事件,是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一环。但是如何报道好,的确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不难看到,有的记者,在报道过期的重要新闻事件中,只是重复那些重要的新闻事件,写出的稿子,总是没有新意。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朝一些文人墨客,由于没有创新意识,总是在吟唱战国、西汉时期的作品,所以,刘禹锡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相似文献   

8.
9.
在入选第22届“湖北新闻奖”的数十篇报纸消息中,5篇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件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组元素,描述和展示这两组元素的“对立”状况,其悖理之处就成了引人注目的“亮点”。借此,消息的价值与个性也就异常鲜明地突现了出来。从这5篇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中,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提高消息写作的质量,寻求“对立”或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久标 《新闻采编》2006,(6):34-34,40
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必须遵循新闻五要素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情,why———为什么)的原则。就如同人的脸面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任何一件,就会不成样子。而文章缺少了五要素,就会文不通、理不明。应该说,但凡是写新闻的人都应该懂得这个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往往是在实际宣传报道中,特别是遇到有份量,有重大新闻活动和新闻事实的报道,却往往难以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满足于一般的就事论事写作,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造成文章泛泛而论,没有达到宣传教育、引导示范的作用。所以说抓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熟识一位老裁缝,每次上街都得到他店里坐一会儿。最近,我请他给我做了一件春装,尺寸已经量好了,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曾给我做过一件秋装,硬是让我回家取来穿给他看一看,经过他仔细地对照反复修改尺寸之后才放心。我说做件衣服怎么这样麻烦。他说“七次量衣一次裁嘛。”尺寸量好了再看他操起剪刀,只听得一阵卡嚓卡嚓的声音,一件衣服三剪两裁就成了,真是游刃有余。我们搞新闻报道,不也同老裁缝师傅一样吗?应该把功夫用在下笔之前。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与老裁缝“七次量衣一次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就是老裁…  相似文献   

12.
本雅明在其《历史哲学论纲》中写道:“史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其结构不是建筑在匀质的、空洞的时间之上,而是建筑在充满着‘当下’(Jetzteit)的时间之上。”①而新闻写作力求客观、公正、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图景,正因为新闻具有这种写实功能,真切的记载了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所以,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报道称为“昨天的历史”。梁启超曾说:“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②在记录社会横截面、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少报纸以对社…  相似文献   

13.
(一) 现场短新闻用作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来报道新闻事实,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感染受众。报纸的新闻采写应该充分借鉴现场短新闻现场感强这一特点,这是它增强与电视传媒竞争的有力手段之一。 第一,现场感可以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可信性。 报纸新闻多选用现场发生的可触、可感、可视的事实材料,可使新闻更具有个性、具体性、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性,使受众信服。 解放军报1998年7月对日一版的新闻《共产党员的位置在水线》,记者运用视觉新闻或目…  相似文献   

14.
刘彬 《新闻爱好者》2005,(11):32-32
我是一个72岁的农民,与锄头镰刀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到了晚年才与新闻结缘,做了一名业余通讯员。回忆16年来走过的新闻路,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要想写好新闻,必须多学习,勤执笔,善于下水捉活鱼。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13,(12):20
2013年,我省14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这背后的经验是什么?在11月8日中国记者的节日里,湖北省记协召开七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请9位获奖者介绍他们如何在新闻实践中抓精品、推佳作。与会者认为,最近3年我省在全国新闻评奖中连续名列前茅,与深入开展"走转  相似文献   

16.
汝鸣 《新闻世界》2004,(10):75-75
“错了!”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有人认为我搞错了。因为,人们在删改新闻稿件中,通常是说“忍痛割爱”,意思是说为了使章更加精炼,更能突出主题,或由于版面限制,不得不忍痛删除自己作品中的某些“得意之笔”。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这种删除本来就应该称作“忍痛割赘”。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新闻媒体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客观实际,指出,深度是新闻写作的"制胜之道"。作者结合自身新闻实践,着重探讨提升纸媒的新闻价值问题。作者认为,新闻易碎,但思想不朽,在重特大新闻事件中,要在关注新闻信息"第一落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新闻的"第二落点",从而更大满足读者的信息渴求,延长新闻生命。  相似文献   

18.
按照事前的约定.我们晚上来到曹仁义的家.老曹身着便服从屋里迎出来。热情的招呼,爽朗的笑声,立即打消了初次见面的陌生和拘束,话题自然由获奖一事拉开了。“范长江新闻奖是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奖。在53岁生日前夕得知自己获得如此殊荣,心情自然激动。奋斗充满艰辛,前进靠党指引。这不是套话,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个性、有特点,要力争开第一腔,写出独家新闻.这是由新闻的固有特性决定的.没有新意,没有个性特点的人和事,是写不成新闻的.面对着一大堆采访来的新闻素材,怎样正确地选择其中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是一个常常使初学新闻写作者感到为难的问题.看看这个观点蛮好,那个例子很生动,还有几个数字也有分量,结果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统统写进稿件中去.这样写出的新闻稿件,发出去多半是泥牛入海没什么回音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