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虽然从属于教育,但它要获得自身的存在意义,必然要拥有自己的本质规定性。这意味着德育不同于其他诸育。它不是由教育的本性决定。而是由它的道德内涵所规定,对德育本质的追问首先必然建立在对道德本性思考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十分必要.心理健康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个体道德的表现,个体道德的核心恰恰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与根本,本质上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属于德育范畴,道德与德育的概念有必要重新建构:道德是指人在处理与自我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态度和行为符合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规则;把人怎样认识和对待自己也纳入道德的范畴,是德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孟佳 《中国德育》2013,(19):21-24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领活动。德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必然要经历学生个体通过教育活动适应社会,接受和选择社会价值,并且将习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准则逐渐内化并作为自我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事件是由事端、事态、情节和事实构成的有机体。道德事件是道德赖以运转的原初载体与存在场域,是道德知识赖以存活的原生态。在知性德育思维中,规范与价值的冲突、做人与做事的分离遮蔽了学校德育的本性。在事件的视野中,儿童德育的本质是事中成人,儿童德育的方式是以事育德,德育的使命是生成儿童应对道德事件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5.
正德育评价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能量,具体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导向功能、强化功能、信息诊断和反馈功能等。但具体到学校德育实践中,目前对德育评价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颇多问题,其中最主要是学校和教师越来越依赖量化评价的强化力量,具体的评论策略就是运用"德育量化考核"这种手段。一、反思德育量化考核的本质从现有的德育量化考核标准及考核流程来看,所有的量化考核都是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的,它本性上只关注学生的行为而不关心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更具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大学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从道德活动的工具性本质、目的性本性、载体性本质三种形态对中国特色的道德观进行了厘定,提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党政方针、政策为指导,从道德观、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与方法、德育评价五个方面建构了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林宁 《教育与职业》2007,3(8):82-84
学校隐性德育是由道德的含义和道德学习的本质而决定的.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其德育启示的分析,提出高校隐性德育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实践性是大学德育的本质属性,这是由人类思想理论的实践本性、德育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养成规律所决定的。应该借助整体性的理论视野还原大学德育的实践性本质,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效果几个方面深化人们对大学德育整体性特征及其实践本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一、学科德育目标功利观的超越--还学习主体学习动机的自由 地理教育学的德育目标含有明显的功利性,那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优良的中等地理教育师资.这种为社会的"大功利"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通常仅强调"大我"而无视"小我"发展需要及德育的精神本性追求,从而违背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审美标准.由其导引的德育课堂通常是缺少教育道德的,因为它忽略了有不同追求的个体.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当前或将来是否选择教师职业作为学习个体道德优劣的评价标准,因为不同的职业道德都可以追求理想人生的至境.我们当然支持以社会利益为先的从教选择,但同时也不应排斥"小我"对"大我"的自由选择,因为这也是个体与社会发展所需.高师院校的学科德育课堂应更多体现出对个体建立理想人生目标的"终极关怀",而不仅仅局限于力图表现"公正"的专业视野.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道德精神的健康生长,但虚空宏大的德育目标,简单强迫的道德灌输,机械的道德考试,限制了积极道德思考,道德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逐渐萎缩,人难以在理解和领悟中凸显生命的本质和要求,生活远离了人自身,人也远离了真正的道德,人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熏陶,人的道德智慧难以形成,德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戕害人道德精神生长的危险因素。德育要回到它应该的状态,即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主体的道德精神得到健康生长,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德育回归道德实践。回归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是克服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德育理念不能不涉及到对道德语言的反思和定位,涉及对道德语言的功能与作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伦理传统思想史上,“居敬”既是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的方法,又是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要保持的一种持久的心态。“居敬”在本质上是敬畏伦理的必然要求,它既基于主体对普遍道德法则和义务的敬畏,也是基于主体对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敬畏。在道德价值被蔑视、道德信仰被忽视的当前社会,德育应当以“居敬”为中心,实现修养论德育的当代复兴。从而构建起一个因敬畏而自律的道德社会。  相似文献   

12.
论德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丰富性和融合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道德价值观、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年轻一代[1].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德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服务于德育目标,受制于教育目的、德育任务、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内容呈丰富性和融合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教育的本质,是当前我们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学校教育要对学生实施生活德育,促进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以不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潘盈明 《文教资料》2010,(2):139-140
德育功能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功能.让中学思想政治课真正回归德育本性极具现实意义。从实践层面看,要充分挖掘教材,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要努力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要让学生在关注时政新闻的乐趣中接受德育教育;要让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延续到课后.以重建自由的道德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礼仪教育本质上就是德育。大学生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道德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大学德育应注重伦理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伦理关怀在本质上和功能上与大学德育是一致的,注重伦理关怀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伦理本性的再现。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以一定伦理价值为行为取向;另一方面,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特定道德价值取向是其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其基本特征是非功利性和非强制性。无论是教育关系还是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的主体———教师必定有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他们代表着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始终要坚守"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是学校教育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德育榜样,并深挖教材、营造德育情境、渗透德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德育与英语学科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注重教育内化 提高德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育重在内化(一)德育必须重视学生内化,这是由德育过程的规律决定的。德育过程的本质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这种转化需要教师,但是,要完成这种转化,还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内化吸收。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德育知识是对德育本质和青少年品德教育的认识以及学校德育经验的描述.德育观念是德育知识积淀的结果,主要包括主体参与、实践体验、生活教育、情境德育和整体育人等.德育智慧则是德育知识与能力素养的一种综合反映,涉及知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三方面.德育知识、观念和智慧共同构成现代教师的德育素养,而德育素养是教师或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的本质是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德。在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德育要克服技术德育和功利德育的片面性,树立人本德育、实践德育的理念,开展多样化的主体道德实践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结合独立学院特有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环境,在德育过程中构建和实践“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德育实效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