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片段一]在学习颜色单词时,我设计了一个关于配色的小实验,目的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操作试验,使学生获得在真实情景中用所学语言功能进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并获得一些美术知识。我先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两个透明的塑料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红色和黄色的颜料水,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我将布置教室剩下的一点颜料放到美工区,忘记了收拾。一天我忽然看到许多孩子都过去玩,他们把几种颜色倒进一个小盒子里,然后混出新的颜色,玩得非常开心。看到这个情景,我十分惊喜,马上找来了许多调色盘和针管,让孩子们在美工区玩调色的游戏。悦儿把蓝色和黄色调和到一起,高兴地大喊:“祝老师,绿色。绿色。”我马上问:“是吗?你是用哪两种颜色配出来的?”悦儿想了想后回答:“嗯———是用的蓝颜色和黄颜色。”我连忙鼓励说:“悦儿,你真棒。用别的颜色再配配看,好吗?”这时奇奇说:“祝老师,你看这是什么颜色?”我…  相似文献   

3.
余静蓉 《师道》2005,(4):42-42
近日看到一则故事:一天深夜,一个物理学家,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走进去一看,是他的学生在做实验。物理学家问:“你晚上干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我在做实验。”又问:“白天你在于什么?”答:“我白天也在做实验。”物理学家勃然大怒:“我问你,一天到晚做实验,你什么时候用来思考?”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不但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运用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精心创设探究情景,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烈,他们会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如《小电珠》一课,学生认识了电池、电珠、导线、灯座后,让学生做小电珠发亮的实验,学生们兴趣很高,他们安上小电珠,用导线接好电池和灯座后,就不断传来“电珠亮了”的声音,学生们为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成功而欣喜万分。之后,我鼓励学生:“不用这根导线还能用什么做导线也能使小电珠发亮?”这时学生兴致很浓,他们把导线换成铁丝、保险丝、钢丝等小电珠也发亮了:我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铁丝、保险丝、钢丝做导线,小电珠也会发亮?学生们思索后说:“铁丝、钢丝、保险丝都是金属,金属都具有导电性能。我又激发学生:在缺少金属导线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5.
梁小玲 《师道》2004,(10):22-22
如果用一个“一”代表学生,另一个“一”代表教师,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成长,这使我惊奇地发现:原来一加一竟然可以大于二。  相似文献   

6.
初级中学化学课本第一章第一节《空气》中有一个演示实验: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由于我们学校没有玻璃钟罩,我便用“土方法”给学生们做了这个实验,而且效果很好,我还发动学生回家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同学们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都很高。  相似文献   

7.
卜丽峰 《学周刊C版》2014,(2):101-101
案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空气”一节.有一个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当时我是在课堂上做的演示实验.课后有两个学生很兴奋地跑来说:“老师.我们想回家自己也做一下这个实验,用罐头瓶、输液管、细铁丝、蜡烛(分别取代实验中的广口瓶、橡胶管、止水夹、红磷1这些材料.在脸盆里盛上水当水槽用.可以吗?”学生有这样的热情,我自然也是很高兴的。为了确保实验的气密性.我送给他们一个打好7L的大橡胶塞。第二天上课.恰巧有一道习题.是分析测定空气成分实验时能否用木炭、硫这类物质代替红磷.我就将问题直接在课堂上讲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五种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动力场”的策略,即讲数学史话,营造人文“动力场”;用多媒体,营造思维“动力场”:挖逻辑关系,营造探究“动力场”;做数学实验,营造创新“动力场”;变教学模式.营造合作“动力场”。  相似文献   

9.
“小朋友,你们做过梦吗?”程艳萍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和同学们一起拍手唱完了儿歌之后,便亲切地问道。顿时,学生们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我昨晚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很多小蝴蝶,我和蝴蝶做了好朋友,嘻嘻。”“我梦见我们班得了文明班级,我高兴得从床上滚下来了。”“我梦见我坐上了宇宙飞船,飞到了太空,和外星小朋友一起捉迷藏。”……这是教育部课改专家在我市长江小学看到的一节一年级语文课《小鱼的梦》的课堂教学情景。  相似文献   

10.
透明的生命     
我是一个盲校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几年来,在与盲童的心灵交往中,他们的言行常使我深受启迪,洞悟许多道理。   在一次班会上,我建议学生提出他们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有个学生站起来,脸上写满严肃:“孙老师,我们人的生命有颜色吗?如果有,那么是什么颜色?”他的表情告诉我,这个问题已让他思虑很久。虽然这意外的提问让我有些发懵,但潜意识提醒我:这是一个好话题。如何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呢?片刻的迟疑之后,我还是镇定了下来,不如先听听学生们的想法,也给自己留点从容思考的时间。于是,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提…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条小河》是浙教版第四册第7课。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河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给人们带来“春天来了”的消息。课文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充满了春天般的色彩和气息。特级教师王崧舟对二个片段做了精彩点评:片断一师:多美的小河啊。请小朋友们带着这样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和新词。(学生自读,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巡视,最后组织全班交流。)生:我们组学会了生字“净”。“净”是左右结构,两点水,“净”,明净。读“净”的时候,要注意是后鼻音,请大家一起跟我读:明净…  相似文献   

12.
三年级的科学课上。学生们正兴奋地做着物体沉浮的实验,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课前为学生实验准备的十几根竹牙签中的二根突然沉在了水底,出现了牙签在水中沉与浮两种不同的现象。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这是怎么一回事呀?”“这牙签在水里到底是该沉还是浮呀?”“老师.你给牙签施了什么魔法呀?”“这沉入水里的牙签可能是不合格产品,伪劣商品!”……学生们变得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发生的情景,初步掌握8、7、6加几的各种计算方法。2.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难点:理解和掌握8、7、6加几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小棒、幻灯片或实物投影仪、磁铁黑板等。学具准备:人手20根两种颜色的小棒,每种颜色10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兴趣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唱歌曲《火车司机》,边唱边玩。老师作司机,先上8名乘客,小“乘客”牵着“司机”的衣服后面成为“小火车”,“火车”绕教室“开”…  相似文献   

14.
卢惠明 《广西教育》2004,(6A):17-18
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后,我和学生们到篮球场旁边去观看钻工钻井。一会儿,生A说:“井出些水了,再钻深一点水会更多。”我顺意问:“为什么?”她说:“井,钻得越深.岩层越多,从岩层中流入井的水就越多。”“真聪明,”我称赞道.“你能不能在学习方面说一句同理的话?”“能,”她想了想,大声说,“学习,探究得越深.获得的知识就越丰富。”“对。”我伸出大拇指夸奖,并因势利导地提出了一个高要求,“你能不能举一个学习上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相似文献   

15.
桌上摆着两只碗,一只薄而大,敞口高底儿;一只厚而小,敛口矮底儿。老师问学生:“如果给奶奶吃饭,该用哪只碗?”学生们茫然不知所以。哎,这倒是个稀奇题!他们有的天天与老人们一起吃饭,都全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时,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奶奶上了年纪,眼神儿模糊了,手拿东西也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教师.总想把一些新理念运用到课堂当中,想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新课程的学习。我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数的组成,我就“请同桌两人一起合作摆出12这个数“.本想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铺设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通过合作摆小棒,自己悟出12的多种组成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初二物理“大气压的变化”中“沸点随气压改变”一段,安排了图11—11的实验。这个实验直观地告诉学生:同种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下降.这个实验成功地让学生知道“其然”。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补充说明了“所以然”。 取一烧瓶装大半瓶水,然后用一块橡皮膜做一个手指大小的气球,大小以能从烧瓶口案进为宜.然后将小气球拴在一个小石块(或小铁块)上,一起从烧瓶口塞进去。小气球与小石块一齐沉入水底。然后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的瓶外部分安有橡胶管连接两用气筒。然后让学生观察: (1)不打…  相似文献   

18.
简素宁 《成才之路》2009,(12):51-52
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案例中,用一些常见的“筑路”和“台风”问题作为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学生在交流中弄清了数学概念,并运用自己的洞察力。把一个小小的问题与那么多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学生思维豁然开朗之际,也展示了交流合作的艺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相似文献   

19.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真能干.一岁就能背儿歌,两岁就能认很多字了.”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上的是某某幼儿园,那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可好啦.我孩子上了一期就能写字了。”面对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到底谈如何去面对呢?  相似文献   

20.
三个试管里,分别盛有乙醇、乙醇和乙酸,鉴别试管里是哪种物质,这是现行高二课本实验六《实验习题》中的第6题.这三种物质本身在气味上有明显差别,可通过闻气味来鉴别出它们,而老师们通常要求学生用化学方法来鉴别,在实验室里,几乎所有学生都是最先用石蕊试液域试纸)想鉴别出乙酸来,然后,再用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去鉴别乙醛和乙醇.教学参考书也是这样讲的.而在第一步用石蓝试液去鉴别时,学生们都提出了相同问题:有两种待测液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这是不是实验老师把药品装错了?实验老师说不可能错.我做了一次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