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开元 《文教资料》2012,(32):60-62
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中人名命定及寓意的解读,是《红楼梦》人物姓名研究的重点。评点派最早对《红楼梦》中人名的命定进行探究;索隐派大多依据《红楼梦》中的人名,推测小说中的人物是影射历史人物的;改革开放之后,对小说中人名的研究开发出新的领域。另外,也有学者注意到《红楼梦》中人物的字号、改名等问题。目前来看,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文化的研究已较深入,但也具有尚可开拓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中人名通常具有一定的隐含意义。《红楼梦》中的人名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或暗示人物个性特征,或预示人物未来的结局命运,或本身具有一定的寓意。所以在《红楼梦》英译中,人名翻译的策略选择十分重要。霍克斯作为为林黛玉"正名"的第一人,对于人名的翻译,具有自己的特色,很好地向目标语读者传递了文化信息及其中的隐含意义,进而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原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众多,曹雪芹在对人物塑造时,首先在起名上就已经显示出其苦心,书中人物命名极其巧妙,这对于整部巨作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究《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人名翻译,在艺术赏析的同时并对人名翻译手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4.
段瑞芳 《海外英语》2016,(15):101-102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书中人物众多,单单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三百多人。这些人物名称有的引经据典,有的借用谐音手法等,且这些人名具有暗示人物背景、身份、性格以及命运的功能。在人物起名上曹雪芹可谓独树一帜,科学掌握其命名技巧对于理解整部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背景差异,使得译者往往很难精准的翻译出人名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含义。基于此,该文拟从人名的重要价值出发,分析《红楼梦》中的人名特点,探讨英译本《红楼梦》的人名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众多,曹雪芹在人物塑造上,首先在起名上就已经显示出其苦心。书中人物命名极其巧妙,对于整部巨作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究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人名翻译,在艺术赏析的同时对人名翻译手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6.
刘赢 《文教资料》2013,(35):42-44
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将人物的人名、绰号同人物本身以及作品主题联系起来,形成了人名、绰号隐喻,这些隐喻的翻译对文化传播意义深远.本文从概念隐喻论出发,结合文学语境和文化语境探讨《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的形成机制,并针对隐喻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理解情况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试论霍克斯《红楼梦》中人名翻译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克斯在《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独具特色,除了主要人物音译之外,他对其他人物采取灵活译意。其最具特色的群体人名翻译就很好地说明了他人名翻译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8.
对于《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到目前为止,比较完整的英译本有两种:一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主要采用音译人名的办法;一是霍克斯的译本,主要人物音译,次要人物则意译,让人产生联想,推知人物的命运与性格特征。由于《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其翻译要做到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必然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其姓名之繁,命名之巧,寓意之深,真是令人赞赏。《红楼梦》的人物命名,为小说人物涂上了艳丽夺目的色彩,成为全书艺术构思上不可缺少的艺术细胞。基于此认识,本文试图以《红楼梦》中的人名为研究对象,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性格、命运,从六个方面探索其寓意,从而更好地去把握《红楼梦》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真的人,活灵活现,具有"原生态"意义。破解《红楼梦》中诗词的意义既贵心细尤贵眼明,需要耐心更需悟性。《红楼梦》宴饮活动中的这种文化意蕴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象。正是饮宴活动才凸显了小说人物性格中的"另一面",让人感到更可爱可亲。《红楼梦》的文化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在小说中的巨大作用。没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就没有《红楼梦》的永恒魅力,《红楼梦》就不会经久不衰,屹立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讨论《红楼梦》第三回中主要人名的翻译。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的翻译方法有音译和意译两种,孰优孰劣,难成定论。到目前为止,《红楼梦》比较完整的英译本有两个,一个是杨宪益夫妇的.他们主要采用了音译人名的方法;另一个是霍克斯的,他兼用了音译法和意译法,对其他人物奴仆群体采取灵活的意译法.而对上层人物及自由人取音译法,这样对音译与意译人群进行划分以标示主仆有别.其极具特色的群体人名翻译就很好地说明了他人名翻译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人名的翻译以音译与意译结合法为优先策略。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人物众多,且命名颇具特色:谐音取名、诗词成语取名是其典型特点,且排列整齐。这些人名特点应当在翻译中得到体现。通过对《红楼梦》三种英语全译本人名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译者在翻译富有汉语言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人名时所采取方法与翻译目的之间的联系,并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翻译行为。  相似文献   

14.
骆传伟 《海外英语》2013,(5X):179-181
《红楼梦》中的姓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命运、表达作品主题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相关译文,考察人名翻译策略与姓名文化传递得失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霍译本对人名翻译采取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比杨译本单纯采用音译的人名翻译方式更有利于姓名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水浒传》、《红楼梦》中人物的命名情况,用分类归纳、统计方法对作品中人物的单名现象、双名现象以及绰号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揭示作品中人物命名的共性与差异,发掘人名在作品中所潜藏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6.
在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阐释中,东观主人较早地提出了"补笔"和"特写"两种方法。认为人物描写离不开"补笔",适当的"补笔"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而且为了突出某个人物,有时需要着意描写——"特写"。这既丰富了《红楼梦》评点之人物论,也发展了明末清初以来关于人物塑造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7.
景杰 《海外英语》2011,(9):214-215,219
作家给人物命名从来不是随心所欲,人物命名通常隐含深层寓意,红楼梦人名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信息,两个译本的人名翻译也各有千秋。从翻译美学角度着手,以红楼梦中隐喻人名为审美客体,可以对原文中人名的美学价值和译本中的美学信息加以分析。通过对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作一分类,并分析在还原原文美感方面的得失之处,可知在隐喻人名翻译中,只有充分体会原文美感并对其进行还原或补偿,才能在译文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的韵味,达到神似。  相似文献   

18.
胡文彬 《丹东师专学报》2009,(2):99-106,109
《红楼梦》的主体语言和语言韵味、语法结构是以北京话为中心,并吸收了广大北方地区的方言,包括个别的蒙古语词汇与满族词汇。与此同时,作者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的需要,还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江南语言。作者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已经对《红楼梦》中的方言进行了渐进式地修改。特别是在"去"南话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红楼梦》方言"研究"中表现出一种与社会上刮起的抢名人拉古人的风气搅和在一起的倾向——即把曹雪芹和《红楼梦》同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或是炫耀历史文化悠久联系在一起。在《红楼梦》走进大众、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在"红楼夺目红"的躁动中,《红楼梦》的校订注释也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由于某些校订者对抄本《红楼梦》中方言构成、演变不甚熟悉,盲目改动原底本中的方言土语;《红楼梦》抄本中所用的一些词汇早已为戏曲小说所用,已成"熟语",但有些校订者凭着感觉走,只要自己感觉"不顺"或是见其他抄本中有另一种写法,即断定底本为错误。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曹雪芹堪称是我国的一代语言艺术大师。其简洁又内涵丰富的语言,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展现出了一个小说家非凡的才能。本文从自然美、通俗美,以及哲理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红楼梦》语言的"三美"。  相似文献   

20.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中主人公林黛玉所作。许渊冲所提倡的“三美”本体论是诗歌翻译的重要理论。文章运用诗歌翻译中的“三美”本体论对杨完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斯《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两种英译文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