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的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字”又称为表字。二者既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人们在古书阅读中,对于遇到的大量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容易忽略。如果我们对古人“名”、“字”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提  相似文献   

2.
谈名说字     
今天有名,古人有名且有字。说起古人的字,令人大多十分陌生,只知道名字在现代是一个词,是记录一个人的语言符号,很少有人了解在古时名和字是分开的。其实古时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那么,何为名?何为字呢?  相似文献   

3.
溧阳河南话中的"把"字,可以作量词、介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动词时语义实在,表示"给予"义.这种词义存古现象既有助于考察溧阳河南话的来源,又可以佐证"把"字词义演变和发展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4.
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古人的名、字、号与称谓。下面,笔者把课本中出现的这方面的文化常识进行一些归纳说明。一、名、字、号(一)名、字、号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差别,古人有除了名之外,另取字号的习惯。1.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2.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词义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3.号,名和字以外的称呼,一般表尊敬。古人一般都有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 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 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 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 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弓上》: "幼名、冠字,周道也。"  相似文献   

6.
工具书对古人的名或字很少加以注音,依据"名从主人"的读音处理原则,不应以现代的读音去规范古人名字的读音.故而陆务观、秦观、贞观的"观"字应当读guàn.  相似文献   

7.
阅读古籍,首先要探求词义。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大优势,常常一个字就代表语言中的一个词。因而了解字义基本上也就是了解词义。探求词义就必须探明字的基本意义。要了解字的基本意义,又必须借助于字形分析与结构分析。而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构成形声字的两大部分——形符与声符,又往往与这个字的意义范畴与音读范畴有联系。了解这种联系,有助于对字义与语言中词义的认识。传统训诂学在探求词义时有许多方法。本文拟从下述三个方面来谈谈词义的探求问题,即:从形符方面考求词义、从声符方面考求词义以及因声求义。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只有"名",没有"字"。古人则不同,他们不仅有"名",而且有"字",并且他们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对《三国志》人物"名"与"字"的联系进行分析,揭示人物"名"与"字"之间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意义相类、可连类推论和形体增省等方面的联系,同时,列举了利用典故起"字",或组词成"字",进而与"名"产生联系的人物名字。这些联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读音存疑的人物"名"和"字"的读音。更重要的是,研究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思想、文化,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三国志》为蓝本,探讨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若干联系,破解人物"名字"之迷。  相似文献   

9.
古人的名号     
雷江 《今日中学生》2006,(19):37-38
现在的人们常常只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可古人却有名、字、号之分,有时还有其他各种称号,情况复杂.现将古人的名字名号归纳如下,以便大家区分.  相似文献   

10.
古人的名字很讲究,对人的称谓也比较复杂,近年来的中高考又都把它作为文化常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弄清古人的称谓对学好语文十分重要。古人的称谓常见的有以下一些形式。1.称字屈原,名平,字原;柳宗元,字子厚,韩愈写有《柳子厚墓志铭》;袁宏道,字中郎,其散文集名为《袁中郎集》。2.称名字这是表敬称的一种方法。先秦时是先字后名,如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以后是先名后字,如孔融文举,融是名,文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大字典》中"除"字义项众多,看起来纷繁复杂但实际上是个互有联系的严整系统,并非杂乱无章。为了能以简驭繁地掌握"除"的义项,本文将运用词义引申的规律以厘清"除"字词义引申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期对"除"字词义方面有一系统认识,也对词义引申有具体可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尔雅·释诂》合疏词义关系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自它出世后,历代有许多学者为它注疏。在所有注疏中,以清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最为精善,影响最大。今天,我们揣摩郝氏的《尔雅·释诂》合疏,就会发现《尔雅》编纂体例上的特点和郝懿行在词义研究方面的成绩,可以利用它为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服务。 《尔雅》训列以义相次例 古人著书讲究义例,而这种义例隐藏在全书的字里行间,需要读者去体会、发掘。我们在阅读郝疏《释诂》时,发现郝氏常常把相邻的几个训列放在一个“疏”下合疏,并把它们在意义上贯通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考察,得出了《尔雅·释诂》训列有以义系联的特点的结论。 一般认为,《尔雅》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纂的词典。但他们所说的“以义相从,类聚群分”只是指分篇以及后十六类  相似文献   

13.
郑丹 《文教资料》2006,(25):69-70
名字不仅仅是人们的代号,而且在遥远的古代还包含有重要的文化信息。本文根据古人“名字相应”的原则,探讨了东方朔这样一个具体历史人物在遵循这种原则之下,其名与字意义的可能解释。  相似文献   

14.
名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采用引证文献、列举典型事例等研究方法,侧重从古人名字的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名"与"字"的来源,就典型事例分析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的"名"与"字"的真正寓意,浅析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以及对现代人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使"经过词义泛化发展出多种动词义和名词义,其中的"使役"义又进而脱落"动作"义素,发展出虚化程度较高的"致使"义,在"致使"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出"假设条件"义。组配功能的增强、"使"字处于句首和"使"字分句后接判断句和评议句,是造成"使"语义演变并语法化为连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我国上自春秋,下迄“五四”运动的名字情况,认为字和名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在间接关系中,又分为形对,音对、义对三种类型;而义对还有相近取义,相类取义、相反取义、相关取义,相因取义五种形式。从而纠正了自王引之以来在古代名字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对利用古人名字诠发字义的训诂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在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但我们现在的名字的所指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些有谥号。《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相似文献   

18.
名字的意味     
正中国古代名字的称谓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有名、字、号之别。姓是用来区分家族的,名是用来区别个人的,而字表示一种尊敬,号则追求一种情怀。称呼人的时候,人们一般使用"字"而不是"名",有一种褒扬和尊敬的意味。古人的名、字之间通常都是相关联的。南宋名将  相似文献   

19.
"所"与"许"看似是两个孤立的词,但从"所"与"许"二字的形音义源流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考察,发现二者在先秦时期音近义通,语出同源。后来"所"假借为""用作处所,"许"引申为听,此后二字词义各成系统,但在发展过程中"所"又对"许"的个别词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从"所"和"许"的相通词义入手,分析二字语义发展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五、“孟姜女”的名字来历 下面再来谈另一件最近的文坛新闻:据报载。有一位作家最近创新式地写了一部“全球出版项目的首部中国神话作品”,美称为“重述神话”。讲的是在我国已相传两千年之久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种“重述”不仅把重要主题改了,而且将妇孺皆知的“孟姜女”这一名字也改为了“碧奴”。据改编者说,“孟姜女这名字太草率”,是古人仓促中命名的,“‘孟姜女’其实不是正儿八经的名字,它本意是‘姜家大闺女’的意思,我始终觉得用这三个字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太草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