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泉州与台湾(以下简称"泉台")一水之隔,两地很早就有经贸往来。清领台湾后,在泉台贸易中出现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会性商业组织——郊行,经营郊行的商人称为"郊商"。本文在论述泉台郊商的形成、发展及特点基础上,肯定了其在促进清代泉台两地商贸交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及协助政府维护地方治安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统一台湾后,在泉州与台湾贸易中出现了一个经营郊行的商人——郊商,他们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后,以其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积极参与泉台的公益慈善活动。从现存的一些碑刻和地方文献资料可见他们在修桥筑路、兴学助教、济贫助困、赈灾救荒等方面做了不少的善举。郊商的这种行为体现了其乐善好施的良好美德,得到地方政府的褒扬和民众的赞誉,也为郊商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获利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典型屯堡普遍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这一空间特征与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相关,并得以延续至今.其中,寨墙寨门、主次街巷体系和中轴主街以及村口塘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三项.即寨墙和寨门可以确定出较为规整的聚落边界;主街作为全村的主要中轴线与各条次巷相连,形成尺度差异明确的主次巷道体系,各种重要建筑如村庙和戏台沿主街布置,并紧邻场坝;村口塘则位于村庄中轴线延伸的寨门前,与中心场坝遥相呼应;这几种空间模式所反映出的结构严整、主次分明、层层围护的军事卫所空间组织特征,与历史文献中记载一致,承载了屯堡历史上抵御外敌的重要村落历史记忆;在"屯戍体制"逐渐瓦解后仍能在后代的村落演变中得以保存,仍然是全村各种重要的仪式活动的中心发生地,同时在"屯堡"主体性的延续与重构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了屯堡村落中鲜明的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4.
闽台民俗在中华民俗固有特征的基础上,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具体表现出本地区特有的面貌。概括地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坚韧的传承性、非强制的规范性、盲目的非理性、原始的广泛性、现实中的功利性、交往中的人情性、强烈的反差性、多源的兼容性、广阔的辐射性。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是北京古代休闲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外城西区是北京茶馆最主要的分布区,茶馆数目占到了全城茶馆资源六成多的比重,其他城区和郊区只有少量分布。北京茶馆的分布明显有倾向于市场区的特点。茶馆林立的香厂在清末发展成为一处新兴的休闲型市场娱乐区。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是北京古代休闲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城区和近郊是北京酒楼主要的分布区,以外城西区为最。其他三城区的数量相差不大,比起戏园、茶馆在全城的分布而言要显得略为平衡一些。北京酒楼主要分布于重要市场区、办公区内以及住宅区边缘的重要交通线上。它们一般布点在全城性或区域性的中心市场内以满足大量顾客的饮食需求;或为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区域而设立:或在城区的骨干交通线上沿人流量大的市场有问隔的布点。酒楼的分布明显体现了靠近消费人群的市场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清史稿》相关资料的考察可以发现,清代雹灾的时空分布具有如下特征:从年际分布状况来看,康熙二年之前的清代前20年和康熙朝后10年、雍正年间以及乾隆朝前23年,雹灾比较严重;从月份和季节分布状况来看,雹灾发生主要集中在二至八月间,夏季是高发季节。从空间分布状况来看,覆盖较广但分布不均,明显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省份,直隶、山东、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等是高发地区。  相似文献   

8.
根据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沿岸某一民族聚落实测后整理的数据,研究山地、聚落和消防栓喷射水流覆盖的几何形态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该聚落的一个消防栓布置方案,并尝试运用量化方法讨论山地聚落空间特征对聚落构筑物布置的影响.依此开展讨论得到结论:山地聚落空间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以量化;山地聚落的三维空间特征使聚落形态具有多层次的特征,解决消防栓布置问题的方法,对聚落形态的一般研究运用量化方法,具有探索价值;聚落空间形态的改变会影响聚落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清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清代的城市既集古代城市发展之大成,又开近代化城市之先河,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表现出它明显的发展特征:城市规模和数量有了较大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增多,城市军事职能得到强化,而且出现了"城中城"———满城和租界。近代之后,城市功能日益多样化并开始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地方官是促进区域社会农业科技交流推广的必要中介。清代四川相当一部分外省籍地方官对辖区农业着力经营,不失时机地引进、推广新的作物品种,使农业技术更趋精细化,并推动农业科技改良组织的建立与农业科技著作的编撰、刊印和流布。四川一些农业科技也藉地方官之力传播到省外。地方官通过科技交流推广以发展农业文明的历史传统,当进一步总结发扬。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其生存和发展呈现出与现代社会的高度不适应性。通过对福建省永安青水乡的实证调查,从其空间形态变化获取其演变的轨迹和独有的特征,归纳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困境,如区域经济定位不明晰,特色优势无从发挥;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风险度较高;新技术、新理念推进缓慢;生产和销售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化要求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思考,要发展传统村落经济,必须为其署切实可行的、富有特色的经济战略,进行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指导,加快观念更新,尝试新技术,并为其提供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化的辅助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清代笔记史料中谈到乡闱的很多,而记载乡闱之中“鬼神精怪”的文字更多。从今日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这些故事都有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情景与创作者和传播者的心态与观念却是真实存在的,而我们所要了解的恰恰是这种文字背后的清代社会情况以及处于其中的士人阶层的心理。本文即试图由这一思路出发,对清代笔记史料中关于“乡闱”的文本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和考察,以揭示出清代士人特殊的文化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从汪由敦所撰的《先府君行述》可看出,徽商汪青城不仅重视教子,而且善于教子,在妻子龚孺人的积极配合下,儿子汪由敦业儒入仕,成为当时著名的封建官员。汪青城家庭教育是清代徽商家庭教育的范例,通过解剖可以窥见徽商家庭教育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社会何以记忆?仪式与习惯是社会记忆的重要方式,社会记忆的空间就是仪式或者习惯所发生效力的范围。信仰是社会记忆的重要渠道,泰山信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信仰的神圣空间我们可以看作是社会记忆空间的延伸。碧霞元君信仰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碧霞元君信仰产生于女神兴起的宋代,大约明初开始经历一个民间化、世俗化的过程,明中期以后碧霞元君信仰在山东地区逐渐普及。泰山可以说是整个华北碧霞元君信仰的神圣中心,在碧霞元君的神圣空间内,形成一种强势信仰文化,社会对历史与文化的记忆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5.
育婴堂是清代设立的专门用以收养遗弃婴孩的慈善机构。在清朝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清代扬州地区的育婴慈善机构有了显著的发展,育婴堂几乎遍及当时扬州各州县。在育婴堂的创建和管理过程中,以地方士绅和商人为主体的民间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育婴堂的运作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管理混乱、经费不足等弊端和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地方志显示,清代四川西北民族地区1通过捐赠银钱、学田佃租、发商生息、铺房收租和征收捐税等途径筹措教育经费,经费开支主要用于学校建设、师生膏火和儒学祭祀。由于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理位置,清代川西北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筹措与开支的具体情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族谱是赣南地区主要的民间文献资料之一,其中记载了丰富的地域信息。赣南族谱中对坟山的相关内容多有记载,其中就包括一些坟山纠纷案例,而这些纠纷大多发生在清代。通过以族谱为核心史料进行考察可知,清代赣南的坟山主要源自祖上遗留以及交易所得,交易类型以单独的坟山交易、单独的坟墓交易、坟山加坟墓的交易为主。在获取坟山后所产生的相应纠纷,则主要基于赣南人民对坟山风水的浓厚信仰以及逐渐增强的产权观念之上。面对产生的坟山纠纷,赣南民间为维护宗族颜面,往往以调解为先,倘若调解不成,才会选择向官府控诉。而对于坟山纠纷案件的处理,赣南官府却并非严格按律行事,其往往会结合相应的情理作出最终判决。  相似文献   

18.
清代四川茶叶牵涉到政府的多项社会职能,包括劝民植茶、推行茶引、经营贡茶、征收茶税、管理茶馆、保护茶道、治私茶罪、打击假茶、从事茶业专业教育、调节川茶贸易中的汉藏民族关系、并处理相应的中外关系。其中有的方面值得肯定,有的差强人意,有的令人遗憾,还有的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对待。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政府需从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清史稿》相关资料的考察,可以发现清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朝代,其中地震的发生次数比较频繁。清代地震的时空分布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顺治和康熙朝前二十二年是一个地震活跃期,其间地震多发、群发且集中在某些年份;咸丰朝又是一个地震活跃期;山东、湖北、浙江、河北、甘肃、江苏、山西等地是清代地震的高发省区。由此可知,清代我国地震活动十分广泛,但分布不均,而且有着非常明显的集中地带,即沿海省区和华北平原地带。  相似文献   

20.
清代是骈文复兴的时代,常州骈文作家群的创作实绩在有清一代不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也极具典型意义。本文以此为中心,透过骈文自身体制横向漫衍特点而造成的认识难度,力图在纵深情感向度上对骈文作细致的考辨和勾勒,在对骈文的文体特征有着更准确把握的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清代骈文的文学史意义有更公允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