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北省体育传统校训练形式多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省抓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主导思想是,把教育和体育融为一体,首先把重点中小学发展为体育传统校,体育基础好的学校也是教育质量高的学校。目前,我省体育传统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传统校的课余训练形式也从单一的学校运动队向梯队发展,从单一的一所学校向网片发展,从单一的训练形式向多种系统训练  相似文献   

2.
倪霞 《体育教学》2010,(2):52-53
学校体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课外运动队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训练水平的高低。如何抓好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提高训练水平,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学校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党中央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实现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的基础。目前全国已有50多所高校试办了高水平运动队;有20500多所中小学形成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受训的学生达200多万,为国家培养、  相似文献   

4.
<正> 在当前进行的学校体育改革中,为了满足学校体育为竞技运动培养后备人才与作贡献的要求,出现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试图建立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的一条龙体制,把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国家竞技运动训练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时将业余训练作为学校体育内容,将体校训练与学校培养结合起来,并要求学校运动队队员能够承担参加  相似文献   

5.
李卓 《体育风尚》2023,(9):113-115
学生是推进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学生体质健康始终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运动队训练主要为培养更多运动人才,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能够从整体角度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将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更能为大力发展学校运动队奠定基础。为此,研究针对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展开研究,选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500人以及运动队成员60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法汇总现阶段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问题,并提出推进二者协调发展的策略,望研究能够为学校内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助力。  相似文献   

6.
群体工作与运动队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许多学校把工作重点移向高水平运动队,而忽略了群体工作,造成两者发展的不平衡.为了协调好群体工作与运动队训练的关系,学校领导要端正指导思想,制定计划时要考虑群体与运动队工作的平衡,合理分配与使用体育经费等手段来协调两者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试论学校群体工作与运动队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工作与运动队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校把工作重点移向高水平运动队,忽略了群体工作,造成两者发展的不平衡。为了协调好群体工作与运动队训练的关系,学校领导要端正指导思想,制定计划时要考虑群体与运动队工作的平衡,合理分配与使用体育经费等手段来协调两者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只注意或者只抓体育课的教学,而忽视或放松了学校体育中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队的训练与竞赛工作,因而学校体育工作处于沉闷的气氛,为了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应该在重视抓紧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也应重视并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队训练与竞赛工作,使学校体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造就世界冠军而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群体工作与运动队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许多学校把工作重点移向高水平运动队,而忽略了群体工作,造成两者发展的不平衡.为了协调好群体工作与运动队训练的关系,学校领导要端正思想,改变理念,制定计划时要考虑群体与运动队工作的平衡,合理分配与使用体育经费等手段来协调两者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校课余训练水平不高问题何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8年,我国分别在高校和中小学校进行了高水平运动队和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和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的机制,其本意是想在我国单一由体育部门训练、培养人才的模式上,增加学校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改变原本一条腿走路的“瘸腿”现象。而这也与国际体制接轨,符合体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国外这种做法已非常普及,可以说,国外运动员大部分都是经由学校培养后才脱颖而出的。   据统计,我国现有中小学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3.2万所,在训学生 470万,开展项目达到 55个之多;全国成立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有 53…  相似文献   

11.
1前言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输送与培养的基础学校,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一面旗帜。传统项目学校运动队管理水平的高低,对运动队团队精神、训练积极性、运动员潜力的激发以及竞赛成绩的优劣都有直接的影响。昆明市体育传统学校的发展,为我市体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校教练员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运动队管理水平还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业余运动队的训练,则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校业余运动队的成绩进行有效业余训练,让队员在训练中感到苦而不疲、累中有乐、乐趣无穷,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状态,在泗门镇中学田径队运用了“快乐训练”的方法进行业余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业余运动队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运动队训练工作,不仅可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普及,而且能从中发现体育人材,培养体育人材,输送体育人材,对我国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人说当今训练工作是七分管理、三分训练。而体育教师在运动训练中是直接管理者和执行者。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业余运动队的管理工作呢?下面谈谈自己肤浅的体会:一、扮演“模特”角色。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搞好自身管理,做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训练体制应纳入学校系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适应建设体育强国需要,克服当前训练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我国训练体制应纳入学校系列,提出建立中、小学运动队、办中小学的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学院四级互相为衔接的训练网。在学校化的训练体制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学院的作用,挖掘普通高校的潜力。应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统一的训练大纲和计划,加强与科研人员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前言 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队,区别于各中小学运动队。它的主要任务,为上级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人材。运动学校的学生,是一个市的体育骨干,既是运动员,又是学生;既要代表市完成省各种比赛任务,同时,又要完成教学任务。搞得好可促进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发展。因此,如何科学管理好运动学校运动队,就成为运动学  相似文献   

16.
史俊 《体育科技》2014,(6):74-76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江苏职业学校啦啦操运动队训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皆在找出江苏职业学校啦啦操运动队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为职业学校啦啦操教学体育理论支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1.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模式“体教结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种是以地方体育局训练基地为基础,运动员的训练、生活、管理仍在体育系统内,文化学习到学校,或者由学校教师到体育系统上课;另一种是以大学、中学为依托,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生活、管理在学校,由学校自聘教练或由体育系统派教练员到学校组织训练和参加管理;也可以在体育系统负责训练和主要经费的情况下,将专业运动队建制放在普通学校。另一种模式实际上就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模式,换句话讲,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体教结合”的一种形式。2.高校办高水…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实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如何进一步发展, 如何建立较为妥善的运动员学籍管理体系;如何切实解决“学训矛盾”,按照教育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建立科学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是普通高校发展高水平运动队急需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立足北京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改革与发展的管理实践,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体育特长生培养原则进行阐释,并对北京大学三个层次的运动队发展目标定位,协同配合的学校领导、体育教研部及学校各职能部门三个层面的管理体系,学籍、训练和生活三个方面的管理策略及解决招生管理、教练员队伍建设管理及后勤科研保障等难点的管理方法进行分析,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体育运动队的训练与学习是体育的重要构件,也应遵循全面素质教育的原则。下面我们试分析一下现今中学体育运动队训练与学习的现状和弊端,以求解读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1中学体育运动队训练与学习的现状和弊端现今我国中学体育运动队的训练,注重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起了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三级训练网”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即以“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为指导方针,包括以体育传统学校和中小学运动队为代表的初级训练形式,以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运动体校为代表的中级训练形式,以国家集训队和各省专业队为代表的高级训练形式,建立的一种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体制以独特的资源整合优势确保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超常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