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在口语交际中一些话往往含有言外之意,理解言外之意也就成为口语交际考查的一个重点,它可以考查学生的提炼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分析“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的一类考题悄然光临中考语文试卷。所谓“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主要考查我们提炼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那么如何解答“言外之意”题呢?  相似文献   

3.
言外之意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创作原则,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一、言外之意是构成文艺语体和外交语体的必要美质.张弓先生说过:“各类语体根据各自的特点,对汉语各因素、汉语修辞手法有不同的要求,各因素各手法在各类语体中有不同的适应性(发挥一定作用)和局限性(不能运用,不能发挥作用).”言外之意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是受特定语体制约的.语体分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种.由于口头语体有广泛性、多变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加之可以借助手势、表情等辅助手段帮助表达,所以人们在面对面的交谈中,遇到不便直说的情况,往往要用言外之意进行暗示.言外之意大量运用于口头语体中.在书面语体中,言外之意的运用情况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言外之意不适应于科技语体,因为科技语体的“辞面”“和“辞里”是密合的.可以照辞直解.而在文艺语体(包括文艺性的政论文,如杂文等)和外交语体中,言外之意是大量运用的.1、言外之意是文艺语体必不可少的机体营养.  相似文献   

4.
“言外之意”是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本文就“言外之意”的构成方式;基本功能;言外之意与民族传统思维、文化心理的渊源关系及内涵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5.
经常听到有班主任议论:“我班要是没有那几个学生,就好管多了。”言外之意“那几个学生”让他伤脑筋、讨厌。做班主任的都知道,“那几个学生”就是班中不遵守纪律、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让每位班主任头疼,每天花费在他们身上的时间、精力最多,却很难见效。难道就这样任其发展下去?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相似文献   

6.
徐丹 《教育艺术》2010,(5):20-21
语文是一门特别富有情感的学科,只有“情感”和“智慧”的融合,才有语文教育的效率,才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巧妙利用这些文本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抓句扣词,感悟言外之意,将思维与表达引向深处呢?  相似文献   

7.
吴卓君 《考试周刊》2011,(88):51-51
本文通过文本“闲笔”“留白”处的研究,让学生能自主地在“闲笔”处流连,欣赏言外之意的独特风景;在“留白”徜徉,领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韵境界。  相似文献   

8.
《甄嬛传》这部电视剧由于台词经典,情节扣人心弦等原因,不仅在国内大获成功,在海外也名声鹊起,刮起了一阵“甄嬛风”,出现了大量“甄嬛体”语言.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甄嬛传》中台词话语的言外之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首先,简要介绍言外之意的基本理论,然后,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最后,总结言外之意的功能,希望对读者阅读文学名著、进行日常交流时,准确把握话语的言外之意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对于什么是言外之意,中国的前人们作了许多论述。刘勰把言外之意归结到一个“隐”字上。他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而对于言外之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刘熙载的论述最有代表性。他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皆是。”(刘熙载,《艺概》)。总而言之,所谓言外之意,是指以少量的语言传递更多的信息或者以表示某种意义的语言形式去曲折地表示另一种意义的方法。英语语言中也有这种现象,说话者为了表示礼貌,避免难为情,而采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言外之意。归纳起…  相似文献   

10.
“言外之意”与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外之意”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溢于言外的意义。含有“言外之意”的语言形式,无论是语句的转义形式还是由语句内在逻辑关系造成的语言形式,其形式和语义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离异,无法照辞直解,它的含义显现在特定的语境之中。换言之,“言外之意”乃是语言表层形式和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较之于可以照辞直解的语言形式的意义——表层语义,它的突出特点是:对语境具有更大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1.
语文考纲在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一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话时表达意思需要直白晓畅、准确清晰。但在书面语表达中,有时因为内容或表达的特殊需要,作者有意不直接说明己意,而采用“言外之意”的表达,有人称之为“飞白”或“空白”艺术。这种“言外之意”的“飞白”语句,有时不但呈现出文学语言的独特意蕴,而且表达出特别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某教师在考前指导时云:考试作文一定要“远看一朵花”。言外之意是,一定要装扮好作文的外观。细细品味,此举既高明又无奈:高明在作文首先要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无奈在学生的写作素材贫乏,考试既是针对学生又是评估老师的手段,不美化美化作文的外观,又有何奈!其实,我在此只是想反思一下:学生为何缺乏“写作素材”这一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这个话题很有些突兀,语文课学的不是语文,难道还能是数学物理吗?笔者最近给高三文科“尖子生”上语文课。课前作了认真准备。课上我先征求学生的意见,想学点什么。有几个学生说“我们想上真正的语文课”,“讲些真正属于语文的东西”。我感到很愕然,言外之意是说他们过去上的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4.
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北京的符号》。阅卷领导小组的一位老师见面就问我:“苏东坡来过北京吗?”这可是来者不善,话里有话。言外之意是:你到处讲“一枝一叶一盆土”,哪个学生的“一盆土”要是苏东坡,这回怎么办?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视角、多方位地进行语文阅读,本文试图从语言文学模糊性的特点入手,来倡导创设模糊的语言教学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更深入地理解文章,领悟那些“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一、揣摩弦外之音语言的含蓄、深刻之处,说出来的往往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说出来,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事实上它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唤起有关表象,运用语境和自己的体验品味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  相似文献   

17.
“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袁枚《随园诗话》)“言外之意”的产生就在于诗词中“意”的传达由创设意境来完成。诗词阅读欣赏中重要的活动是把握诗中创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而在诗词教学中,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却往往被忽视或淡化,造成学生对诗词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意境分析的基础上而是由教师刻意赋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是“商不变性质”所反映的内容。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领会其实质,还要止学生知晓其“言外之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19.
“言外之意”现象在汉语及其他语言运用中的广泛存在,与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具体来说,哲学上对“言”与“意”间“不尽之尽”关系的探讨,文化中的委婉心理、意象思维及“言外之意”所激发的想象美,都体现了其存在的必然性。而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的离合性、模糊性、开放性及相关心理因素的作用,为其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言外之意”便成为人们喜闻乐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20.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文学作品更是强调“无言恰是尽言”的“留白”艺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细读文本,寻找文本的“空白点”,利用“补白”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追寻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补白”不当,就会画蛇添足,徒劳无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