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着社会改革前进的步伐,教育界的新课改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它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材教法到教学观念无不在改。然而,无论怎么改,语文始终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的原汁原味不能改。“语文”这两个字的含义即语言和文字,语文课应教会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去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工具课。它的基本目的和要求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掌握祖国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但是,在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下,在一段时期内,把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甚至于取消语文课,把语文课和政治课合并起来,致使有的教师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大读“微言大义”,任意发挥,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达到语文课作为一本基础工具课的目的和任务,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粉碎“四人帮”以后,语文教学出现了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主要的是学习文本(作者)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再用它去从事生活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不同体裁、同一文体、不同写法、相同题材比较、编者意图中抓住文本特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一门闪耀着审美性、人文性、哲理性的学科。新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整合。有人疾呼“语文应找回自己的家园”,有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或“语言文化”。其实,教学语文。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呈现出充分的语文味,感悟出语文的真善美。语文,应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受语言魅力的空间。语文课离开了语言的品味,失去感悟的环节,便是丢失了语文的“阵地”。因此,语文课应立足文本,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言语学习,它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必要的、理性的语言训练。因此,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科学、快捷地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表情达意是语文课的主旋律。教师作为这一主旋律的演绎者,应时时留心挖掘教材的语言学习因素,抓住语言训练的契机,根据文本特点,巧用“转换”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语言,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增长学生语言知识,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许多语文课文有着独特的语言结构和章法,它们都是开展语言训练的重要范本。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小学生抓住文本感情线索展开比较朗读,充分挖掘文本魅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咀嚼推敲,将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7.
强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训练意识,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这一认识日渐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但接踵而来的是语言训练中的实际操作问题。就是“训练什么?”“怎样训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就要启发学生从语言表达方法上加以分析、研究、体会,加深理解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和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从而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下面列举一些课堂教学中的训练方法。 一、推敲语言 抓住课文精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他们学习语言和发…  相似文献   

8.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章,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少年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如何做到成功解读文本呢?除了要做到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难易程度之外,这里,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在于语言的习得、运用上,更重要的在于启迪智慧、陶冶心灵、升华感情上,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的殿堂”。教学时,只有引领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感知、触摸和揣摩、品味语言文字,才有可能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共鸣,分享,才有可能使个体精神得以投射或提升。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这里的感受、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其内涵更为广泛,它是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感受、理解是欣赏与评价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可能对文本进行欣赏和评价。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或淡化语言文字的教学,他们往往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表面,对语言的内涵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似乎一提到语言文字教学,就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也就是说语文的本体是言语。只有立足于文本的言语训练,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语文教学要努力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揣摩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激活语言感知。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起点,把课堂还给学生,抓住语文课的本质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较高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然而,由于认识水准的偏颇,对新课标精神理解不透,教师在教学中就显得有些盲从,淡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人文熏陶上。这样,把语文课上成了游离文本的“四不像”课,调整语文教学的重心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让他们记住某些事实是次要的。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文学作品的鉴赏》)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语感训练则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它能把逻辑思维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儿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它还可以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意“文章”和“内心情感”的合拍,培养儿童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不是教课本,而是用课本去教,因为教语文课本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而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语文课是用课文文本去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大体上包括用课文教语文知识,用课文教阅读方法,用课文教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本应找到更准确的定位。可时下有的语文课上又出现了“假主体行为”,造成了课堂表面的热闹,偏离文本,架空分析,忽视“双基”,课堂环节求新求异,却失去了语文课应有本色的不良倾向。语文教学的归属到底是什么?杨再隋教授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  相似文献   

16.
人类思维模糊性和精确性并存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为,一方面人们需要对语言、文章的表层含义作出精确的分析和理解;另一方面,语言、文章还存在许多“不可言传”的“意蕴性”,需要通过意会,去领悟其言辞所未穷尽的那部分模糊内容。但是,在当今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或者强调语言的精确性,有意无意地夸大对语言、文章表层含义的精确理解,用讲解、分析、说明等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文章结构分析课,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列发挥;或者夸大语文学习模糊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文本阅读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创造语文。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是对学生全面进行字、词、句、篇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从而全面形成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18.
四、文本细读“文本解读”这几年一直是众人瞩目的热点问题,今年不仅“高烧”未退,而且有进一步深化拓展的趋势。这与语文课程改革之初,由于不恰当的引导,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泛语文…‘去语文…‘非语文”等现象有直接的关系。这些现象使语文教学偏离了正常轨道,问题一度非常严重,但这一弊病很快为人们所觉察,近年来,语文本体回归的意识加强,广大教师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回归到文本,回归到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新时期阅读教学,既不能走传统的以本为本、重知轻能的老路,又不能脱离文本,任意“生成”,使语言文字的学习失去根基。新时期阅读教学,要体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思想,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一、基于文本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语文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积累、理解、运用母语的课…  相似文献   

20.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主要有以下两种提法 :一种提法是“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另一种提法是“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尽管提法有所不同 ,内涵有所区别 ,但从中体现出来的对语文教学的根本性认识并无多大的差别。必须承认 ,强调“语言文字训练” ,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内容分析型”的课堂教学是一大进步 ,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新的形势下 ,它也日益暴露出自身的缺陷 ,有待我们不断加以完善。阳春同志在《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吗》(见《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