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陶保玺以《新诗大千》填补了我国新诗“体批评”的空白。其中对“郭小川体”的论析,是对新诗格律化的一种超越之论。在该书问世一年后,陶先生又发表了《郭小川对中国现代格律诗的贡献》,该对郭小川诗的理论概括和美学升华,又有新的提法,在借鉴卞之琳先生的“参差均衡律”一说后,他更加坚定并发展了他对“郭小川体”的认知。在弘扬郭小川现代格律诗具有“参有均衡美”的同时,他进一步评价郭小川在新诗格律化发展史上的超越前辈和同辈诗人的历史地位。郭小川所做的贡献是创作实践上的,而陶先生在新诗格律化理论方面的建树,也同样是彪炳史册的。陶保玺的诗学理论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艾青、郭小川的诗是诗坛公认的新诗代表,这是两座将永远受到人们瞩目的艺术高峰,各有其独特的光彩。从语言上看,存在着深沉与热烈、单纯与繁富的区别,从抒情方式上看,存在着象征比拟与直抒胸臆的区别,从结构方法上看,一骈一散,一个讲究合乎绳规的结构美,一个倾向于散淡自然。艾青、郭小川作为新诗拓荒的苦心,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分别达到了各自的胜境,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艾青体,郭小川体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相似文献   

3.
郭小川、贺敬之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代表性诗人。他们以政治抒情诗的创作奠定了诗坛地位,并为朗诵诗发展推波助澜;以楼梯式、新辞赋体、民歌体的探索,丰富了朗诵诗的创作方法;他们的作品以情感的流动和大众化追求,凸显了当代朗诵诗的基本特征。郭、贺的诗歌创作,将白话文新诗朗诵的倡导、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后来的朗诵诗创作划定了新的起点,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郭小川诗歌创作经历了政治理想鼓动阶段、革命人生讴歌阶段、阶级斗争张扬阶段,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郭小川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他最终未尽其才,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郭小川和马雅可夫斯基都是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人,他们两人处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之下,诗歌都与社会、人民和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但他们的诗歌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无疑他们两人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文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他们的诗歌公共性异同进行了比较.内容方面的相同点是他们的诗歌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个人特色,不同点是马雅可夫斯基有讽刺诗而郭小川没有;在形式方面,虽然他们都使用“楼梯体”,但他们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郭小川作于1957年的长篇叙事诗文本中潜匿着深层的话语和涵义,存在复调,结合郭小川当时的现实经历和私人日记能够得到佐证。在延安成长起来的郭小川始终带着延安记忆认同延安之子和浪漫诗人的两重身份。作为左翼知识分子,他在革命和个性两种伦理之间存在复杂的纠葛心理,其作品深层及精神信仰上也始终存在一种复调。  相似文献   

7.
在郭小川长达40年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政治抒情诗是他收获最丰厚,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品.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诗学特征为把握时代脉搏,表现宏大思想主题,中期则自觉依附政治,展现诗学理想,后期图解政治概念,丧失美学特征.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是独子,都是知识分子的父母,出于爱,为他取名“恩大”。  相似文献   

9.
郭小川长篇叙事诗的叙事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参照热奈尔和申丹对于叙事视角的分类和理论来研究郭小川长篇叙事诗的叙事视角,从而挖掘郭小川在叙事诗中的艺术追求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郭小川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政治抒情诗人,引领过诗歌创作的潮流.然而, 《望星空》、《一个和八个》等作品被认为偏离了文学规范,受到深深的质疑与严厉的批判.1959年之后遭到极端现实严重打击的郭小川,被强制回到文学规范轨道上来,政治命运和诗学命运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此后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开始转向,遵命写“革命的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诗歌才华被永远淹没,与他的诗学理想渐行渐远,直至生命的终结也没能实现创作上的再次辉煌.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时期.诗人郭沫若的很多有创建、有活力的思想,都出自这一时期.这个时期,郭沫若远离中国的权力话语中心,可以不受干扰地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他广泛涉猎了中外名人名著及其思想,采取"六经注我"的方式,建构起自己的生命主义诗学.他的生命主义诗学是对中外生命哲学的吸收与重构,并在此形成了自己的对力的崇拜、情绪的直写、形式的极端自由、涅槃意识、天才论等等具有"郭式特色"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小郭泥塑艺术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其艺术技艺高超,艺术成果丰硕。小郭泥塑外部造型完整统一,夸张、简洁而不粗俗。小郭泥塑出路开拓需要强化保护意识,强化教育意识,强化与科学结合,强化市场观念,强化创新思维。这样小郭泥塑就能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也发表了大量的诗论。他主张诗歌的本质专在抒情,诗歌要重视音乐性,新诗要打破一切形式束缚,新诗和旧诗应同时并存,写诗贵在自然流露以及写诗并不神秘等等。这些内容,构成了郭沫若诗歌美学的主干,在我国现代诗坛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过去经常受到指责,批评他们只重形式,忽视内容。本文通过萧统和萧纲、萧绎文学思想的比较,认为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和萧统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们都有文质并重的思想,只是由于时代文风的影响,萧纲、萧绎没有象萧统那样把文质并重的思想贯彻始终,而和萧统走上了不同的美学追求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新月诗派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新诗创作存在的种种弊端引起人们的不满,而这些弊端也引起诗人们对新诗形式的关注和探索,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特殊的时代因素使这一诗派的形成成为可能。加上闻一多等人的学识、才情以及对诗歌形式美探索的狂热,以他们为首的一个执著寻求诗美的诗派如一弯新月徐徐升起,照亮了诗国的天空。  相似文献   

16.
素有文学精灵之美誉的萧红和迟子建,凭借对白水黑山的挚爱,凭借童年记忆,怀着一颗真诚的充满奇异幻想的童心,去抒写故乡的风物人情和令她们魂牵梦绕的自然之美,感悟万物之曼性,感悟人生之真碲,她们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形成了诗化的创作风格。但是她们不同的人生阅历、感悟又历练出她们不同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7.
郭小川六七十年代的诗艺之思主要集中在他的《谈诗书简》里。这些私人书简,以心灵史的形式呈现的话语文本,展现六七十年代种种诗歌事实及有关的诗歌写作的困境。透视这些书简,意义有二:一是他独特的思考为现代诗学的重建寻找到了更多的资源;二是他对生活与诗歌的内在关联的诗学追求仍是现代诗学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石鼓文》作于春秋早期的秦文公时代 ,而勒刻于春秋中期至春秋末期之间 ,可视为风格接近《小雅》的《秦风》逸诗之一。我们依据《石鼓文》的语言材料及《左传》、《国语》中大量《诗经》引文可证明《诗经》及《诗经》中大量语气词的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明代状元杨慎的《临江仙》词,原是其历史词话中“说秦汉”的开篇词。毛氏父子笔削《三国》而把它作为小说开篇,其意义内涵发生变化,而与《三国演义》的悲剧性主题发生联系。这首词是毛氏修订《三国》的传神点睛之笔。它既关乎小说的境界主旨,又体现出修订者的才调文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