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邵云环同志简历邵云环,女,1951年6月19日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1971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塞尔维亚文,1975年分配到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工作。1990年至1993年任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今年3月,主动请缨,赴贝尔格莱德采访,发回许多深受欢迎的稿件。1999年5月8日在北约对中国驻南使馆的轰炸中牺牲。“我们不相信她去了。真的,她仿佛刚刚同我们道别,她平静地说:“请大家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谁知,她这一去——”在新华社参考消息统缉部,人们轻声对我说。我也不相信,邵云环,我们的同行,你真的就这样离去…  相似文献   

2.
5月8日晚,当听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本报驻南记者许杏虎及其夫人朱颖不幸罹难的消息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作为许杏虎、朱颖的同事、作为一名青年新闻工作者、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为他们的牺牲感到深深的悲痛,同时对北约的野蛮罪行表示极大的愤慨!许杏虎今年31岁,原为光明日报国际部编辑,中共党员,1998年7月受报社委派,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原光明日报广告部美术编辑朱颖一起,赴南斯拉夫担任常驻记者。自今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实行轰炸以来,许杏虎、朱颖…  相似文献   

3.
春天让人们想到绿色和生命。而此刻,南斯拉夫的春天,中国人的鲜血染红了贝尔格莱德的天空,热泪浸透了神州大地。三个如花的生命在北约导弹的轰鸣声中被击得粉碎,其中许杏虎31岁,朱颖28岁,生命之花才刚刚绽放,就凋落在最黑暗的午夜。 初识“虎子” 认识许杏虎是在一个春天的上午。办公室里走进一位高个子的年轻人,瘦瘦的,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给人一种文弱的感觉,他轻轻地自我介绍说,“我叫许杏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是学塞尔维亚语的,小语种。”  相似文献   

4.
据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中央宣传部、中国记协今天在京召开学习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烈士英雄事迹大会,中国记协授予三位烈士“人民的好记者”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5.
中央宣传部、中国记协今天在京召开学习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烈士英雄事迹大会,中国记协授予三位烈士“人民的好记者”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出席大会并讲话。他说,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在欢迎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作人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团结  相似文献   

6.
邵云环是我的老乡,她非常要强,也非常敬业。这次她刚到贝尔格莱德不久,就迅速地适应了特殊的报道环境。她从不计较得失,默默无闻地工作,领导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她没有任何的名利思想。她写的稿子有思想,有深度。我来南斯拉夫工作时,特地带来一篇她与丈夫曹荣飞(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外交官)合作的稿子,那是一篇写于1992年的年终专稿。这篇稿子非常有水平。如果对塞尔维亚民族特性和政治状况没有很深了解,很难写出来这样的稿件。这次她到了贝尔格莱德以后,写了很多内参,为国内提供了宝贵的动态性分析。 由于电话线路问题,我只能每天去她家发稿。她一再坚持要给我把钥匙,让我无论何时都可以去她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造成我人员伤亡和馆舍严重毁坏,其中,新华社驻南联盟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驻南联盟记者许杏虎、朱颖当场遇难,笔者同全国人民一样,无比愤慨,万分悲痛,尽管笔者与三位烈士素不相识,但邵云环和许杏虎发自南联盟的每篇报道我都看过,读文思人,烈士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跃然纸上,不能不令人油然起敬。真实:敢持巨禄当空舞真情:一片丹心向和平通览邵云环、许杏虎二位烈士自南联盟发回的报道,给人的第一个强烈感受是一个“真”字,这里的“奠”字,既包括作者通过大量的客观的报道真实地反映…  相似文献   

8.
在本刊截稿后,传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的消息,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英勇牺牲。对北约这种暴行,我们无比愤慨!同时,我们也为有邵云环、许杏虎、朱颖这样的同行,感到自豪!为了表达对烈士缅怀之情,我们决定撤下已安排好的版面,约请曾在光明日报与许杏虎、朱颖烈士共事过的孟勇同志撰写纪念文章。感谢孟勇同志在紧迫的时间里如约送来此稿。  相似文献   

9.
1999年5月13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一片肃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声音激昂洪亮: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革命烈士是为和平、为正义、为祖国捐躯的,我们永远怀念他们。英雄的儿女,你们可以安息了,你们的业绩.在全中国、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中传诵;你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中。冒着纷飞炮火,他们以血肉之躯,用良知和勇气,向世界传达正义的声音“‘我们做错什么事了吗?他们为什么要轰炸我们?’面对着一双天真无邪的泪眼和一句接一句稚气的提问,伤心的妈妈无言以对,只…  相似文献   

10.
1999年5月8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使用导弹袭击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我人员伤亡,馆舍严重毁坏。在这一暴行中,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同志不幸以身殉职。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同志是英雄的新闻工作者,是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1.
他原是新闻通讯干事,面对着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后来上大学钻研考古、历史,开始回顾、探寻往事的踪迹、脉络;研究生毕业后,成绩优秀的他,出乎老师的预料,竟干起记者来,从昨天重又回到今朝。文物、考古的报道,就是从纷繁复杂、几近消逝的既往世界里,抽出几段最精彩的乐章,重又奏出美妙的音响,让今人品味。国内专事考古报道的记者不多,象他这样的历史研究生搞考古、文物报道,短期内成绩显著的更少。他就是光明日报记者白建钢。  相似文献   

12.
1999年5月13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一片肃穆。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声音激昂洪亮: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革命烈士是为和平、为正义、为祖国捐躯的,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英雄的儿女,你们可以安息了,你们的业绩,在全中国、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中传诵;你们的名字,将  相似文献   

13.
1923年9月1日中午,日本发生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自然灾难——关东大地震。然而,在这场空前的浩劫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却乘震灾之机,大肆修杀我国旅日华工.并惨无人道地暗杀了中国留学生领袖、“共济会”会长、年仅27岁的王希天。王希天原名王照敬,1896年8月15日生于吉林长春市金钱堡。他祖上经商,开设王家皮锻,为长春有名的富商。1贝5年王希天东渡日本留学,在中国人民反对承认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之际,与友人组织留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18年初,王希天随留学生爱国拒约请记团回国.同年5月,与李达、许德担等人一起被推举为…  相似文献   

14.
在河北省的记者队伍中,河北电台驻邯记者赵金海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外出采访是出了名的。他爱人民,忠于职守;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无私无畏,刚直不阿;深入实际,不尚空谈的人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一个党员记者的良好形象。尤其是同行的耳濡目染他“身”入农村这块肥沃的土壤,“心”入农民群众真情实感的内心世界,在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这个工作,是比较令人瞩目和尊敬的。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记者应有什么样的追求?具备什么样的情操?甘苦是什么?……对于这些饶有趣味的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陕西记者贺俊文同志的事迹,给我们做了较好的回答。贺俊文同志从事新闻工作已二十年。他说:“一个记者最大的乐趣有两点:一是对工作的无止境的追求,二是他所采写的稿件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所采写的稿件就有二十篇分别被评为中央台或全国的优秀稿件,受到了奖励和表扬。同时他接到了大量的听众来信,殷切希望他为四化大业采写更多的好稿件。这些年,他除了被评为中央台的优秀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一级)外,还被评为广播电视部的先进工作者和中央直属机关的先进工作者。在这些成绩和荣誉里面,渗  相似文献   

16.
吕岩松的名字随着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空袭,随着北约对中国驻南使馆野蛮袭击而为许多人熟知。在人们心目中,吕岩松是一名勇敢的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在第一时间赶赴被炸现场,采写报道,拍摄照片;吕岩松更是一位英雄,在我驻南使馆被炸后,果断、冷静、迅速作出反应,第一...  相似文献   

17.
崔石安,这个名字常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领导以及全军性重大活动的电视报道中。电视观众可能以为他是个资深的电视记者,其实,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专业军士。1987年底,崔石安从山东应征入伍来到京郊西山脚下的国防大学警卫连当战士。时隔不久,作为我国最高军事学府的国防大学,为适应军队改革形势的发展和对外交往增多的需要,准备筹建校内有线电视台。消息传出,前来应试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但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素质棒、要有高度的苛刻的“三关”面前,众多应试者只得望“机”兴叹。因急等着人用,台…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闻实习生,我爬上座落在北京永安路的那幢大楼——光明日报社。“他就是你的指导老师。”副总编辑王晨指给我。他叫林玉树。中等身材。头发谢顶,但满而红光。王晨说:“老林现在是群工部副主任,他上任半年多就开创了群工部工作的新局面,抓非法出版物等批评报道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湖北新闻界的同志告诉我,《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王楚,是一个有胆略的记者。真没想到,我见到的他,竟是一位平平常常的年轻人。“王楚同志,你写的那几篇敞开武汉三镇大门的报道,我们都看了,想请你谈谈采访经过,比如……”没等我的话说完,他咯咯地笑了:“我还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初次见面,王楚这么一说,气氛也就宽松了许多。三十出头的年纪,一米七○的个儿,还有那一张带着浓重湖北口音爱说笑话的嘴,谈起什么来,没有顾  相似文献   

20.
天山作证──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踏遍青山志未酬,咬定青山不放松,饱蘸激情定春秋,愿洒热血荐轩辕。这是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的性格特征和执著追求。17年来,他先后25次深入和田、喀什、克孜勒苏、阿克苏、巴音郭楞、吐鲁番、伊犁、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