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翕 《大观周刊》2013,(10):182-18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对于已学的知识温习、反思、融会贯通,可以获得新的体会。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将彼此联系的知识加以比较,求同求异,那么,对于知识的理解,我们的体会将更为深刻。接下来我们将以几篇课文为例来体会这种方法的妙处。  相似文献   

2.
张占书 《大观周刊》2012,(5):166-166
阅读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语文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阅读放在第一位,那么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学习上就更加有兴趣.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理解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洋 《大观周刊》2012,(22):283-283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好多的理论需要学生记忆.这正是许多学生最“头疼”的事情.甚至有些学生冈此而下脆放弃“生物”这门学科。所以.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记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记忆方法,以便快速、准确地记忆知识,提高生物学的学习效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政坛官场中人对“汇报”一词耳熟能详。只要实事求是、不变样走形,“汇报”不失为交流信息、获取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也听听“汇报”,同样可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不过,有些记者爱听“汇报”,并不是为了采写新闻,而是别有所思。按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新闻单位被定为不同  相似文献   

5.
袁建 《大观周刊》2010,(37):70-70
在初中这个阶段,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能为以后打好基础,而不是学来忘记的。然而,时间久了以后,记忆也就会有些浅淡。因次,复习是那么的重要,复习就是又加深了印象,使得知识更牢固的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在此,本文就初中数学复习的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金工实习教学过程中,利用对比法教学加深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其在识同辨异中开动脑筋、增进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归纳”中渗透,在“对比”中巩固,在领会中使知识得到升华.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方法.”使用对比法不仅可以教给学生们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丁艳华 《现代传播》2022,(12):121-127
视觉化“场所精神”能够为重塑文化记忆提供基础技术性支撑,增强记忆可持续性。通过摄影艺术功能唤醒民族情感,有助于“认同建构”。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多类型故宫建筑摄影图像为民众理解传统文化与回忆历史提供了“互动场所”,扩大了历史遗址“场所精神”的外延,而经重塑后的文化记忆在连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文明精神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代君 《大观周刊》2012,(28):291-291
从我登上讲台任教这些年,一直担任初中的物理教学。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悟出了物理的一些复习方法.复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机械的记忆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知识结构人手.抓住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在弄清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活化知识,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中考物理复习体现在三个字,即“牢”、“精”、“活”。并且要关注实验和热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1):52-59
任何一种新工具,都带着它特定的"内嵌的意识形态"。我们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基本上取决于我们手里正拿着什么样的工具。应该充分运用搜索引擎,但若缺乏警惕,容易记住储存信息的路径和位置,忽略对信息的进一步追索、深入理解与记忆;"主动记忆"变成了"随意搜索";容易无形中"知识"倒向了"常识",非专业的信息取代了专业权威信息;个体记忆开始碎片化,外部记忆依赖搜索引擎形成惯习。在信息搜索较为便捷和快速的条件下,基于知识积累的理解力显得更为重要,知识的记忆对理解的本来作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基于知识积累的理解力仍然需要良好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政坛官场中人对“汇报”一词耳熟能详。只要实事求是、不变样走形,“汇报”不失为交流信息、获取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也听听“汇报”,同样可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不过,有些记者爱听“汇报”,并不是为了采写新闻,而是别有所思。按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新闻单位被定为不同的级别。参照行政级序,新闻单位有中央新闻单位,省、地、县新闻单位之分。有些新闻记者,尤其是高“级”记者,每到一地采访,下车伊始便要见当地一、二把手,听主要领导“汇报”,不够级别的人员来“汇报”便视之为不恭。有一位“中央级”记者到某省会采访,只因市里书记、市长千呼  相似文献   

11.
张远明 《大观周刊》2011,(14):264-264
初中政治复习就是要把庞杂的内容梳理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上,在此基础上,再将重点、要点扩展开来,做到“纲举目张”,系统复习,突出重点。本文简单的探讨初中政治的复习技巧。  相似文献   

12.
之所以给“遇”字加引号,是因为在现代版的这类故事中,真李逵虽然常常吃李鬼的暗算,却连对方的影子都难以见到。说实话,在出版界,如今李鬼是大行其道。一本书只要卖得好,被盗版是正常的,不被盗版反而会让人感到有些不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期末考试,是每一位电大、函大、夜大等自学者必“跳”的“龙门”。这不仅仅是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前的系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业余自学者学习时间甚少,又苦于工作的繁忙与家务的羁绊,如果没有科学的学习和复习方法,想在有限的时间里真正掌握一门课的要旨而从容地通过考试是很困难的。那么,何谓“科学的”复习方法呢?总的来说,一要掌握课程各章节论述的对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二要充分领会课程内容;三要有合乎记忆规律的记忆方法。三者之中,领会是前提,记忆是关键。“领会”便于“记住”,“记住”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见地,从而圆满地回答问题。笔者虽天资愚笨,但在长期的自学生涯  相似文献   

14.
付袁媛 《大观周刊》2013,(4):230-230
初中政治复习就是要把庞杂的内容梳理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上,在此基础上,再将重点、要点扩展开来,做到“纲举目张”,系统复习,突出重点。 复习是一种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整理的活动过程。有效的复习指导,  相似文献   

15.
“社会记忆”理论为人文和社会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领域,也对文化记忆机构(GLAMs)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由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主导的数智时代,“数字记忆”成为社会记忆的新形态和新常态,数智技术将以记忆媒介作为研究证据的人文研究推向了“数字人文”时代,包括“数智证据”在内的“多重证据法”成为人文研究的新范式。文章通过梳理“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和对人文研究、文化记忆机构的影响,透视“数字记忆”的理论开拓和实践创新,分析“多重证据法”在数智时代的新内涵和对文化记忆机构提出的新需求,试图定义何为“数智证据”以及文化记忆机构如何构建数智时代的“多重证据参照体系”,来回应时代的呼唤,并进一步反思图书馆在其中的定位和责任。利用文献调研、需求分析、案例调研、实践验证等方法,突出“数智证据”作为数智时代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对人文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要贡献,并作出定义,同时构建了“多重证据参照体系”的技术框架,包括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算法基础设施建设和交流基础设施建设。以“上海记忆”为例,探索多重证据参照体系构建的方法和路径。从社会记忆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来看,单个、单种文化记忆机构所保存和传播的文化记忆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图书馆在作为“知识中介”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作为“记忆宫殿”的责任,而在借助数智技术将服务过程中的“交往记忆”固化为“文化记忆”方面,图书馆具有天然的优势。图5。参考文献39。  相似文献   

16.
雨中邂逅     
润玉 《湖北档案》2004,(9):30-30
人一生要经过许多事。有些事,过去就忘了;而有的事,却如凝固在记忆底片上的拷贝,只要有一丝一缕情感的光线映到记忆的暗盒,就又可以洗出全新的照片,真切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7.
董向慧 《传媒观察》2023,(12):80-89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夏王朝建立之前,中国存在着一个传播史上的玉器时代。玉器是史前天文观测和传播天文知识的主要媒介,后发展为神器、法器、礼器、饰器和葬器。围绕着史前玉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媒介域”。玉器“媒介域”发挥着记忆工具、权力装置和社会组织核心的功能,建构特定的时空组合。围绕着玉器这一“媒介域”,形成了中国文明特有的宇宙观、伦理观与传播观。史前玉器对华夏传播至少有三个方面深远影响:一是以“器以藏礼”的方式承载和传播礼乐文明;二是传播仪式观的思维取向成为理解华夏传播的重要线索;三是史前玉器“媒介域”使得传播权力高度集中,对于理解传播权力变迁与圣王崇拜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只要看一看解放前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有些什么样的报纸,就能够清楚地看出现在有些所谓“老报人”的右派分子叫卖的“才华”是些什么货色。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基本职能新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论者认为图书馆基本职能是“收藏典籍和传播知识”或“收藏与传递文献”。本文提出的新说为“聚合知识记忆并传播其知识”。  相似文献   

20.
陆敏  陈燕 《现代传播》2022,(12):65-69
历史文化纪录片是“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重要视觉影像载体。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的文化混杂空间中,海外观众如何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传递的文化内涵?《如果国宝会说话》《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的YouTube海外观众评论呈现出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共享、文化折扣与解读偏移三种样态。而若要强化文化共享的可能,降低文化折扣与解读偏移的程度,则需要提升纪录片审美意趣、呈现细腻的日常生活、提供清晰的背景知识,这将有助于海外观众超越柏格森所言的“习惯记忆”,唤起人类共同的“纯粹记忆”,促进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