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相似文献   

2.
虚拟道德示范是道德示范的新方式。虚拟道德示范不是虚假道德的示范,也不是虚拟的道德示范。现代社会中,虚拟榜样的传播、虚拟空间的生成以及虚拟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虚拟道德示范从可能走向现实。新时期,深入研究虚拟道德示范有助于增强道德示范教育的接受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即虚拟社会。本文坚持理论分析与经验考察相联系,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历史追溯法、实证法考察虚拟社会形成与发展的深刻根源和必然性,运用比较法、辩证法分析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双重影响,并通过网络调查等方式实证分析虚拟社会中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的现状,为构建虚拟社会中的道德秩序奠定基础,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  相似文献   

4.
熊瑛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25-128
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之间存在一种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现实社会道德对网络道德具有精神动力功能、评价功能、指向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在虚拟网络上的延伸或再现。但是网络技术形成了网络道德行为的动态性;网络道德也可以张扬和强化现实社会的美德,催生出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基于二者的这种辩证关系,加强现实社会道德教育,规范约束网络行为,是促进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良性互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政治是否具有道德性以及"官员"应否道德化历来是政治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问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必然要涉及到包括政治实践活动在内的一切由自主意志抉择的、并具有社会性的道德行为,以及包括政治实践主体即"官员"在内的、具有自我意识和自主意志的所有主体.政治实践必然具有道德性,"官员道德化"是政治实践的必然诉求.在现实社会中,所有的"官员"必须具有道德,"官员道德化"必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任何道德,要实现它协调人们利益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它就必须掌握社会中的人。任何人,要成为道德的主人或达到道德上的自觉,他就必须掌握社会中的道德,那么,道德凭借什么去掌握人,人又根据什么去掌握道德呢?本文提出“道德信誉”一词。我认为,道德就是凭借它的信誉去掌握人。而人也正是根据道德的信誉去掌握道德。道德信誉就是一种道德凭借其内在根据及外在手段的作用所赢得的在社会中的地位。道德信誉促使道德深入人心,被人们认可、接受、笃信、执行。同样,一种道德一旦失去信誉,则必然被人们抛弃。社会现实往往是一个多种道德(体系、思潮、观念等)并存的局面:有同一社会中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社会,"教师"身份被塑以"道德家"的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道德赋值的历史过程。在现代社会,教师道德身份与教育身份的关系发生反转,教师职业"去道德化"趋势明显,这不仅削弱了教师职业的师道尊严,消解社会对教师身份的"崇高想象",也造成了教师职业伦理困境乃至职业危机。消解这一困境与危机,一方面需要教师在不逾越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德性修养,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尊重教师道德发展的自由意志,鼓励但不强制教师追求高尚完美的德性,还教师身份的职业化样态。  相似文献   

8.
现有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将道德教育的根本矛盾解读为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将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理解为道德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样的解读源于道德教育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简单"移植"和教条式应用.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不足使道德教育基本理论没有能够真正揭示道德教育内含的根本矛盾.现代道德理论尽管坚持"是"与"应当"的分离,但是包括麦金太尔在内的道德思想家竭力主张解决现代道德生活失范的路径是重新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裂缝,回归道德的整体性.对道德生成本质的探讨表明,道德生成应具备三个层次的条件道德理解力的获得、道德领域"应当"的达成、"是"与"应当"的一致与和谐.通过对古今教育的分析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功能性领域,主要承担技术培训和知识训练的任务,倾向于去道德化.但教育的世俗化、专业化、功能化和技术化倾向并不能去除教育所担当的道德责任,道德教育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命题,一直是法学界中诸多学者思考与研究的重要问题.法律与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是社会规范领域的两个基本维度.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比较法学流派对二者关系的各种观点,研究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分析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区别.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问卷调查所得的客观数据出发,探讨了现实与网络的关系,强调网络虚拟交往病症的根源来自于现实.网络交往虽然与现实交往有区别,并引发新的道德问题,但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之间有着许多联系,并反思传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孔祥渊 《中学教育》2015,(1):106-112
当前,虚拟社会给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以及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了解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是我们开展德育的重要基础。"超真实"这一概念,对于我们分析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超真实"指的是一种非真实代替了真实的状态,其主要是由符号主宰生活、仿真文化盛行以及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内爆"形成的。对于青少年道德成长以及德育工作而言,其所带来的是社会存在状态的改变,无疑会产生巨大影响。具体到挑战而言,"超真实"对于德育的挑战主要是:促使社会规范去权威化;逼迫社会规范边缘化;导致社会规范无根化。在应对这一挑战上,教育者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辨别"真实",进行真实观与符号运作方面的教育;二是为社会规范赋予时代内涵,更新社会规范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影响。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体系,既顺应了社会发展之要求,又保证了大学教育之质量。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应以大学生这一主体为核心,坚持虚拟与现实、自律与他律、绝对与相对、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等原则,围绕基本伦理道德、道德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文化及法律法规等内容,从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合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来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这使得社会思潮更适应当下社会的文化趋势和技术发展,更易通过一种内在、隐性、间接的方式影响青年学生。文化方式是社会思潮对文化形式的一种选择,文化形式可以从空间、时间、现实和虚拟等维度进行区分,它们对于个体需求的满足由于群体特征而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力。社会思潮对于社会技术的利用则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技术的发展使得自身的传播范围扩大,影响力加强;二是附着于技术本身,通过技术的普及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观念。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学生的方式,一是要考察思潮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程度,二是要思考主流价值系统如何扩大自身效能,应对社会变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思潮研究与"两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团体的根本利益,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社会思潮的发展和消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注现实,关注思想理论战线的状况,准确把握社会思潮,进行正确分析.在"两课"教育教学中要提倡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引导,把研究社会思潮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学的价值教育出现了从"绝对主义道德"到"去道德化"的钟摆运动,这一现象与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沉浮兴衰的历史有着相似的性质。本文运用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剖析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整个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学的价值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的后果之一是人的精神信仰的缺失.道德教育也呈现出信仰缺失的现代性问题,在教育目标上表现为规范教育目标的无根化和幸福教育目标的去道德化.道德教育需要应时而变,在教育目标中给予信仰以应有的重视,以培养信善、乐善、求善的道德信徒为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本文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关系、教育研究等五方面对后现代道德教育观的基本主张作了概述,对科学理解和正确对待后现代道德教育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与现实社会共存的虚拟社会,一方面承载着在现实社会的部分问题,也反映着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困惑与窘迫;另一方面又相应地独立于实际社会生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虚拟性、隐匿性、开放性等新特征。虚拟思考是指人们生活在虚拟世界里时,在构造出虚拟的想象世界、在虚拟的现实世界基础上又对其进行思考的与现实思考有所区别的思维形式。文章认为虚拟思考与现实思考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思考主体的隐匿性、思考对象的想象性、思考场域的超时空性以及思考模式的去中心化。虚拟思考依托于虚拟现实而拥有相对独特性,但它又与现实世界和实际思考分不开。因而对虚拟思考的哲学反思是当下我们在面对虚拟现实以及人类现实处境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田菩提 《江苏高教》2007,(1):142-143
面对虚拟社会给和谐现实社会构建带来的挑战、网络社会道德的失衡、大量的网络不文明与犯罪现象,以及网络虚拟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学习、身心健康与意识形态的冲击,唯有正确处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风尚,完善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网络不法行为,提高大学生网络社会素养,才能使网络虚拟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思想倾向.中国社会转型中一些社会思潮会动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民族价值观和正确道德现的树立.高校要重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