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梳理近千年来传统学术对湖北宜昌与四川乐山两个尔雅台由来的论争,认为这种学术论争已经无法得出学界认同的一致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尔雅台历史文化价值的贬损,相反,尔雅台所引发的学术论争及其存留、修复,是人们崇尚和向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当然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陈拙 《华夏文化》2000,(4):54-55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著于1938年,是20世纪前期学术界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由于某些非学术方面的因素,这部近代史专著已经被人们淡忘了,不少青年学者对此书及此人缺乏基本的了解,因而有必要从学术角度加以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自1981年5月建立至今已经有近40年的时间了。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说法"四十而不惑",进入了"不惑"之年,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已经逐渐明朗清晰起来,从学科概念、学科体系、学科定位到应用的理论、发展主线以及编写原则等应该有一个全面的总结与理论升华。无论从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崛起对文化建设需要的角度,都应该不失时机地推进中国的中外关系史学科建设,进行全面的理论构建与设计,重点在几个大的方面发力。在进行学科构建之前,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概念,把一些相关问题讨论清楚,笼而统之或大而化之是学术研究之大忌。必须指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在近40年的探索当中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研究的问题几乎都是中国史、中外关系史上的重大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奠基性的著作,为中国学术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学会没有进一步从学科  相似文献   

4.
随着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汉学家元杂剧研究的逐步深入,元杂剧典故的解读和翻译成为美国学者元杂剧艺术审美研究的重要内容。美国汉学家通过对元杂剧剧本的解释性翻译和文化空白点注释来体现对元杂剧的文化点审美接受。美国元杂剧研究中的文化解读偏误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的误读、元杂剧文化点解读不足、典故的过度解读和借古喻今艺术创作手法的误读等方面。积极发现和正视这些偏误并及时以学术对话的方式进行商榷和纠偏将推进元杂剧研究的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5.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正在深入开展,这种教育实践提出了需要加以研究的若干教育理论问题。我想就此发表一些看法,就正于高教界的朋友。一、教育功能问题我们在高校从事教育和科研、或做管理工作,很少想到教育的功能问题。此问题相当复杂,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比如,教...  相似文献   

6.
在90年代,我们听到一种说法: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然而,我们在90年代还听到另一种说法:自由主义的言说。一种名牌思想并且通过学术的包装在90年代中国的市场上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对哈耶克、吴宓、陈寅恪、顾准、王小波的炒作成为了90年代的思想庆典。在90年代,我们到  相似文献   

7.
<正>五四时期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中,历来是被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所处的特殊历史节点使其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交织、论争不断的价值多元状态。新派势力坚决站在西方科学、民主的旗帜下,学习现代西方文明成为一大潮流;旧派势力则仍延续着传统中国的学术方向,在新形势中坚持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在这一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思想斗争中,关于国学、国粹以及国故的种种论争也随之而起(对国粹、国学和国故这三个在二十世纪初期争论较多概念的关系问题,学界有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工程。欲探讨这个东西方学术交会冲击与裂变的议题,至少得从两个大方向进行,一是西方近代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包括体制与观念;一是传统中国学术在近代如何转变。本人一向致力研究后一议题,一方面想了解传统中国学术是否有一知识体系?一方面则探讨传统学术在近代早期亦即明清以降的变化,并试着梳理出传统学术的分化与开放的可能性。欲探讨传统学术的变化,"经学"——这个担当传统学术中心并和政治极度结合的学术载体毫无疑问是一焦点。本文即以经学为主题,观察它在明清尤其是清代乾嘉以降的变化情形,并解释这种变化的学术意义。欲研究经学,议题与角度极之繁多。  相似文献   

9.
本刊今年第2期刊载朱鸿召先生的文章《“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特征是“兵法”、“兵法社会”和“兵法文化”,主张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厘定中国“兵法”的内涵,用以观照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研究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革命策略及其文化属性、文学特征,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7月27日,本刊邀请部分学者雅集苏州古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情况整理成文,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学术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言说术王德民一、中国古代言说术的发展梗概言说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伴生同步的。我国古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①就是对人类这一基本属性的正确认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言说特征、自己的言说传统。各民...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兴起,初步构建起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城市史学之兴起与专业性研究机构的建立、研究队伍的构建、全国性专业学会的建立、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专业性期刊杂志的创办等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而"三大体系"的建设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初步形成了理论模式和研究范式。新时代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城市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必须要加强研究方向的凝炼、学术队伍和科研基地的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推进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提高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显示度,加大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从而推动中国城市史学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廖宇 《华夏文化》2010,(3):12-15
<正>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天然便具有中华文化重伦理重家庭的特点。关于道教的孝道思想,学界或从其与儒家关系角度关注,或从道教中一个教派如净明道等考察,这些研究都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仅从这些角度考察,却无法了解道教孝道思想演变历程,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道教孝道观的不同形态及背后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典 《华夏文化》2013,(2):50-52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在古今中西之争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清算,一时间各种主义和学派竞相登场学术论争纷纭。从陈独秀、吴虞等祭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起,一大批新式学者展开了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批判。此外也有很大一批学者如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反思和发展,一时被视为尊孔派。在反孔和尊孔之间,  相似文献   

14.
段、顾皆清代学术大家,原本交情甚笃,却因在注疏合刻时间问题上意见相左,由此导致了二人就周代学制问题的一系列争论。二人之争论一方面引发出清代学界就校勘方法的论争,对清代学术的进步具有巨大意义;另一方面却也因争论的日趋白热化,二人书信中往往彼此攻讦,某种程度上又对学术争鸣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段、顾之争距今已逾二百载,而学界就其争论之原因、过程及所引发的影响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以本文一则欲厘清段、顾交恶之始末,二则兼论此问题对于今日学界学术争鸣之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奇 《东方文化》2000,(5):95-101
20世纪末的中国大陆诗歌,是以一场“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的论争为浓重记忆而结尾的。对于这场论争,在一般诗歌公众看来,似乎是由“民间”一方率先发难,“知识分子”一方被动应战的“是非之争”、“权利之争”,且因“知识分子”一方的一些代表诗人,利用阐释空间的偏狭,在9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坛占尽声名、定为主流,“民间”一方不免给人以“造反”、“争风”的嫌疑。同时,在急于进入历史的“学术产业”那里,更将惟“知识分子写作”为旨归的所谓“九十年代诗歌”,视为已可论定入史的事,是以必然视不期而遇的“民间立场”的“揭竿而起”为“争名夺利”的“闹事”。其实这场论争的肇因潜伏已久。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要略》首次从外缘方面探讨了诸子缘起之历史实相。20世纪初叶,章太炎作《诸子学略说》等,重提刘、班旧说。而胡适则因《要略》之言,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驳章太炎之说。章、胡的这种学术史言说均具有创立中国新的学术范式的意义。这至少说明,任何一种建立中国近现代学术范式的努力,都无法漠视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学术资源。这是胡适钟情于"清儒家法",章太炎诸子缘起说虽遭批判,但其诸子学仍大行于世,并仍能于近现代学术建立有所贡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杨义 《东方文化》2000,(3):11-16
20世纪中国学研究。基本上实现了学术形态由古典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型。这是由于借鉴了欧美、日本的近代学科体制和“实证思辩”方法的结果。面对新世纪的中国学学术我们需要思考三个问题:①全面深入地总结20世纪学经验;②气魄宏大地拓展21世纪学术空间;③创立具有大国风范和充分现代意识的中国学学术体系。三相辅相成.在基础、主体和核心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学学术研究,若从其基础上看,可以说就是学资料的研究。因为自古以来,我们的学研究就是建立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的。这种学术传统,最初来自我国古代的训诂、校勘和资料搜集中的考据方法,它早在汉初人缀辑编《尔雅》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后来这种方法又逐渐进入了学研究领域。这种重在资料考据的学术研究方法在清代乾隆、嘉庆时进入了鼎盛时期,乾嘉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考据方法获得了在学术研究中的基础和正宗地位。所以清代姚鼐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章、考证三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显然,这里所说的义理、章和考证都关涉着学术研究中的资料与方法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考证是搜集资料、辨别资料的一种方法;义理是在搜集、考辨资料的基础上,对可信的资料进行整合和条理发明;而章则意味着形成学术成果的论、作的采。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我们的学术传统中,资料研究是一切学术研究赖以展开的基础,而考据则是所有学术方法中最为根本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学术史一例     
学术史一例●张岂之二十世纪中国人文科学(含文、史、哲)学术史近年来受到学人们的重视,经过整理和研究,已经出版一批学术资料和研究专著,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学术史不能不谈学术上的开创性和有创造性和深邃影响的大家(或称学术大师)。学术大师的出现总是和一定...  相似文献   

20.
叶舒宪 《寻根》2003,(1):65-67
2001年11月10日,是我离开牛津的日子。早晨照例在皇家饭店用过英式早餐,步行走过小桥来到位于瓦尔顿街(Walton st)的牛津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Institute for ChineseStudies)。所长汉学家杜德桥(GlenDudbridge)教授昨天从意大利归来,特意在周六上午安排这场会见。他递上的名片上有缩写字母FBA,是指英国学术院院士(Fellow of BritishAcademy)。乍一看还以为是FBI,即名闻天下的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Bureau of Investigation)。这一误读不要紧,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位绅士风度的老学者,身兼欧洲汉学会会长的资深教授,怎会加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