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李桂霜 《职业技术》2007,(4):137-137
护生虽然生源如尽如人意,但并不都是“问题生”,这里的“问题生”或“后进生”,并不仅仅指是学习不好的学生,通常是指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迟到早退、考试成绩不合格、不热爱班集体、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集多  相似文献   

2.
所谓"待进生",就是老师们常称的"差生",是指各方面暂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他们今天的"差"绝大多数都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只要教师对待进生热情关怀,耐心教育,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树立学习的信心,待进生一定会进步。一、更新教育观念,以正常的心态面对待进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对人才的片面认识,严重地干扰着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看法。受生理特点、心理特质及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生"字的本意是指新事物成长到一定程度(量变),打破其原有的平衡状态,突破重重障碍而展现出新的面貌(质变)。"本"指"本原""、本体",是"根本"之意。"生本"主要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体"的"根本"之意。"生本德育"是指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学校德育,即学校范畴的一切德育,包括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都要  相似文献   

4.
生本教育应该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施的策略是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因此,建构初中思品学科的生本课堂,需要教师从理念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做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推动者。但是,少干预并不代表不干预,放任自由,笔者觉得做一个生本课堂上的思品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必须把握好几个"隐",钻研好几个"引",真正成为学生在课堂中生命成长的"牧者"。  相似文献   

5.
生本教育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走进课堂,"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今,教育改革已深入课堂,但现实中的课堂教学仍在"穿新鞋走老路",教案更多地顾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彰显,以致教师苦教,效率不高;学生苦学,进步不快。很多教师难免心存疑虑——教了多年的书,如今"不让讲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学会吗?正如有些老师所担心的那样,许多学生并不适应,他们或不知所措,或放任自流。面对教师的困惑与疑虑,学校在每周一次的校务会上给教师讲解生  相似文献   

6.
正"潜力生"主要指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按其产生的原因,"潜力生"大致可分为:因师生间出现隔阂而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有畏难情绪,意志不坚强;缺乏正面的评价等。不过,学生学习有困难只是相对的,也是暂时的,是可以转化的。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就激发"潜力生"的数学学习动力谈几点有效的策略。一、热爱"潜力生",激发"潜力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69):167-168
<正>很多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个人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的不同,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有的在遵守纪律方面成为"问题生",有的在学习方面成为"贫困生",有的在心理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这些出现问题的学生可统称为"问题学生"。如何做好这些"问题学生"的工作,正确疏导、引导他们的心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学业顺利完成大有裨益。所谓问题生,必然在某方面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绝大多  相似文献   

8.
所谓"生本课堂",指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课堂。构建"生本课堂",教师要处理好自身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放手时真心放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该收手时也要果断,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教师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在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经验介绍中,都是如何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经验,而夹于前两种学生之间的大部分不"显眼"、不"突出",处于被遗忘角落的学生,姑且称为"中层生",却很少有人谈起,这些学生被忽视的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点:  相似文献   

10.
所谓"学闲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学生. "学困生"有着很多种类型,大致上分成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称为"思想意识较差的学困生";第二种是学习习惯不好的,称为"顽皮型学闲生";第三种是思维缓慢,跟不上上课的进度的,称为"迟钝型学困生";第四种类型是"偏科非常严重的学困生".  相似文献   

11.
所谓生本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僵化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将学生当成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摆在学习主体地位,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改变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纲为中心的局面,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育,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出现很多教学问题,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大多学生成绩并不理想,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问题,还有学生学习态度问题,本文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分析生本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院校"问题生"教育培养中出现的"马太效应",会诱发"问题生"与"非问题生"的矛盾对抗,"问题生"与教育工作者的矛盾对抗,"问题生"与家长的矛盾对抗,"问题生"与社会的矛盾对抗。而辩证地看待问题、同类问题平等处理、及时抓大暂时放小、耐心期待、自我教育等方法,是克服"马太效应",建构良好的学生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方法,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刘勇 《考试周刊》2013,(13):103-104
所谓"英语学困生",一般是指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其英语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学生,不能达到一般学习水平或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英语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不少英语学习困难生。对于英语学困生来说,每次考试失败带来的打击,会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有的甚至因"怕"而产生厌学情绪。我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认为出现这些英语"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高、意志力薄弱及学习方法不当等。因此,帮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观倡导"生本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可发挥学习本能驱动性作用,变直接"奉送"为学生尝试发现、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堂向学堂转变,提高教学实效。一、本能教育论与生本理念学堂本能属于一种非条件反射的"原始能力"。21世纪初,张世臣提出人类第三代教育理论——本能教育论。所谓本能教育,是指在教育中充分利用孩子喜欢学习的本能,促使他们再利  相似文献   

15.
刘兆勋 《语文天地》2012,(23):37-38
生本的理念是"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生本"不是去灌满一桶水,而是去点燃学生心中的一把火。生本模式有利于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讲台不再是老师的"私人领地",教师变成学生探究的合作者、辅助者。它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  相似文献   

16.
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我校把生本教育理念引入了体育课堂,在探究中,逐步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生本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要我们教师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仔细想来,生本教育其实距离我们并不远,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原来的我们,总是想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练习,结果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乐意.  相似文献   

17.
潜能生转化问题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棘手问题之一,做好潜能生转化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之重. 一、转化潜能生,教师要先转变观念 潜能生往往指的是学习成绩欠佳,纪律性不强这一类学生群体.他们除了有的存在智力的缺陷,不能正常地接受和掌握知识之外,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因为某种原因造成的学习障碍,表现为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因而影响学习成绩,违反纪律.因此,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往往视潜能生为另类,剥夺了他们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我们知道,一旦被贴上潜能生的标签,他们将终日处于老师和同学的特殊"关爱"中,或歧视、或刁难、或撒手不管,即使是善意的关爱,也会使潜能生的心灵产生些阴影.  相似文献   

18.
职校生有很多"苦恼",有自由不够之苦、交往不畅之苦、信心不足之苦、机会不多之苦。本文解析了职校生的"苦恼",并从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交往技能、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以及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消除策略。  相似文献   

19.
"问题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而"问题"的"始作俑者"自然是教师。我不知道这是"传统"还是教师的"特权"。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称之为"师问"。而"生问"是相对于"师问"而言。在此,笔者试图从"生问"这个略显陌生的概念中为  相似文献   

20.
生本理念是指"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前提的教学理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关系着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需要教师研读生本理念,结合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构设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