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举贡院:古代选拔人才的重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科举制保存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的遗迹遗物,是科举文物。科举贡院是古代科举的考场,是科举文物的宝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建设科举贡院博物馆,保存和传承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教育文物,对于今天学校的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以及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明代地方教育建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宣德 《教育学报》2005,1(1):76-89
本从地方教育建设规模和潜在考生数量两方面,对明代地区教育发展与科举成就之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学校与科举在主要职能上的区分,在部分程度上给学校脱离科举的羁绊而获得一定的独立发展空间提供了机会;地方科举成就更多地依赖于地方所能够提供的考生资源,与学校、书院等的数量无直接关系。学校与科举之间的关系也还有重新进行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科举选拔人才,教育培养人才,与科举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教育。明清教育的兴盛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科举,人们的科举观念和态度,在教育中有着相应的反映。明清教育体系,从官学到私学,从教育体制到教育主体无不表现出以科举为核心的各种状态。学校、私塾、书院原本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逐渐发展为秉持应考科举的同一理念,各级教育的体制与实行形成了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4.
冯桂芬揭示了科举教育制度的弊病,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教育与书院教育,设立西学教育机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实用人才。冯桂芬改革科举教育制度的思想具有鲜明的进步色彩,对晚清教育现代化进程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肖川 《中国教师》2005,(5):44-46
从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东方古国的雍容华贵,慢慢地零落已尽。中国封建教育的空疏无用、腐朽没落的本质日趋显露,已到了山穷水尽、行将就木的时候。可以说,中国教育近代化这个历史命题,从某种角度上是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所推出的。清代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是因袭明代旧制:学校与科举相辅而行,且偏重于科举。科举取士是封建统治阶级以功名利禄笼络知识分子的手段,各级儒学和书院不过是科举乡试的入门阶梯,学校名存实亡。科举知识分子为获取功名利禄以读“四书五经”和参加科举考试为手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功名意识,“代圣人立言”、“经…  相似文献   

6.
一、王夫之论教育内容王夫之认为科举所考的即是学校所教的,科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教学计划。并认为经义第一,其次为策问,又其次为词赋。经义注重微言大义的发明,  相似文献   

7.
俞启定 《教育学报》2005,1(5):68-74,81
古代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必然与选拔官员的选士制度紧密联系。经历了汉代太学为选士的一个途径,唐代官学为科举的一个来源,宋代学校取士替代科举取士的尝试,到明清学校与科举的一体化,学校与选士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受选士的支配也越来越强化,乃至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归根结蒂是服从于封建政治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要求仅在其次。近代政治形势和教育体制发生根本变化后,科举的废除就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科举考试内容的窄化、固化和科举考试形式的僵化并由此导致的科举单一的“指挥棒”作用与学校教育内容丰富性和目标多样性要求之间矛盾的激化,是科举制消亡的根本原因。借鉴科举与学校教育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当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考存废”等现实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自从隋唐开办科举以来,用考试来制约教育,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由于考试直接影响教学和选拔人才,因此,长期以来,它一直是影响学校教育的有力杠杆。素有“科举有甚于十万督  相似文献   

10.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针对科举的弊端,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选士方式、学校功能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对科举做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教育应摆脱科举的束缚,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书院教育。发挥原有的功能,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专门人才,为提高人民大众的生存能力做出贡献。颜元的实学思想,为扭转当时的不良社会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在北宋中期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是熙丰变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改革中,王安石试图克服科举取士之弊,强调经世致用,对宋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笔者指出,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宣告了中国历史上考"官"时代的终结。尽管后来的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实行新的文官考试制度,但其在选才任官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科举已不能同日而语。笔者认为,废除科举不仅是近代社会政治领域的重大转折,也是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的划时代变革:(1)科举制度的废除,改变了教育发展的导向,使考试的重心由考"官"转向考"学",新式学校的教育地位出现历史性转折,由此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根基;(2)与新式教育发展相适应,废科举后确立新的学校考试制度,各类考  相似文献   

13.
明代是我国学校教育比较发达的朝代,大名府的学校作为一个个案反映了这一时期明代教育的特点。由于科举和学校相结合,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官学化,引起学校的修建、扩建,经费的投入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了解大名府学校的发展的特点,对于全面了解明代的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针对北宋重科举轻教育的局面 ,提出要重视地方州县的学校教育 ,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在他的积极推动下 ,促使宋代产生了一系列专科学校并出现了第一次兴学运动  相似文献   

15.
一、王夫之论教育内容 王夫之认为科举所考的即是学校所教的,科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教学计划。并认为经义第一,其次为策问,又其次为词赋。经义注重微言大义的发明,策问注重经世致用的建议和古为今用的史论,词赋强调对时事得失的讽咏和忠爱情感的抒发。下面着重阐释经书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科举与学校关系的演变,反映的是科举与学校孰轻孰重的地位之争。以科举与学校关系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分析当下高考与学校的"实然"关系,试图从科举与学校关系的演变视角来看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从中寻找启示,以促进我国高考制度更加健康和谐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在北宋中期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是熙丰变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改革中,王安石试图克服科举取士之弊,强调经世致用,对宋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宋代科举以其"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蒙学的科举化势所难免,以诗赋为代表的科考内容直接决定了蒙养教育的教学内容。面对这样的实际状况,以朱熹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群起"反动",朱熹提出的蒙学思想以教"事"为主要原则,可谓"反动"的直接体现。反对蒙学的科举化也是朱熹提出其蒙学思想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9.
只是到了近代,在“欧负美丽”冲击下,中国文化才透出一丝新气息。而与这种景象格格不入的,是当时教育腐败造成的官僚阶层“无才相”、“无才吏”、“无才将”,学校中“无才上”。“军兴以来,论者多患科举之弊,请筹变通之法”。整治科举教育,已开始汇入社会改革大潮。清流派正是“患科举之弊”、“筹变通宵之法”“论者”群当中的一员,他们的教育思想,显现出抨击科举、萌发改革的特证。  相似文献   

20.
由厦门大学高教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海峰教授撰写的《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一书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近24万字的专著中,作者通过对科举制的产生与勃兴、改革与发展、盛衰与革废、科举与学校的关系、科举的教育考试性质、科举考试的传统与变革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讨,认为科举既有高等教育考试和学位考试的性质,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