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中听一位女教师执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开课伊始,就在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诗意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我认为‘两个黄鹂’中的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此语一出,全场哗然,女教师更是一愣,她显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更觉得像诗圣杜甫不可能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但这个学生的意见也确实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被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选编,可谓经典。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总让我有些疑惑不解,杜甫为什么不说“两只黄鹂鸣翠柳”呢?“个”比“只”到底好在哪?这让我想起了文学巨匠——鲁迅。他在《秋夜》中有这么一句,说天空“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难道文学大师就可以不顾语法,随心所欲地用词吗?还是里面包含着什么深刻的用意呢?  相似文献   

3.
今天要学的是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绝句》。在去教室的路上,我一边迈着轻快的脚步一边想: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这么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好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图画啊!我一定要让同学们好好感悟一番。  相似文献   

4.
(1)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引导学生去发现春天的特征,积累关于春天的知识,亲身体验春天的气息,在学生眼前展现一个富有美感的春天,在此基础上每人完成一幅春景图。  相似文献   

5.
6.
7.
欧建招 《广西教育》2009,(25):37-38
一、简洁复习。激趣导入 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从小就爱鸟、爱看鸟、爱听鸟语、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而且作者还经常和鸟儿接近——跟鸟儿交谈。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想】《夏之绝句》是台湾女作家简女贞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是第六册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我们不妨与学生一起先走进“散文”,温习我们在第四册课本附录中读过的《谈谈散文》中的一些常识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 ,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有其独特的美质 ,那就是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 ,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散文时 ,要做到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有人说 ,一篇散…  相似文献   

9.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学杜甫《绝句》一诗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10.
运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鉴赏文章,学习阅读方法,品味重点语段,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2009年第4期“备课之窗”栏目刊发了《从“两个黄鹂鸣翠柳”谈古诗的平仄》一文,文章中说: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精彩语言。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3.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13.
李辉 《小学语文》2011,(3):40-41
【设计理念】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基础上,获得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4.
一、揭题 1.课前,同学们会背那么多的古诗,真好!大家知道的诗人也不少吧?有一位大诗人被誉为诗圣,他是——杜甫。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数量增加,古诗词教学是一线老师不可绕开的课题,但是在古诗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诗中名言佳句为目标,则无法满足新时期“核心素养”下对学生培养的要求。本文将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例探讨吟诵在古诗词教学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再现了《白鹅》一课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三维观”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归有光的柔情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根据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感恩、自觉立志。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语文教学不仅是单纯的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的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的产生,有赖于对文章语言文字及文章人文意蕴的品味,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所蕴涵的深意,感悟作者所揭示的深刻道理,进行认识与感情的升华,尊重生命,弘扬个性,触动心灵,理解生命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临上课前组织学生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 [点评:这首歌选得恰到好处。从现场效果来看,上课前的氧围营造得相当热烈,消除了学生在几百人面前上公开课的紧张情绪。同时,《春天在哪里》歌曲的主题,也暗含了本课“力在哪里”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