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翻译伦理的视角下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回目进行比较分析。杨宪益夫妇更注重诚信原则,履行忠于原文和原文作者的再现伦理,不添加个人的身心感受和过多的解释,具有内向的伦理倾向。霍克斯以译文读者的反应为中心,注重满足译语文化对译者期待的规范伦理。他的译文显示出强烈的个人意识,时常对原文进行变异和改造,具有外向的伦理倾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指出翻译存异伦理重视保留原语文化的异质性,然后探讨分析理雅各基督教义之"仁",韦利普适阐释之"仁"和安乐哲比较哲学之"仁",提出翻译特有内涵意义的儒家概念词应该运用异化策略,促进译语文化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离不开伦理的关照,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诗学传统的个性、语义的开放性、阐释的历史性、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翻译过程的复杂性造就了差异的翻译伦理,那么翻译就不能在传统的一元标准下进行。在当前跨文化背景下,尊重差异采用多元标准是翻译《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该文选取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文本,从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林语堂自译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审视其自译行为。研究发现,启民兴国的伦理观促使其选择《啼笑皆非》为自译文本的动因。在处理语言层面的问题时,他主要遵从切斯特曼伦理模式中的规范伦理;处理文化因素时,主要遵从交际伦理;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摆脱对原文刻板"忠实"的束缚,使译作在译文语境中再现原作的精神,实现译文达意传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由于时代、区域、社会及民族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汉英翻译中会出现文化困境,本文以林语堂英译《兰亭集序》为例,从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角度,探讨如何跨越汉英翻译中的困境以及做到两种思维方式的合理转换。  相似文献   

6.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有“南国鲜花”的美誉。潮剧是传承潮汕地区人文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的艺术载体,它随着潮汕人的脚步流传到中国东南沿海、东南亚甚至欧美等地。潮剧在历史滚滚浪潮中能够历久弥新,在于它不断坚持守正创新,在新加坡演出的新编武侠潮剧《情断昆吾剑》便是典型。翻译伦理理论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文章以《情断昆吾剑》在海内外传播的情况为例,选取安德鲁·切特斯曼五大翻译伦理模式,分析新编潮剧《情断昆吾剑》的字幕英译,探讨伦理规则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英语和汉语是隶属于两个不同语系的"非亲属"语言。学习英汉两种语言需要对这两种语言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分析出它们的差异。文章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沈从文的《边城》为例,分别从语义、词法和句法这三个层面来分析英汉语言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典籍的与众不同。本文主要以《论语》的英译为例,讨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典籍汉译英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逐渐升温.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主要从核心概念翻译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方面展开,视角丰富、层次不一.后续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应从加强史实材料收集和考证、深入文本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更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徐俊娥 《海外英语》2015,(3):142-144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借助一定的史实——《红字》序言《海关》的中译来观察,可较为清晰地认识到,翻译伦理的历史相对性和历史绝对性两个方面的特征。历史相对性具有不稳定特点;历史绝对性是对某些伦理诉求始终存在,如对“异”的取舍及“有益”原则,这些诉求具有稳定和隐蔽的特点。这两方面既有差别,又统一并存,辩证地构成了翻译伦理的历史性特征,反映出翻译伦理总是现实需求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主要环节,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引入环境伦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不仅是教师们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课程设置以及教材选择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大学英语课堂作为生态德育教育的基地之一,是使学生确立环境伦理意识的摇篮。这一意识的培养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作为作家兼翻译家,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不菲的成绩。该文欲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中体现的翻译伦理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知性化大学教育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性化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强化大学生工具理性的知识本位教育,其存在会危及大学生的优雅生存与和谐发展.知性化大学教育的成因在于大学对科技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痴迷、青睐与追随,对此必须进行必要的伦理批判.自觉遵守教育理念张扬中的以人为本原则、教育方略实施中的和谐统一原则,以及教育管理组织中的制度支持原则是大学教育超越知性化发展状态的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15.
作为作家兼翻译家,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不菲的成绩。该文欲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中体现的翻译伦理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阿诗玛》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翻译伦理视角下戴乃迭如何进行五种翻译伦理的选择,从而对其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戴乃迭在翻译时选择性地遵守了再现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交际的伦理,这样的选择体现了她注重原文文化的再现和译文读者的理解。进一步分析发现,戴乃迭的翻译更多体现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此外,戴乃迭选择翻译《阿诗玛》也体现了其作为女性译者对男女平等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经济伦理现实化是经济伦理研究的价值目标.从学理上看,经济伦理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都具有现实指向的维度,现实经济实践又亟待经济伦理的伦理规制与价值引导,当前经济伦理研究需要深化经济伦理现实化的研究来打通理论通向现实的通道.《经济伦理:价值原则与实现机制》一书从理论内涵、价值原则、实现机制和良性结果等方面对经济伦理现实化...  相似文献   

18.
刘克强 《文教资料》2011,(10):26-27
本文以《水浒传》中常见词“厮”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了其在三个不同的译文本中的翻译情况。研究表明,三个译文对此词的处理各异,其中赛译的译法较为单一。而沙译和登译则呈现出多样化,根据上下文能译出比较恰当的对应语。  相似文献   

19.
中国扶贫成绩斐然,《摆脱贫困》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治国理念和政策的重要窗口。新时期中国发展对汉译英提出了时政先行要求,本文从翻译的基础、本质和价值观出发,分析了《摆脱贫困》英译,总结了在翻译五大价值观的指导下,以忠实性为基础,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新时期中国时政英译原则,以期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