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传播负面影响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殿元 《现代传播》2001,(5):99-103
改革开放以来,广告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广告所负载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广告意象形态大行其道,消解着意识形态的霸权,并对人们心智和行为实施软控制;受众耽迷于跨国广告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以西方的生活模式来设定现代化目标;广告的消极示范效应扭曲了人们的心理常态,导致了"炫耀性消费"、"消费陋俗"等畸形社会行为的出现;广告语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再生方式,进而影响了主导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对广告的过分依赖,导致媒介产品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受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塑造的超真实的、仿真的媒介现实。在现今的消费时代,消费内容丰富,并不断出新。而大量的消费信息是通过广告传递的。广告中根据广告主的主观意识要求,针对消费者的需要,通过设计多种广告语境,营造出不同的消费拟态环境,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虽然广告所建构拟态环境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方式,但它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就会出现失衡问题,难以保证广告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黄梦秋 《今传媒》2012,(4):69-70
伴随技术和经济发展,从商务楼宇电视广告到卖场电视、互联网、手机、影院等多元新媒体领域,新媒体广告不断有所突破,快速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凭借性价比更高、互动手段更多样的特点吸引着大批广告主,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本文将侧重研究以网络广告为主的新媒体广告对白领人士消费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广告的终极目的是说服,进而实现产品的销售。现代广告在实现其经济目的的同时,还把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意识形态等形而上的东西带给消费者。在现代消费过程中,消费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理需要,同时也是一个意义生成和享用的过程。广告也由传统叫卖式推销产品的传播方式过渡到了帮助消费者生成意义、建立关系的现代传播方式。现代广告一般通过意义关系的建构、通过广告符号的能指和广告叙事的技巧雕琢以及对广告情景的虚拟,来实现其建构消费者的心理认同的目的。欲望之桥——广告传播建构消费者心理认同的基本逻辑现代广…  相似文献   

5.
魏伟 《视听纵横》2002,(2):94-95
广告是针对消费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是使消费对企业、产品或服务产生认知,改变消费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态度,促使消费产生有利于企业的消费行为,增进消费购买后的满足程度。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广告是一种以说服为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能否针对目标市场进行诉求,诉求的内容是否针对消费的心理需求,是否为消费所接受决定着广告活动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刘亚萍 《新闻世界》2009,(10):150-151
在消费社会中,广告连接着消费者和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广告所建构的理念开始分离,消费者通过对商品符号的消费构建了自己生活方式,强化着人的生存尊严和荣耀与物品相关,但是,人们对使用价值的消费是满足“需要”的消费,而人们追求消费品的社会意义的消费则是满足“欲求”的消费。  相似文献   

7.
广告审美消费的批判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作为审美消费对象的广告产品一定程度上将重塑审美主体,这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广告的外在审美消费,是指对广告内容之外与广告有关的媒介产品或广告形式上的认知,这些审美实践可以改变主体的审美意识结构,影响审美主体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一是广告的内在审美消费,是指审美主体对广告内容本身的认知。广告审美客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改变审美主体的审美选择方式,从而确立新的社会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8.
羊小于 《新闻界》2003,(4):41-42
现代社会的实践证明,人们消费某种产品,并不仅仅因为它的物质特性和实用功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还会因其广告所张扬的抽象的、非实用的精神因素能够使人们产生兴趣和认同。于是,形形色色的广告无不包裹以千奇百怪的观点、价值与精神取向,广告中充斥的与其说是对产品的推销,不如说横流着种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哲学和意识形态。有人说,广告能改变大众文化,能转变我们的语言,能开创一项事业或挽救一家企业,广告甚至能彻底改变世界……这个说法虽然夸张,然而广告的确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美国广告学学者朱丽安·西沃卡在对美国广告史进…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交活动逐渐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以及消费信息的行为习惯,网络社交时代广告生存的媒介环境以及传播渠道正在发生改变,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正在影响着广告产业的生存格局。广告传播的媒介环境、广告内容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都逐渐表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广告开始回归人性化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0.
白雪 《传媒》2020,(10):78-80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广告的平台运作模式与内容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改变着受众的信息接收逻辑;而消费社会的形成也在深刻影响着广告受众的行为方式。本文重新审视新媒体语境下广告的社会文化功能,强调广告对文化的推动作用,指出当今新媒体广告发展中存在的文化症候,并建议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广告话语体系的建构,旨在营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广告生态环境,进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误导性虚假广告是指广告主或广告从业人员利用消费的不知情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弱点,在广告中运用模棱两可、引人误解的语言陈述或表达方式,有意诱导消费对广告主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促进销售、获取营利的行为。它“误导”消费的方式主要体现为蓄意打造“全新消费理念”、形成虚假“市场需求”等5个方面。探究误导性虚假广告存在的原因以及在我国如何杜绝误导性虚假广告,可以从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国家有关广告法律法规等层面进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广告传播作为符号操纵的一种手段,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消费意识和行为方式。毋庸置疑,广告传播的信息丰富了我们的消费生活,在我们的消费生活中起到了指南与示范的作用,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各种符号所充斥、所定义、所主宰。本文以奢侈品广告为切入点,深刻反思符号消费背后的各种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3.
魏玲芳 《新闻世界》2010,(7):127-12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人们所处的消费环境以及消费方式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缘起于20世纪西方的消费主义,作为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文化现象,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我国的新闻媒体和人们的消费观念。本文以湖南卫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湖南卫视的广告、电视剧、娱乐节目等传播内容的分析,探讨消费主义影响下湖南卫视节目播出的特点,以及这些节目为受众提倡了一种什么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4.
解读广告背后的消费文化——以台湾中兴百货广告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告作为商品促销的手段,在把商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的同时,也在构建着商品的符号意义,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引领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制造着我们的消费欲望,为社会消费文化的形成推波助澜.本文以台湾中兴百货广告为例,通过研究其广告语境,进而透视其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发生了急剧的转变,由原来物质消费开始向精神消费转变;消费品市场的极大丰富、商品的同质化现象的日趋严重使广告的作用日渐突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大量的广告信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这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为我们构建起了一个广告信息的世界.要想在众多的广告中脱颖而出并且被消费者记住直至最后形成购买力,优秀的广告创意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这种消费社会中,广告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形态。在广告中,大量的女性形象不仅作为黄金符号被使用着,同时也以一种社会承认形态,或借助社会承认影响着女性消费者的身份认同与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女性消费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主力军,甚至主导着消费潮流。因此,研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形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广告日渐溶入我们的生活,广告也时刻冲击着我们的视听.中国电视广告作为城市受众接触广告的最主要途径,作为每年广告市场份额的近四分之一强,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从而改变着城市生活.广告作为连接大众生产和消费的结点,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审视,那么它所表现的是现代社会消费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这是被许多社会学者长期关注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广告,应该属于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它又如何与社会的主流意识融合?这是学界注意到但却没有进行细致分析的领域.在不乏个案解剖和枚举的同时,我们力求通过对近10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数据的整理,从宏观层面去把握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的特征,而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意识形态又赋予我们对广告镜像更多解读和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广告跨文化传播进行解读。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分析中西方广告在精神文化上存在显著不同,指出在推行消费文化上,中西方广告则在根本上一致,在跨文化传播中虽然表现出多样性,但根本目的不变。就行业文化而言,西方广告从广告作品、广告公司、广告制度上多方影响着中国广告。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告必须充分恰当地利用中国本土文化,并从广告主体和广告客体两个方面为中国广告创造宽容、健康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9.
王梦琳 《新闻世界》2010,(7):138-139
在消费社会中受众不仅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还消费物品的符号价值。大众传媒和广告为了促进受众的消费欲求,采用形象代言人来传播产品信息、树立品牌形象、实现与受众的交流沟通。广告形象代言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受众,成为受众在进行信息选择时的"参照群体",不断引起和推动受众消费行为的完成、消费体验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广告传播凸显着广告图像消费的景观,其实质是占据文化主导地位的阶级对缺乏文化资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宣传。图像叙事是图像消费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图像叙事与图像消费的合谋建构了平凡而世俗化的广告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