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类交往的方式逐渐社交媒体化、在线化和虚拟化,线下的传统社群不断向线上的虚拟社群扩展,在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虚拟社群分享信息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什么因素影响着人们在虚拟社群进行信息分享的动机?本文将从个体日常生活、虚拟社群中的关系、社会文化心理这三个视角进行多层级分析。研究发现,微观层次上,参与虚拟社群的信息分享有利于个体建立自我认同,实现自我重现;中观层次上,信息分享的动机来源于虚拟社群的互信、互惠机制;宏观层次上,互联网时代下的分享、参与精神促使着用户参与虚拟社群中的狂欢。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网络社群参与对个体社区归属感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网络社群参与的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动机都可以正向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娱乐消遣动机则无法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同时,网络社群参与的卷入程度和自我揭露程度都可以正向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但满意程度无法显著预测。总体而言,网络社群参与有助于个体的线下社区归属感,这体现了网络社群的"连接"和"黏贴"原子化个体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虚拟社群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往的方式.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主动参与到了虚拟社群的发展之中,并且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虚拟社群中构建了虚拟学习共同体、起到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并结合线上和线下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但面对虚拟社群的发展,图书馆还需要加强数字化人才的培...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社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促使豆瓣小组这一虚拟社群开始进入研究视野,豆瓣小组虚拟社群在使用媒介时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也值得人们关注。基于此,本文从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视角出发,对豆瓣小组虚拟社群的研究缘起和文献综述、豆瓣小组的民族志以及豆瓣小组虚拟社群的文化景观和媒介实践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个体通过文化资本输出满足自我认同,在不断切换前后台的角色表演中建构自我观展,实现情感投射,在互动仪式链中形成高度的群体认同感,旨在剖析虚拟社群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的建构过程,为了解豆瓣小组虚拟社群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特征与消费心理似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 《新闻界》2006,(2):95-96
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y)是互联网上人们因某种需求而聚集的场所或群体,是“围绕着共享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作为赛博空间的传播范式,虚拟社群以其独有的传播生态衍生出带有似真性特征的网络人际,满足着人们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一般认为,虚拟社群中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情感表达、性心理、娱乐心理和黑客心理等几方面。堆随着网络社群服务的不断延伸,消费信息的交流成为虚拟社群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虚拟社群中的消费心理也是网络社会心理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实在性与交流情境的虚拟性所构成的消费心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信任网络的生成与维系是虚拟社群生存发展的内在核心机制。虚拟社群的信任网络主要由成员对社群组织、成员对社群组织者、成员人际之间三个信任层面构成。通过三个信任层面各影响因素在重要性上的描述性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成员行为特征与三个信任层面各影响因素的单变量方差分析,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交流环境、组织管理、专业指导、社会资本、忠诚度等因素是影响虚拟社群信任网络生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维系虚拟社群的信任网络,在成员对社群组织层面,应改善交流环境和组织管理;在成员对社群组织者层面,应发挥专业能力和社会资本;在成员人际之间层面,应提高成员忠诚度和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7.
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特征与消费心理似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新闻界》2005,(5):75-76
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v)是互联网上人们因某种需求而聚集的场所或群体,是“围绕着共享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作为赛博空间的传播范式,虚拟社群以其独有的传播生态衍生出带有似真性特征的网络人际,满足着人们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一般认为,虚拟社群中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情感表达、性心理、娱乐心理和黑客心理等几方面.但随着网络社群服务的不断延伸,消费信息的交流成为虚拟社群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虚拟社群中的消费心理也是网络社会心理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实在性与交流情境的虚拟性所构成的消费心理的特征.本文拟通过分析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的特征,来探讨消费心理的似真性,以期更深入地认识网络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及网络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8.
采用参与和介入观察、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对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发起的虚拟导航员项目在唐人街社区公共图书馆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该案例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在图书馆读者尤其是特殊社群获取计算机免费培训信息方面扮演着支配型角色;桥接型社会资本为社群数字贫困成员实现数字脱贫提供了先决条件;社区公共图书馆在社群成员的数字化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社会网络节点。以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为代表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增加公益信息机构如图书馆的团结型(内部型)社会资本储量。  相似文献   

9.
张文攀 《今传媒》2011,(11):41-42
现阶段,因转型期社会结构的紧张化,使得底层大众与上层和中间阶层的沟通出现障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和公共平台的公民政治表达、虚拟社群的集结甚至有组织的政治抗议在迅速增加,成为一个民众参与和将事件放大的"虚拟广场"。草根是基于网络来实现言论、示威和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内卷化加剧了人们的知识“焦虑”,知识付费平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专业化知识的渴求。文章借助浸合理论,研究用户参与知识社群付费学习与分享的影响因素。通过调研与回归分析发现,用户的情感偏好、体验价值与参与意愿同用户参与知识社群的行为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三者能促进用户获取、消费、生成、共享知识与个体创新,其中用户的体验价值阀值最高,情感偏好与参与意愿次之。将浸合理论运用于知识社群建构用户与社群共创价值的路径模型,用户自身可以获得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利益,而知识社群则可以提高用户忠诚度、购买意愿、口碑推荐、市场份额和投资回报等。  相似文献   

11.
欧美国家社群档案工作存在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感悟社群历史的变迁,重构既有的建档规则三大理念.欧美社群档案建设的主要工作方法是借助互联网,实现社群档案的网络化收集、存储与共享;通过激发社群成员对社群档案的兴趣,获取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加强与官方机构及社群间的协作.我国可以借鉴欧美社群档案建设的经验,在国内档案网站增设"社群档案"板块;广泛深刻地挖掘身边的档案资源;充实档案资源以优化社会记忆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催生出网络社群这样一种新的互动模式群体。豆瓣网作为中国最成功的Web2.0网站之一,具有广泛的用户群体与代表性。以豆瓣网为研究对象建立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旨在揭示用户网络社群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意愿;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使用意愿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促成因素对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使用经验在努力期望对用户网络社群参与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数字化浪潮的袭来,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愈加模糊,中国互联网空间上涌现了大量的虚拟社群。在众多虚拟社群中,粉丝社群是声势最大且最为引人注目的。网络粉丝社群的凝聚力从何而来?为何网络粉丝社群具有高度的行动同质性?新媒体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本文从互动仪式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参与式观察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粉丝社群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互联网直播是维系电视剧粉丝社群的重要仪式,实时讨论是相互情感连接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阅读推广服务已成为扩展推广人力资源、提升推广活动绩效的重要途径。[方法/过程]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在动机及其与参与服务行为、参与满意度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结论]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阅读推广服务的动机包括"自我发展"质量控制"社会认同"社会遵从"社会交往"5个因素。5个动机因素对参与行为与满意度的作用各不相同。"质量控制"社会认同"社会遵从"社会交往"4个因素对志愿者参与阅读推广服务的行为起到正向积极影响,"自我发展"质量控制"社会认同"3个因素则与志愿者参与阅读服务的满意度形成了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15.
郑雯  黄荣贵 《新闻大学》2015,(3):101-109
互联网用户存在趋同类聚和同质分类的过程,表现出独有的"在线社群"结构,揭示这一潜在的社群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互联网空间的基本属性。本文聚焦微博用户多元化的公共参与行为,对2014年上半年传播范围广泛的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在线社群进行潜类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统计建模,从经验上拟合出"公共事务冷漠群体"、"严肃政治关注群体"、"公共安全关注群体"和"高参与度群体"四类在线社群,并进一步揭示现实社会属性与微博用户公共参与行为的系统性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微博空间存在较大的群体异质性,但互联网空间的碎片化过程仍然具有一定规律,分化与聚集趋势并存。一方面中国互联网空间"过度政治化"的判断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微博空间仍然更多地呈现出"公共空间"而非娱乐化空间的属性。  相似文献   

16.
移动智媒时代,微信社群在学术会议中使用频率大幅提高,成为创造和传播信息的重要路径。研究用户在学术微信群中的信息分享动机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4个新闻传播类学术微信群的文本、链接、视频等质性材料进行归纳,归纳出99个初始概念、21个范畴,8个主范畴,并据此构建学术会议微信社群信息分享动机影响因素模型(CUIC模型)。归纳结果显示学术会议微信群聊信息的分享动机受到用户、社群、信息、会议4个维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溯了传播人种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与整体面貌,梳理了传播人种学的研究框架、研究对象、研究特点等;并结合当下新技术革新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不断延展,讨论了传播人种学在受众阐释群体、想象性电子社群、网络虚拟社群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趋势与理论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下,社区、社群作为社会的产物,其基础单位都是“人”,社区、社群的天然属性中具有“包容”的涵义,组成社区与社群的正是一个个“多元”的“人”。发展博物馆与社区的关系,重点应在于“和”,即“多元组成要素”的“和谐友善参与”;而研究与发展博物馆与社群的关系,重点在“包容‘不同’而求‘同’”,即“寻找共性交集”。当下的博物馆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功能与责任,研究梳理并积极构建博物馆与社区,社群间平等、尊重、友善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论"为基础,试图描述与解释我国中部农村受众电视收看的动机及其潜在机制.湖北省10县市乡村554位受访者组成的便利样本完成了有效问卷.分析显示农村受众的收看电视往往出于"信息认知"、"社会整合"、"伴随需求"和"情感娱乐"四种动机.由"信息认知"、"伴随需求"和"情感娱乐"动机可预测乡村受众的仪式性收视,由"信息认知"和"社会整合"动机可预测其工具性收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使用与满足论"提供了经验支持.本研究的理论意义还在于,为突破既有的大陆乡村传播研究的"发展"和"现代化"主导思考框架、及从更为系统和最本质的意义上理解乡村大众传播做出了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罗丹  朱琳 《今传媒》2020,28(1):83-8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根本性重塑。社群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可规避的基本社会联系,社群的概念与聚合特点自然也随着媒介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媒体平台中信息传播的数字性、双向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以此为聚合形式的互联网社群展现出与传统社群相异的发展趋势,诞生了如虚拟社群、亚文化社群等新的互联网社群类型。互联网社群的发展呈现出部落化——去部落化——再部落化的发展路径,并且互联网社群开始呈现出向其他领域交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