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是从科学技术层面上还是文化理念上,今天的传播已经无可否认地由以传播者为中心进入到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时代。就广播电视行业而言,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带来心理变化的文化动因是电视人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以《超级新闻场》的改革以及前后收视率对比为例,详细研究了受众的文化心理以及这种心理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融媒体时代,新闻实践大踏步走向前台.互联网时代多种媒体形态联动发展下,继"公民新闻"、"用户生产内容(UGC)"等新闻生产形式后,"受众参与新闻"和"受众参与内容"进一步成为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新图景.本文以《十堰晚报》原创系列报道《晒晒照片里父辈那些感人的故事》为例,从策划、采编、传播三个方面探析用户参与视角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陈晔 《新闻窗》2010,(1):126-126
探究了解听众对信息的新需求 在一些传统的新闻学教材中,新闻编辑一般被定义为:“加工处理稿件、编排制作节目,配发或者主动撰写评论等”。毫无疑问,这些是广播编辑最基础的工作。但近些年来,随着媒体方式的多样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传播主体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广播新闻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4.
《都市快报》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陕西最早的一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自2002年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已为陕西老百姓所熟知。和其他民生新闻类栏目一样,《都市快报》取材软性,播报方式软化,突出新闻报道的动态性、现场感、亲和力和参与性,迎合了本土受众的新闻需求。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任何新闻传播活动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重视传者、信息、媒介、受众每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珠江模式”和专业台系列台崛起带来的冲击波渐渐趋于平静,广播的发展似乎又陷入困境。面对报纸和电视的激烈竞争,广播呼唤着新一轮改革浪潮。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是新闻。这是因为广播作为大众传媒之一,其首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其次才是教育、娱乐等功能。从历年听众调查情况来看,了解新闻获取信息都是受众收听广播的首要目的,广播要想吸引受众,新闻就必须发挥带头作用。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台都在新闻改革方面积极进行探索。1994年10月,中央电台对其三套节目进行全面改革,推出整点新闻、半点信息,以及《新闻纵横》、《九州…  相似文献   

6.
广播,从其传播介质特征说,是以声音实现传播效果.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突出以话传神、以听动心的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以"聆听有思想的新闻"这样广告式的语言强调其新闻与传播的特征,可见受众不但要"听清楚"新闻,还要从新闻中"听出来"思想,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让受众"听明白"观点.听觉的要求首先是悦耳,其次是赏心,让点睛的话语赏心悦耳,也就成了广播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如何做到赏心悦耳,写作时如何考虑让听众"听明白"观点?  相似文献   

7.
王燕 《河北广播》2009,(5):70-72
新闻受众心理是泛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新闻信息传播出去能否使受众接受,得到受众的认同和赞赏,可以说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传播学上讲,新闻是一种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新闻传播心理规律。作为新闻从业者,认真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对采写优秀的稿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在广播新闻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如何克服广播媒介的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不足,使传播内容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值得广大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的话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广播新闻采编实践经验,从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亲和力、想象力等几个方面,论述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对于增强广播新闻宣传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9年底,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然而,技术是中性的,跟随传播科技日新月异,在应对新媒体数字汇流的大潮时,报道者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将这种可视性强、报直观的技术手段与制播新闻相结合,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报道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各类新闻如雨后春笋,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量激增。本文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笔者赴台交流学习的亲身体验,重点分析"动新闻"的发展空间和台湾地区给与大陆的借鉴。传媒机构应当在符合"新闻伦理"的前提下,规范"动新闻"的使用,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传播新闻正能量,为受众带来视觉新闻时代的新体验。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闻传播的对象,受众对媒介的认可度决定了新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当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已深入传媒人的心中,新闻信息是否受到大众的认可与赞同,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走向,遵循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规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区新闻的出现,标志着新闻传播区域进一步细化,从国际、国内、本埠直接"挺进"到社会组织的"腹地",比近10年来沿用的"市井新闻"更加微观,也更为贴近传播主体和受众。打一个比方,社区新闻的传播就像一台"微创手术",通过社区这个"小切口",让受众探视到社会万象。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18):28-31
场景化传播环境下,新闻出版业传统的营销方式遇到极大挑战,以产品和受众作为市场细分依据的静态营销理念将被以场景中受众需要完成的任务为细分依据的动态营销理念取代,受众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成为市场细分的基础。新闻出版业的营销理念将产生颠覆性改变:从满足受众需要发展到预测受众需求;从提供标准化产品的大众化市场转为提供定制化产品的个人消费市场;产品和服务竞争将从行业内部竞争转为满足受众需要完成的任务的跨界竞争。  相似文献   

13.
《军事记者》2009,(4):72-72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获取渠道进一步拓宽、信息选择机会进一步增多,从而带来受众的分众化、传播分众化。新的媒介环境下,传媒如何以新的传播理念和举措乘势而上,赢得主动,实现有效传播?本刊第5期《专题研究》专栏,将围绕“适应受众需求转变新闻报道理念”的话题,就媒体怎样进行新闻视角、新闻姿态、新闻话语和表现方式等方面的调整,不断提升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媒(即新闻传播机构)与新闻受众(即新闻接受者),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结构.从传统意义讲,新闻传媒始终主导着"话语权",媒体扮演的角色类似漏斗,只有经过它的筛选传播到新闻受众的新闻素材,才能够产生传播效应,受到集中关注.但随着电子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日进千里,新闻受众的地位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5.
受众接受: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力  何卫东 《新闻界》2004,(2):32-33
新闻价值实现是新闻价值要素以及这种价值要素对社会需要的最终满足,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新闻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要素;其二,新闻信息的价值要素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三,新闻信息对社会的满足,关键在必须获得新闻受众的价值认可,即受众接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总是把新闻价值实现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首要目标,并把这一目标的落实细化到各个传播环节。然而我们知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环节(包括记者采访、编辑制作、物媒传播等子环节),只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前流程”,继其后的还有一个以新闻信息的消费者为中心的“受众接受”环节,它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后流程”。传播环节和受众接受环节的合力作用共同为新闻价值的最大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今天.传播环节作为新闻价值实现的重要维度的作用已经受到传播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受众接受环节,人们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受众接受,是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贯穿于整个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受众接受程度在最大的意义上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6.
正人文关怀,是当前传播形势下新闻报道"含金量"的一个新取向。新闻实践告诉我们,通过新闻传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良知的一种标志。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新闻传播讲人文关怀,就是要以受众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闻传播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如今,游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新闻媒体的生产方式和受众兴趣正逐渐发生改变。新闻游戏是一种基于先进技术和交互性的新产品,而新闻游戏化则表现为一种新闻表达和诠释的新趋势,然而,并不是所有以新闻面目出现的产品都基于新闻事实,这种本质为宣传或广告属性的媒介产品的出现正在模糊受众对于新闻意义的理解。本文将新闻游戏视作一种新式传播理念的实践,将从新闻游戏的传播理念与受众诉求出发进行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8.
<正>在新闻传播理念不断创新的今天,社会新闻要充分体现新闻本质和传播价值,发挥品牌优势,提升媒体形象,在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原则下,可以从把握好"角度"、"深度"、"适度"这三个方面入手,做好社会新闻。一、把握角度,提高新闻传播力依据受众心理找角度。记者面对新闻事件时,只有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想知道的方面选择报道角度、提炼主题,做出来的新闻才能吸引、启发和感染受众,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比如处理一些经济和科技报道,一定要寻找到这些经济现象和科技成果中受众最感兴趣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全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受众信息选择范围和获取渠道进一步拓展,带来传播分众化。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大众传媒如何着眼受众需求,及时更新传播理念、确立应对举措乘势而上,赢得主动,增强传播效果,达成传播目标?本期《专题研究》围绕"适应受众需求,转变新闻报道理念"的话题,就媒体怎样进行新闻视角、姿态、话语和表现方式的调整与创新,约请业内人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0,(11):86-93
新闻真实长期以来是围绕着新闻工作者及其新闻报道而言的,受众的身体作为影响真实的一个基本维度还未得到充分重视。身体感官调节着受众对新闻真实的判断,从身体出发考察新闻真实可以发现,新闻生产中的媒介使用及"求真"过程正包含着对受众"具身性"不断回归的过程。本文指出,在虚拟现实技术出现之前,基于受众视角的新闻真实是一种诠释真实,也即新闻受众通过对文字、照片、动态的影像等人工物的转译所达至的理解真实,而虚拟现实技术则通过赋予受众"具身主体性",从情境全景化与感官综合化两个层面开创了新闻的具身真实。具身真实使受众成为新闻的参与者、体验者以及建构者,并将新闻的真实观从"以事实为中心"调整至"以受众的体验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