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0 毫秒
1.
贾广惠 《当代传播》2012,(5):106-107
随着全球自然灾害的剧增,环境风险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其中,社会力量不仅参与环境治理,还通过议题设置影响政府决策。不可否认的是,环境风险议题设置中的确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传播实践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校园BBS的传播特点入手,并以厦门大学"鼓浪听涛"BBS为例,探讨了在校园BBS这种以受众为主体的传播情境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及公众议题、政策议题、媒介议题是如何相互构建的。  相似文献   

3.
杨若男 《东南传播》2018,(5):155-158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以《人民日报》2012年至2017年间110篇二孩议题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框架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使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研究方法,探究中国主流媒体对相关报道的框架构建.研究发现随着政策的推进,报道中的政治倾向不断弱化,人文关怀不断增强.最后本文试图讨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完善二孩议题的报道框架、改进传播效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浅析网络议程设置的特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基于传统媒体环境。强有力的传播者、处于被动状态中的受众和传统媒体的有限性为实现媒介的议程设置提供了主、客观的保障。然而 ,网络中传播权泛化、信息获取高度自由、时空无限将“议程设置”理论的传统基础一一打破。但打破并不意味着网络不能设置议程。本文分析了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在议题设置者、议题内容及议题设置所依赖的技术三方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朱爱敏 《新闻界》2012,(12):39-43
作者运用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新浪微博维吾尔社区群体互动进行观察分析,认为:该网络社区公共议题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描述、分析维吾尔文化现代转型问题的议题;有民族歧视含义或被解读为"民族歧视"的议题;贴了民族标签的"抹黑"性陈述;争取民族权利和利益的议题。  相似文献   

6.
3G时代传播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当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已无法解释3G时代一些新的传播现象时,出现了一种新的议题理论——"议题融合"理论。"议题融合"理论是对"议程设置"理论的拓展与丰富,能够有力地解释3G时代的传播现象。3G时代的"议题融合"呈现出三大特点:议题融合的速度加快,"个人议题"与"媒介议题"的融合更加直接,以及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将逐渐衰弱抑或消亡。  相似文献   

7.
崔波 《新闻实践》2008,(8):14-16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主动设置议题"的要求,表明党和政府在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向新闻工作者提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期望。作为调控和引导公众舆论的传播理论——议题设置理论(国内学界翻译又称"议程设置理论"),从媒介设置议题到议题融合的变迁,不仅是媒介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8.
议题设置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方法之一,是舆论引导力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Web2.0时代的互联网发展,给议题设置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议题设置的挑战,首先要及时传递议题,获得议题设置主动权;同时要不断优化议题设置,吸引受众关注,使相关议题转变为受众议题;最重要的就是议题设置后影响网民向着既定的方向思考议题,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虚实结合、网络上下互动中找到议题设置的创新机制是有效议题设置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越来越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中国所面对的不实声音、不全面、不平衡的报道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国传媒应当跳出现有的国际传播既定格局,在传播思想、传播议题和传播主体上构建未来的国际传播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微博、论坛等构成的网络媒体传播,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公共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相互激化,催生了舆论传播的新生态.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拟态环境的构建主体由传统媒体主导逐渐转向大众、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三者.哈贝马斯曾说过:“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①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剧增,特别是微博的崛起,以网民为主体的传播群体正显示出强大力量,在网络舆论阵地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并成为部分舆论议题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武汉300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囿于媒体传播与科学信息传播间的错位以及科学家的缺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风险沟通中的传播效果十分有限;而大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对于转基因议题的接受度大致成正相关。为提升"转基因议题"的媒介传播效果,需关注大学生对媒介由"偏听偏信"到"普遍不信"极端化发展趋势的潜在风险;政府与科学家应主动公开发声、与受众互动沟通,成为"转基因议题"知识生产的核心信源,还原其科学问题本质;需厘清媒介传播与媒介科学信息传播间的异同与障碍,改变媒体报道框架、增强公信力;在风险传播实践中还应重视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环境议题"PM2.5"为研究对象,以议程设置为理论框架,着重于属性议程设置,分析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5月1日期间"PM2.5"议题在中国的议程设置过程,考察真实世界指标、政策议程、媒体议程、网民议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舆论与真实世界并非完全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媒体报道与网民议程相关,但相互间设置关系较复杂;媒体和网民议程的信源及对象选取差异较大;两者议程属性皆偏重"现在-问题"型,停留在"浅绿色"环境观念阶段;媒体议程情感偏中性,网民议程多负面。本研究改良了传统议程设置过程模型,提出我国环境议题建构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用户群的日益庞大,网络论坛越来越成为反映公众舆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华南虎事件"为个案,针对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在网络论坛中如何起作用、网络论坛是如何影响传统媒体的议题的、传统媒介与网络论坛的议题互动有哪些新特点等三个问题展开探讨.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此个案,并对所收集的数据加以数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在网络论坛参与下,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仍有一定影响但已弱化且出现新的特点.在网络论坛中,公众既能形成个人议题,又能反映社会议题,甚至设置传统媒体的议题.传统媒体和公众的议题是可以双向互动的.  相似文献   

14.
杨春兰  李文竹 《传媒》2016,(13):83-86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以2014年公开出版的七省市中有代表性的报纸媒介为例,对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内的相关水资源议题的传播状况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发现其传播的特点,总结其存在的问题,优化报纸媒介对此议题的传播策略,以便对新闻工作者的水资源传播实践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9):18-25
本文基于安东尼·唐的"议题关注周期"模式考察美国主流报纸在2000-2013年间报道中国环境与中国回应气候变化的轨迹,从报道量变化及其激发事件反映美国媒体建构的中国环境形象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回应气候变化议题在此期间经历了完整的媒体关注周期,现处在"后问题阶段",而对整体中国环境的媒体关注还处在上升期。在此过程中北京被建构为中国的污染中心,中国被建构为气候变化议题的症结,偏颇的媒体建构有其内生与外生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涛 《当代传播》2012,(2):23-26
视觉性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文化主因,社会争议建构与公共议题再现同样转向图像化表征。综观近三年中国极具影响力的6起指向环境问题的公民权利事件,以风景照片、政治漫画与新闻摄影为修辞方式的图像事件成为环境主义者轮番征用的社会动员途径。环境主义者借助图像事件这一批判性修辞策略构造了人们诠释、想象并重构生态秩序的基本途径,以此唤起通往绿色公共领域的公民行动,并最终完成对"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隐性书写和公共传播,这是视觉文化时代公共议题构造的一种极具后现代特征的公共修辞形式。  相似文献   

17.
议题设置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方法之一,是舆论引导力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Web2.0时代的互联网发展,给议题设置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议题设置的挑战,首先要及时传递议题,获得议题设置主动权;同时要不断优化议题设置,吸引受众关注,使相关议题转变为受众议题;最重要的就是议题设置后影响网民向着既定的方向思考议题,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虚实结合、网络上下互动中找到议题设置的创新机制是有效议题设置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网络事件中元信息文本的议题建构与微观修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三年来40件重要的网络舆情事件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所有事件传播的元信息文本的议题建构技巧和微观修辞手法的使用,发现网络时代的议题建构具有去政治化、随意性、标签化等基本表达偏好,在修辞辞格的运行上偏重于感性化表达的示现和白描等手法,并结合2011年以来发生的微博事件,探讨了微表达时代的微修辞及其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带来日益严重的风险,成为传媒与公众共同建构的议题.传媒散播与公众、环境受害者回应引发了当代公共参与运动.这种运动虽由传媒引导,但其背后却与深刻的社会转型密切相关.传媒带动的公共参与运动能够增进公益意识和实际参与,最终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对报纸形成挤压的时代,微博-报纸之间环境污染的议程存在怎样的互动、报纸在环境污染报道领域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论文以媒介间议程设置、时间序列与议题关注周期为基本框架,针对报纸和微博在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议程设置上的领导与追随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博与报纸间的媒介间议程设置关系会在议题发展的不同阶段改变其方向。相对于微博,在环境传播议题尤其是专业话语中报纸依然具有较强的属性议程设置之功能。这也是当今社交媒体时代报纸能够在环境传播上继续引导舆论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