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介绍托德·吉特林《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开始,展现了传播学界围绕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媒介有限效果研究而引发的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的范式之争。通过展现不同立场学者的争论与探讨,解读这场论争的主要议题以及理由,分析其中有助于跨越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之间的分野的学术共识,为寻找超越经验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范式,进行积极探索与有益思考,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解读的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2.
3.
从介绍托德·吉特林《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开始,展现了传播学界围绕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媒介有限效果研究而引发的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的范式之争。通过展现不同立场学者的争论与探讨,解读这场论争的主要议题以及理由,分析其中有助于跨越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之间的分野的学术共识,为寻找超越经验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范式,进行积极探索与有益思考,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解读的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4.
檀琳 《新闻知识》2021,(4):8-13
通过多重媒介、多种形式、多维内涵的构建,经典国货的媒介形象日渐从便宜耐用向代表"中国制造"转变,塑造出现实与历史呼应、传统与时尚互补、个体与民族情感共融的品牌文化内涵.从媒介社会学视角,运用"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消费社会""场域""景观社会"等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大国和平崛起的政治隐喻、经济升级转型的信心引导、...  相似文献   

5.
机器行为在传播学中特指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的信息传播活动。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建立的传播学研究范式在研究对象、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都受到了机器行为的挑战,以至于无法充分解释人机混合传播时代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根据周晓虹的社会学理论范式划分方法,在“微观—宏观”“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基础上新增“人—机器”维度,拓展出“宏观—自然主义—机器”“宏观—人文主义—机器”“微观—自然主义—机器”“微观—人文主义—机器”四种传播学研究的机器行为范式;同时结合机器行为学提出的机器行为“产生机制、发展、功能、进化”四种问题类型,推导出传播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卿清 《青年记者》2021,(4):29-30
“智能媒体”是一个尚在探索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它从计算机学科逐渐进入媒介社会学,本质是描述一种在智能技术介入下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出现的新模式和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在5G技术革新带来的万物互联、万物皆媒新传播图景下,将媒介看作信息传递工具的认知范式已丧失解释力;媒介天然是一种居间性的概念,这种关系联结属性随着技术发展逐渐成为最关键的媒介逻辑。构成智能时代基础设施的算法便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媒介,它通过一系列判断架构连接、匹配与调适价值关系,形塑认知、建构关系、整合社会。把算法理解为一种媒介,不仅为解读算法的社会性提供了有益视角,更高度概括了新传播图景下媒介运作的核心逻辑——价值关系联结,对未来传播主流媒介的建设路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宝仪  陈岳芬 《今传媒》2020,(2):113-115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广播电视台产制了一系列生态纪录片,以配合中央高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本文以《红线》为例,意欲探求中央广播电视台生态纪录片的结构方式和呈现手法是如何推进主导范式的建构,将生态安全可视化和具象化,为民众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  相似文献   

9.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际遇,着眼传播研究深化的时代需求与未来走向,邵培仁教授新著《媒介地理学新论》展示了迈向关系范式的媒介地理学研究图景与实践价值。根基于communication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关系意涵,该书锚定媒介与地理互嵌的范畴共同体,重新发现元媒介意义上的传播意蕴;以时空勾连中的“关系转向”立论,将媒介视为“天地人一体与延伸”的关系存在,搭建以“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尺度”为核心关系轴的媒介地理学研究框架;以多学科范式的整体式视域融合建立媒介地理学学科范式,具象并回应“人类整体传播学”的问题空间;在天下文明观的坚守中彰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传播学旨趣,释放中华传播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话语创新价值,激活人类实践研究与人类文明创新的媒介地理学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张娟 《今传媒》2012,(1):142-143
就社会学理论的分类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依据不同范式来分类,瑞泽尔将社会学理论划分为三种基本的范式,即社会事实范式、社会释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后来,又有很多学者在改进此分类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分类观点,本文企图对此做出梳理。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不断普及和发展。基于此,从新闻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对媒介素养教育范式的发展进行梳理与解读,并尝试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四个维度,较为深入地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天健 《青年记者》2021,(2):103-104
媒介素养的参与范式主张以受众为主导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适应了当前技术革命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媒介素养接触、认知、理解、评估四个维度的分析,指出参与范式能有效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力,有助于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参与范式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出路,赋权、引导和在线课堂是媒介素养教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国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来自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通过梳理"国风"概念的演变过程,回顾与"国风"相关的已有研究.文章认为,随着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提高,媒介对国风文化传播的加强,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风"文化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14.
《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一书从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视野探讨了档案学理论范式的构建及其影响因素。本文是笔者在通读完丁华东教授所著的《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一书后,就其内容、写作特色以及笔者研读之感所做的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存在着"把人变成丧失辨别能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著名报人邹韬奋批判性地解读媒介、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国内外媒介等史料的搜集、整理,试图回归历史,寻找那个时代中一些非自觉状态①的媒介素养教育因子.希望能为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非诚勿扰》作为一档相亲真人秀节目,凭借高收视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笔者将从媒介社会学视角来解读《非诚勿扰》火爆的原因,并通过解读其成功的原因,探讨真人秀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17.
黄少梦 《云南档案》2013,(11):45-46
本文分析了丁华东教授所著《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并从档案学理论体系的新建构、档案学研究群体主体意识的新觉醒、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著作。  相似文献   

18.
记忆研究是一个不具备特定范式、无中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之间相互过渡交织,而媒介记忆作为媒介和记忆交叉的概念,被视为记录、建构和互动的记忆实践过程.对过去纪念得越多,思考和研究反而越少.鉴于此,文章对媒介记忆下视角个人与集体的追忆、失忆进行反思与批判:其一,记忆成为常态,失忆成为例外,但个体记...  相似文献   

19.
王辉 《东南传播》2012,(6):83-84
从媒介社会学视角研究新闻客观性的生产机制,能够深刻揭示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媒介在整个社会中实际上处于非核心地位,而在社会中起主导地位的政治和商业力量对新闻客观性产生深刻影响。媒介的政治经济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削弱媒介的内部自主性。尽管如此,客观性仍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专业准则。  相似文献   

20.
王辉 《东南传播》2012,(7):15-16
从媒介社会学视角研究新闻客观性的生产机制,能够深刻揭示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媒介在整个社会中实际上处于非核心地位,而在社会中起主导地位的政治和商业力量对新闻客观性产生深刻影响。媒介的政治经济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削弱媒介的内部自主性。尽管如此,客观性仍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专业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