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际新闻界》1987年第二、三期上,笔者连续发表了《也论传播学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再论传播学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两篇文章(以下分别简称为“也论”、“再论”),论述了笔者对传播学研究的如下认识:受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往的传播学研究在思想和方法上都过于侧重传播现象的社会属性,而传播现象的自然属性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种思想方法使研究者们不得不避开信道等与信息传递这一自然属性关系密切的研究对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20,(6)
<正>"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传播生态发生深刻的变革。自媒体网络舆情汹涌,严重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声音,对社会舆论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王光辉博士的《社会舆论传播、演化和引导——网络建模与仿真视角》(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第一版)一书按照"方法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研究思路,对网络舆情的传播、演化规律和引导干预机制进行了研究,旨在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回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网络舆情的"超网络模型"建构。复杂网络理论是舆论演化机理研究中一个较新的视角。以往的舆论演化机理研究更多的是借助社会网络探讨舆论主体及其交互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13,(1):7-7
王晖在2012年第11期《新闻研究导刊》撰文,以微博为代表的民意舆论的快速兴起,带来传播手段的多样、舆论空间的多元、社会思潮的多变而传统媒体不再垄断信息发布和传播权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必须改进报道形成主流舆论。  相似文献   

4.
安珊珊 《新闻界》2012,(15):39-44
本文着眼于对公众舆论研讨的学理性梳理,探讨了从大众传播情境到互联网传播情境这一媒介生态转型过程中,公众舆论研究的理论流变。通过对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网络舆论研究所采用的视角,认为西方学界对网络舆论的讨论偏向于"影响"范式,而中国本土学者的讨论则偏向于"适用"与"引导"范式。这两种不同范式下的研究取向,成为了虚拟社会里中西"公众舆论"研究的不同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5.
卢康 《东南传播》2022,(1):48-52
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观众包括态度在内的社会认知,是需要被审慎测量与研究的,尤其是当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跨文化教育局基于商业电影《明日世界》对儿童观众态度影响的实验为评介、考察对象,在梳理了该研究的缘起、思路、方法、样本、数据、结论等方法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  相似文献   

6.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中国日报继《中国拒绝金融风暴登陆》之后,又一篇在金融领域内引导舆论的力作。 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之一。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社会主义新闻媒体最主要功能,更是要以反映与传播舆论信息,正确地引导舆论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从而推动社会方方面面的不断进步为己任。 然而,舆论的发生并非空穴来风。它是一定范围的人群对社会生活中某个共同关心的事物所作的价值评价,它的存在与出现有一个萌发、形成、消亡的传播过程。这样,作为舆论最好而又是有力的表达者、影响者的…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在当时中国社会的舆论宣传中是独树一帜的,它所获得的舆论地位和传播影响,是与它科学的舆论传播观及其有效的传播运用分不开的。《新青年》的舆论传播观及其传播实践,对于今天的大众媒介的舆论传播活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新青年》在思想信息传播活动中,认识到大众媒介的社会舆论传播作用,同时也注意到社会舆论传播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并在办刊实践中遵循这些规律,有效运用舆论传播的方法,体现出社会舆论传播意识的自觉与成熟。  相似文献   

8.
《北华捷报/字林西报》是上海图书馆收录齐全的重要近代英文报刊藏品。新世纪以来,国内研究者们对《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增多,除了继续关注该报的沿革和史料价值之外,开始更多地依据该报丰富的史料来分析历史事件和讨论舆论空间的建构。有关《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的研究在以下五方面取得新进展:报刊的传播作用及背后的动因、报刊笔下的东方文化和中国问题、报刊与社会的互动、报刊笔下的人物形象、与其他报刊的比较。今后可以进一步从报刊传播策略、经济史、政治和中外关系、社会文化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郭镇之     
《中国广播》2013,(10):I0002-I0002
著名新闻学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主要著作和教材有《中国电视史》《北美传播研究》《传播论稿》《中外广播电视史》等;合作的译著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文化研究基础理论》等;合作的著作和教材有《聚焦〈焦点访谈)》《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当代广播电视学》等。  相似文献   

10.
陈友良 《新闻界》2020,(4):76-84
基于新发现的袁昌英《公意之源》,并与陶孟和的书评比较,考察李普曼《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问题。《舆论》推动了近代西方"public opinion"从哲学论述转向现代性的知识和概念,但其核心概念仍融合了"公共意志"与"公众意见"两方面涵义,作为现代性话语尚具有两歧性。这个特征为五四时期的中国学者提供了"舆论"与"公意"的两条阐释路径。陶孟和用书评形式引介《舆论》,关注其在政治心理学上的创新意义;袁昌英则以近似于政论文的形式,评述李普曼的新舆论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实已触及现代传播学的范畴。陶、袁都被李普曼的民主理论修正观点所吸引,对于著名的"李普曼-杜威之辩",也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不同的评论视角。从话语实践上看,《舆论》参与了一战以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省思潮。  相似文献   

11.
2016年,社会热点事件频发、网络舆论跌宕起伏.网络舆论场在不变的喧嚣中暗流涌动——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下行压力并存,社会矛盾多发,网络直播、知识分享应用和视频弹幕等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广泛兴起,助推网络舆论生态发生微妙变化.本文从舆论主体、舆论话题、舆论载体和传播效果等角度,对2016年网络舆论传播的新特点展开分析,并尝试对2017年网络舆论的传播态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周力 《东南传播》2016,(5):128-131
以央视《今日说法》为代表的电视法制类节目承担着党和政府赋予普法的使命,通过电视媒介宣传社会主义的法制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以舆论力量维护人们权利和社会稳定,帮助人们形成增强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引导公民学法、用法、守法。随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概念之后,文化舆论宣传阵地上就广泛开展了对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度报道。央视作为文化舆论宣传阵地的"风向标",其头牌法制节目《今日说法》的改版和转型就显得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1,(10):77-8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进入中国学界已近40年,不同学科对其进行了各异的驯化,并形成了独特话语形式。在此之中,基于外语研究的跨文化交际与基于传播研究的跨文化传播最为显著。然而,目前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传播的学术史研究往往视两者差异为理所当然之事,缺乏对其成因的追问。因此,文章借助知识社会学,重新反思"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早期引介过程,探索主流叙事所遮蔽的灰色地带。通过重新发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引介者、传播研究者与外语研究者在早期引介的差异成因,文章发现,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并非自然产物,而属于学术场域争斗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结合物。  相似文献   

14.
一部结构合理、包涵广泛、使用方便、内容新颖的新闻知识工具书——《新闻学大辞典》,目前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中国第一部新闻学大型辞书。这本180万字的《新闻学大辞典》共收词5368条。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学词语词条、新闻事业词条、新闻人物词条、新闻界事件词条、新闻作品及新闻奖词条、新闻学论著词条、新闻文献法规词条。收词面广及古今中外。这本辞典还设置了中英文目录,附录部分收录了《世界新闻传播史大事记》、《海外华人报刊一览表》、《中国当代报刊一览表》等等,这无疑为中国新闻事业走向世界,也为世界各国新闻界走向中国拓开了一个窗口。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舆论研究所所长甘惜分主编;全国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者为该书纂稿。  相似文献   

15.
许加彪  赵悦言 《传媒》2021,(14):91-9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抗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抗战社会动员,形成"万众瞩目清凉山"的宣传态势.中共中央以延安《解放日报》指导全党工作,充分发挥了抗战社会动员的功效,形成了以笔为刀的革命传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赓续党报红色基因,有利于党的舆论信息的传播和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6):24-28
<正>2月9日上午,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播出《屡扫不绝的东莞"黄流"》,踢曝广东省东莞市多个娱乐场所存在卖淫嫖娼行为。这档节目开启了政府又一轮对非法色情业的迅疾整治,但却在网络上一度形成了一阵巨大的舆论"漩涡",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主流媒体以传统方式配合政府行动,力挺扫黄;另一方面,则有网民吐槽,高呼"东莞挺住",俨然形成一股"民间舆论",人称"挺莞派"①。无论从法律法规上还是从道义上说,曝光丑恶现象是媒体的责任,扫黄是公安机关的职能,应该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可这一次有些特别,对央视挖苦、嘲讽乃至质疑的声音不断,从舆情走向看,与传播议题设定的初衷背离甚远。为何呼吁打击扫黄的正义之举会遭到网民反对?从央视报道到网络舆论出乎意料的反水,究竟是新闻的进步还是社会的退步?  相似文献   

17.
孟建  张剑锋 《现代传播》2022,(8):127-137
以知网数据库短视频传播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超学科研究的主导研究方法,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利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技术,力图构建中国短视频研究的学术地图与学术脉络,进而探究现有短视频传播研究的不同范式。研究发现,短视频研究具有多个核心研究者,涉及学科广泛,但学者、学术机构间尚未形成相应的学术共同体。研究主要议题包括:技术研究、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我国短视频研究存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中国短视频学术研究的错位;学理研究与短视频传播的迷失;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偏差等。据此提出了要在建设中国特色互联网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在既有数字技术又有人文精神的数字人文指导下,运用超学科方法论进行我国短视频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宋妍 《新闻传播》2005,(9):31-34
人物简介:陈力丹:1951年2月生.江苏通州人。1968年7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团劳动、工作。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93年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国际新闻界》主编。在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九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舆论学、世界新闻史代表专著:《精神交往论》、《舆论学》、《世界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等。  相似文献   

19.
在媒介融合和媒介社会化大环境下,广告舆论和新闻舆论一样成为信息传播和话语表达的重要工具,广告舆论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告舆论研究的社会意义凸显。本文归纳了广告舆论研究状况,梳理了广告舆论研究的不同语境,提出广告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媒介融合、广告传播、舆论形成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析广告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0.
<正>谈到公众舆论我们就不得不谈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一书,其在传播史上产生了影响深远。公众舆论,中国古代称之为"舆人之论",即众人的议论,但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公众舆论是什么。所谓公众舆论,我们通常认为是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共同的准确的倾向性看法。在李普曼看来,当时的社会条件要真正发挥公众舆论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拟态环境的影响。其一,传播者与受众的截然分立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