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不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早期少数文学史集中在对于鲁迅小说的印象式评价;中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作品得到多维丰富展示,鲁迅文学地位逐渐提升,思想家地位基本确立;后期文学史,鲁迅的"革命者气质"得以凸显,阶级论中革命者的形象初步形成。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是鲁迅文学史形象建构的重要环节与思想资源,体现了丰富的文学史观念与个性化的鲁迅映像,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认知与鲁迅书写的重要传统,对我们全面认识鲁迅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大多无法跳出印象解读的局限,缺乏文学历史的宏大视野与较为科学的文学史系统。  相似文献   

2.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3.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的"庸众"形象成为特殊的文化符号。追溯"庸众"形象之形成机制,其源流之一,是鲁迅留日期间形成的"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思想主张。"众治"批判的思想始终流淌在鲁迅的血液里,"庸众"书写显示了鲁迅对"众治"批判的坚持与延续。  相似文献   

5.
鲁迅《野草》中的梦话语自有其独特品格:一方面是其梦诗学的精彩创制,他既遵循梦的相关特征同时又利用强烈的主体介入人工筑梦;而另一方面他的梦话语意义指向又可以继续深挖,其中既有个体梦,呈现出鲁迅对弗洛伊德等人的性欲说的借鉴与反拨,以及他以梦修复创伤、弘扬英雄气质的关怀,同时也有国族梦,彰显出鲁迅对个体现代性的张扬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同时鲁迅先生又有更高远的宇宙视野,他的梦话语中也不乏超越时代和现实的未来反思与指涉。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胖者概念化的书写,潜藏着他在时代社会迷局中的反思、隐忧与困惑。鲁迅生命历程中的幼年遭遇、官场实践、都市体验,与胖者形象的生成互为镜像。油胖身体的形塑折射出他厌恶官场、警惕商业、关注子辈的多维眼光。与此同时,他在写作中通过对医疗与卫生话语的借用,实现了胖者隐喻与国民性批判的接合。由此可见,研究鲁迅的身体书写,不能只关注其最终的思想内涵,还应递进式地发掘其形塑路径,感知作家复杂的精神动向和写作内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族劣根性进行尖锐批判的鲁迅先生和对于老北京市民文化投入极大关切的老舍先生,他们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国民性书写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作家的社会使命感促使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对"国民性"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切,但老舍和鲁迅的思考路径却存在很多不同。从地域、艺术表现方式、思考维度等三方面浅析两者的国民性书写差异,并对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2006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文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中概括、梳理出六个焦点问题:鲁迅研究现状的反思与批判和鲁迅精神遗产的当代价值与意义、鲁迅与专制主义、鲁迅与左翼文学、鲁迅与死亡、论辩"胡适还是鲁迅"、鲁迅与存在主义。试图为读者提供按图索骥的方便,在评述中也显示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毕生致力于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的小说也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最锐利的"匕首",不过其中大部分小说是以其故乡为写作背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这种即坚持批判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致使地域文化特色在鲁迅的小说中大放异彩,故而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底蕴、地域性民俗和地域语言对鲁迅小说作更深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崔晶 《文教资料》2009,(11):63-66
新时期以来,书写"文革"的电影不断问世.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人时"文革"的描写角度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描写"文革"的几部电影主要包括:<霸王别姬>、<蓝风筝>、<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芳香之旅>.因创作者代际差别,第五代导演对"文革"进行了史诗性的批判记忆,而新锐导演的作品则呈现出遐想式记忆风格.两种书写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不由地引发我们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