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末书院到学堂的现代化转换--以广雅书院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者将清末书院到学堂转换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的转型与自身的腐败”,但“社会转型”由于关注过于粗略而有所忽略历程;“自身腐败”则不足以表述初始转换的真实。相反,书院是在对社会转型的适应突破、内化吐纳和自身产生新生因素中实现现代化转换的。这一转换显示了事物初始转换的真实状态和转换的背后逻辑。广雅书院是实践这种转换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中,出现了以权力参与分配为特征的“寻租”现象。它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权力伴生物;但在当前已构成了社会腐败的主要内容和收入分配中最不公平的部分。经济学原义上的租金是由某种物品的自然稀缺而产生的,租金是由市场行情决定的;“权力寻租”意义上的“租金”则是指某项物品的价格与真实成本之间的差额,是由行政权力固定下来的,与物品的自然稀缺所产生的租金具有相似的性质。这个差额愈大,寻租者愈众,腐败就愈严重。国际上用这样的公式:来判断一个国家的腐败和分配上的不公平程度的。据国…  相似文献   

3.
章分析了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腐败有着其存在乃至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旨在探索遏制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建立法治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推动着教育制度转型,是教育制度整体性或局部性的转变,是教育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和展示过程。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教育制度迅速从传统走向现代,具有了新的特质,即现代教育制度是“利益性”制度、“法律性”制度、“宽容性”制度、“妥协性”制度。  相似文献   

5.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推动着教育制度转型,是教育制度整体性或局部性的转变,是教育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和展示过程。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教育制度迅速从传统走向现代,使教育制度具有了新的特质,即现代教育制度是“利益性”制度、“法律性”制度、“宽容性”制度、“妥协性”制度和“权利性”制度。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均产生过重大理论影响的思想家、书院教育家,李觏充满“庶民”特色的“礼”论以及他以“礼”论为基石的书院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政治影响,并且在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上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使庶民不再是单纯的“被教化者”,而在属于自身的教育需求方面有了真实的价值担当。这反映在他与胡瑗关于“民之于礼也”问题的争论当中,这一北宋书院教育史最重要的公案使得李觏与胡瑗以及后世理学家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的理论分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清代嘉道咸时期,书院讲学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但由于受当时社会的影响,书院制度腐败,师资水平严重下降,书院经济状况恶化,毁废严重。书院开始了全面衰败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一、清代书院学术风气腐败书院学术风气主要取决于其教学内容。就教育内容而言,清代先后出现过几类不同的书院。清朝入关不久,统治阶级还无暇顾及到书院。明末清初有些学者承明代书院讲学精神之余绪,陆续恢复了一些以讲求理学为目标的书院讲学,如孙奇逢讲学于百泉书院,李二曲讲学于关中书院,黄宗羲讲学于浙东各书院等。但随着统治者对书院控制的加强,它们的影响并没有传播开来。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股以学习“实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贴括的书院教育,以颜元主持  相似文献   

10.
论晚清书院改课的近代化量变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书院改课的内在动力,源于清政府文化专制政策导致的书院教育衰败;而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近代社会转型,却构成了书院改课的外在动力。改中学之旧,立西学之新,是晚清书院改课的中心内容。在外力的推动下,书院改课承接了传统书院改革的精神,出现了近代化的量变反映,实现着从古代到近代两种价值观念的嫁接与融合,并促使书院借助西学向现代转变,对近代社会变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书院研究对书院教育、书院与学术等以往研究的热点问题继续关注,对书院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有所深入,对书院的区域性研究特别对西部书院的研究受到重视,对书院与学术、学派的关系研究有所扩展,对书院规制的研究比较薄弱,对书院研究成果的述评继续展开,对韩国书院的研究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在清末民初南通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中,书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由书院脱胎而来的学校,经民国初年之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其次,书院公产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兴办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经费;第三,部分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创办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大批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任教于新式学堂,并从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名家,其中不乏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者。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机构,河北的书院也与全国一样,发端于唐末五代,至清代达到高潮。晚清以后,书院教育制度日趋僵化、衰败。在西方社会的影响下,出于适应教育改革、培养近代新式人才的需要,书院改制成为趋势。河北书院在维新运动的冲击下,在清末"新政"时期纷纷依照"新学制"规定改为学堂,大体完成了旧有教育资源的近代转换,为河北现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军队院校正处于教育转型期,正在大力实施精英教育,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对此,军队院校应及时建立和实施学员全程淘汰制加以保证精英人才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实施学员全程淘汰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军队院校合训学员全程淘汰制的构想和体系,并进行了试检验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Educational values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China have suffered from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reach of economic markets in each society. The models for counteracting the marketization of values in higher education can however be found in each country’s past educational traditions. Surprisingly, the developmental values inherent in small liberal arts college teaching dovetail easily with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al benefits in the pedagogy of classical Confucian academies, as both center on the validation of the process by which students learn for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6.
修复书院振兴理学--朱熹与白鹿洞书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为后世所宗,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他对南宋和后世书院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兴复白鹿洞书院,为书院确定方针、建立制度、置田建屋、延聘名师、充实图书,并亲自参加教学工作,和学生一起质疑问难,不仅为南宋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树立了榜样,为其后历代书院所遵循,甚至对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朱熹将理学引进书院,书院弘扬理学,理学家自己办学,弟子又办学,书院以扩大理学为范,在理学的指导下,发展更快,其他书院亦效仿之,从而推动全国书院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7.
学田制度在清代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新特征。在此制度下的奖、助学机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一方面适应了清代政府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书院文教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这为当下我国高校奖、助学体制的推行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其教育特点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以自学为主,管理方面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书院的教师非常重视学术研究,书院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很关注社会实际。这些经验对当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汤丰宁 《高教论坛》2012,(10):22-23,33
当前应把握医学生的思想动向,开拓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维,以社会需求和医学教育的要求为标准,探索在医学院校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三明辖境在明朝有16所书院,在清朝有29所书院,较之两宋的6所书院数量上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书院总数已从宋代的超过全省的百分之十降至不足全省的百分之十,书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有所下降。这反映了三明辖境在明清两朝是福建省文化较为落后的区域,也是福建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今天,我们仍要结合书院的传统特点挖掘书院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