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科学与社会》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4年10月18-19日在上海召开。会议诚邀学术界广大研究人员、研究生参加,特别鼓励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  相似文献   

2.
2012年9月22-23日,由南开大学、《科学与社会》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以"科学社会学与中国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为主题,共提交论文60余篇. 在两天的会期中,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与中国科学实践"以及"技术的社会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本文拟从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两个层面,对会议观点进行总结陈述.  相似文献   

3.
<正>李侠(1967-),男,辽宁省辽阳人,200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曾在中南大学哲学系工作,任教授,并担任哲学系主任,2008年荣获"西南铝教育奖"。现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目前主要关注心灵与认知方向)、科技政策与科学社会学。先后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辨证法研  相似文献   

4.
<正>曹树基,1956年生,江西鄱阳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和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正汪小虎,男,1980年生,2011年初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理学博士,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史与科学传播。先后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史学月刊》、《自然辩证法通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等高水平刊物发表  相似文献   

6.
国内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虽然在理论观点的系统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相比于科学哲学、科学史等领域,科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迟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科意识与定位不清晰、研究问题过于发散、研究方法不规范、专业研究人员偏少、学科边缘化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这一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科学这一社会建制、科学共同体和科学知识的建构的一门学科,科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兴起,呈现出多元融会的发展特征。本文系统回顾了科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学科渊源和发展脉络,对科学社会学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的社会语境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学社会学及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哲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外学者对默顿思想的研究中,存在着很多对默顿一般社会学理论与其科学社会学理论之间关系的模糊认识。通过对默顿著作的研读和对相关资料的整理挖掘,利用逻辑与历史的分析,试图理清默顿思想的脉络,进而全面把握两个理论体系的关系,得到结论:第一,默顿一般社会学与科学社会学的不同理论之间具有复杂的历史关系;第二,两个理论体系的结构具有很大相似性;第三,自洽与交错是默顿一般社会学理论与科学社会学理论之间关系的特征;第四,两种理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五种基本类型。第五,两个理论体系实际上构成了“一体化”结构。  相似文献   

9.
默顿在科学社会学这一领域曾做出了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其代表性著作《十七世纪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科学社会学》被引上千次,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其后的科学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的分析方法,选取了默顿在科学社会学领域的五个代表性著作或文献,通过图谱的方式分别展现默顿在科学社会学领域的学术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HPS教育由萌芽与诞生发展成为科学教育的核心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马赫从历史与哲学角度来“理解科学本质”,萨顿使科学史以学科身份步入科学教育,库恩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作为共存体纳入科学教育,建构论学者增加并强调科学社会学对科学教育的意义.在历史、哲学与社会学情境中理解科学,有利于科学及科学研究事业走向民主与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1.
科学社会学当代转向及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社会学在1960年代开始成为一门成熟学科后,随即开始了由科学建制社会学向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实践社会学、宏观取向的科学社会学的多次转向。这些转向具有深刻的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革命背景,是对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之现实的一种反应,隐含着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贝尔纳科学社会学思想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来平 《科学学研究》2006,24(5):641-645
认为贝尔纳科学社会学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有二:(1)力主科学的可计划性,并系统阐述了计划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等;(2)对科学的社会功能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在上述两个方面,贝尔纳的科学社会学也存在明显缺陷,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某些误读,其中,对经济需要与科学发展关系上的机械理解即是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西方科学社会学各主要阶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西方科学社会学的内部矛盾和冲突,以及近20年来西方科学社会学的基本特点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学在美国已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它跟罗伯特·R.默顿的开创性研究是密不可分的.默顿所创立的科学社会学功能分析范式曾一度在这个学科占主导地位,开创了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黄金时期”.本文结合科学社会学在美国的建立与发展,回顾默顿传统研究范式的形成及其后来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科学社会学的兴起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战争与社会民主的力量交织成为科学社会学思想萌发的时代背景;科学时代特征的转变为科学社会学理论奠定了特殊的科学背景,而以研究科学技术系统为对象的诸学科群的嬗变成为科学社会学形成的理论背景。这些背景为默顿建构其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关于科学社会学的推介以默顿学派的理论为主,但对默顿之后科学社会学的发展没有进一步的追踪,而是转而关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仿佛默顿科学社会学彻底消亡了.事实上,默顿科学社会学虽然在STS领域被彻底否定,在社会学内部也属于边缘化方向,但其学术价值在公共政策领域和经济管理领域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应用,近年来可见度正在逐步提高.本文试图对科学分层方向、科学合作方向、科学对经济的影响及衍生研究方向做一梳理,以促进后默顿时代的科学社会学在其本源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默顿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伯纳德·巴伯一方面遵循了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促使科学社会学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巴伯在"默顿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科学与社会关联的维度,超越了默顿对科学的社会学理解.与默顿不同的是,巴伯所提到的科学精神特质本质上是一种先在的客观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先于科学而存在,这与默顿的被视为是一种科学社会共同体内生物的科学精神价值有着本质的区别,巴伯的这一社会文化指向也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卢艳君 《科学学研究》2011,29(2):167-174
 目前,科学社会学领域的两大派别——默顿学派与SSK学派的科学社会研究均处于困顿状态。基于实证主义科学观,默顿科学社会学只关注科学社会结构的研究,其悬置科学知识的做法成为SSK攻击的把柄,SSK的批判使默顿学派在痛苦中反思、调整自己。与此同时,SSK突出强调社会维度的决定作用的相对主义倾向对理性标准构成了巨大威胁,受到传统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强烈批判,其强纲领研究进路在方法论上还遭遇到了反身性难题。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精神实质是捍卫和阐扬科学的理性与客观性,其大方向是正确的,SSK并不能否定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存在价值。此外,默顿科学社会学与SSK虽然同属于科学的社会研究领域,但它们在认识论上的分歧却无法调和,在二者之间找到共同点达成一致的希望渺茫。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默顿科学社会学大概会在与SSK和后现代科学哲学保持必要的张力中为自己开辟前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怎样看待社会学的科学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社会学的科学身份一直存有争议。文章通过考察变化中的科学定义与特性,分析社会学的追求与状况,阐明社会学实际上是一门体现出多元性、兼容性和反思性等特点的颇为特殊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宋兆杰  王续琨 《科学学研究》2007,25(6):1052-1056
 苏联科学社会学是在科学学的框架下产生和发展的。受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被禁止研究。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重新开始对科学社会学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科学的黄金时期,也是科学社会学的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