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骈文复兴,骈文选本的编纂也呈现出超越往代的兴盛态势.清代骈文选本纂辑的鼎盛期是在乾隆至道光间,到了清代后期,骈文创作渐有衰弱气象,但选本编纂却仍保持着相当的活力.清代后期骈文选本紧承清代中叶,无论是选本内容、体例,还是编纂旨趣,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承续关系.不过,这种承续也伴随着一些延展和拓新,针对嘉道骈文选本的续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本无严格意义的骈散分别,基本上是泛文章的观念。乾嘉之际,阮元提出“文言说”、“文韵说”,理论上为骈文正本清源,使骈文与古文分途发展,促进了骈文在清代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骈文从形成、繁荣到蜕变、复兴,一直受到各自时代文人的批评,即六朝至隋唐的反骈思潮与中唐、北宋反骈运动;宋代四六话对公牍骈文命意遣词、对偶隶事的探讨;清代学者对骈文文体特征、文统地位、发展流变规律等的全面总结。对这些骈文理论的研究,近百年来主要集中在隋、唐反骈思潮和清代骈散之争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对历代骈文理论作专题研究,注重从文本实践、学术思潮等方面来探讨骈文理论,骈文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清代骈文复兴,其中心在江南地区。有清一代江南的骈文家,无论就大家、名家的数量而言,还是就各层次代表性作家的总量而言,在全国皆独占鳌头。江南骈文在清代的崛起,有着诸多原因,其中清廷压制与引导并行的政治、文化政策,清代江南地区考证学的鼎盛和江南作家在地缘与亲缘上的紧密关联,明末陈子龙、张溥等对骈体文的重视提倡等,对于清代江南骈文的兴盛起到了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骈文复兴的时代,常州骈文作家群的创作实绩在有清一代不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也极具典型意义。本文以此为中心,透过骈文自身体制横向漫衍特点而造成的认识难度,力图在纵深情感向度上对骈文作细致的考辨和勾勒,在对骈文的文体特征有着更准确把握的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清代骈文的文学史意义有更公允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自清代以来,明代就被认为是骈文的衰微期。其实,晚明骈文已从明、暗两线振起。明线主要表现为四六表启走向繁荣,特别是启文盛行;暗线则主要表现为不以“四六”为名,但具有骈文之实的六朝文流行,序跋、辞赋等都可使用骈体。清初骈文延续这一态势,但偏重于学习六朝骈文而不是宋元明四六,从偏于应用性转向更重文学性。这种演进不仅实现了骈文对“四六”的超越,完成了体裁、题材和风格新变;同时又追认六朝之文为骈体,区分骈文为六朝体、唐体、宋体,批评宋元明四六局限于馆阁公牍等,从而确定了“大骈文”范畴,进一步彰显了骈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推动了清代骈文的复兴,促进了中国骈文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清代骈体文的复兴与考据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清代骈体文的复兴首先是受到我国文学传统中浓淡、奇偶两对审美情趣交互兴降的规律的推动,是明代诗文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清乾隆后翰林院考试律赋也有密切关系。考据学的兴盛对骈文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骈文与“古文”争文章正统的局面,扩大了骈文的应用范围,较少道学腐气,以及文词典雅或博丽等特点,并由此形成清代骈文的优点与缺点。  相似文献   

8.
清代骈体文的复兴与考据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清代骈体文的复兴首先是受到我国文学传统中浓淡、奇偶两对审美情趣交互兴降的规律的推动,是明代诗文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清乾隆后翰林院考试律赋也有密切关系。考据学的兴盛对骈文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骈文与“古文”争文章正统的局面,扩大了骈文的应用范围,较少道学腐气,以及文词典雅或博丽等特点,并由此形成清代骈文的优点与缺点。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因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士人的危机感顿然加剧,社会上逐渐形成以经世致用和博古通今为主的学术思潮,这两种思想深刻影响着清初骈文的内容和风格。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清初骈文家如陈维崧、吴绮、陆繁弨等皆关注现实,抒发真情实感,故清初骈文具有时代感和重情意识;而崇尚“博通”的学术追求,反映在骈文创作上表现为追求富丽典赡之美。清初骈文内容的充实和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清初骈文的复兴,为清代中叶骈文全盛开拓了路径。  相似文献   

10.
洪亮吉骈文,无论是祭文、墓表、铭诔,还是赋、序、书,都沉部悲愁,真挚感人。清新的辞藻、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和个体对人生、生命的思索有机地融合在其骈文中,这使得他的骈文超越流俗,成为清代骈文大家。生命永逝、亲人永决、壮志难酬等既是其骈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突破骈文形式束缚、情感悲怨的原因。这种情景交融、借景言情的骈文,既继承了六朝优秀的抒情骈体,又自成一家,有力地证明了清代骈文具有卓然而立、繁荣复兴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1.
骈文名称在清代出现了从“四六”到“骈文”的演进,这种演进结果在民国时期得到定型。伴随着名称演进的是对四六与骈文的辨析。“骈文”取代“四六”,辨析四六与骈文,是骈文尊体思想在正名与辨体两方面的体现。骈文发展演变的阶段性与名称的演进相吻合,这为辨析四六与骈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清代、民国文论家主要从三方面来辨析四六与骈文:1)从创作领域来辨析,认为四六局限于世俗应用应酬,而骈文则突破了这个藩篱;2)从行文句式来辨析,认为四六不仅是四六行文,而且全篇对偶,而骈文则相对自由;3)从审美效果来辨析,认为四六“无复作家风韵”,而骈文则富有文学色彩。名称的演进与对四六骈文的辨析,明确了骈文文体意识,提升了骈文地位。  相似文献   

12.
清许梿评选的《六朝文絜》是六朝骈文的著名选本。对《六朝文絜》的评选特点、方法和体例加以全面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许絜的文学批评观,从而窥测清季文人的六朝骈文接受史观、并探寻清代骈文复兴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清代骈文在对前代骈文经典作家作品的学习与挑战中作了很多创新,创造了可与汉魏六朝骈文相抗衡的骈文经典。对清代的这些骈文经典,清人通过序跋、选本、评点、书札、笔记、文话等多种文学批评形式,从作家经典化与作品经典化这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建构。通过对清代骈文经典的建构,清人不仅表达了他们对清代骈文的认识,而且凸显了清代骈文独有的文学价值,确认了清代骈文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4.
明清是中国骈文发展的重要阶段.晚明四六表启和摹拟六朝骈体文学的风气流行,预示着应用性、审美性骈文的双双崛起.清代骈文复兴,正是在晚明骈文崛起基础上的顺势发展.然而,明清骈文研究整体上偏弱,文献的系统整理尚未开始,作家作品研究尚待拓展,文本审美研究有待提高,理论与批评建构亟待加强,骈文与政治、科举、地域等的关系研究尚待深...  相似文献   

15.
受文以载道、骈文失语传统和清初政治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清初骈文创作和理论发展处于低潮。其中,康熙时期的骈文理论代表了清代前期的主要成就。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反驳古文家对骈文浮华淫靡、内容空洞的批评,张扬骈文有助于实用、具有与古文并列的文体地位;对陈维崧、吴绮和章藻功等代表作家加以评价,具有迥异于前代的理论自觉意识;继承、发展晚明重应酬性四六交际功能,编辑四六选本,揭橥骈文创作特色和风格特征,具有鲜明的理论自立意识。这些为乾嘉骈文复兴和理论创新做了较为充实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骈文发展史上的繁荣时代,近百年对于清代骈文研究主要是在民国时期和1980年以后。主要研究方面有:对典型的骈文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的描绘;对以骈散融合为主的骈文理论的剖析;对清代骈文的整体评价及其发展阶段的分期;对清代骈文繁荣的学术、历史及文学自身发展趋势等原因的分析。由于文体自身的特点和政治历史等原因,清代骈文研究整体上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18.
陈维崧的骈文雄健博丽,善写兴亡之感;句式丰富多变,喜用长句对,又时常运单行之气入偶句;对偶新奇,用典灵活.他的成就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给清初文坛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一些人对骈文的态度也因此而转变,这种转变昭示了陈维崧对清代骈文复兴的先导之功.  相似文献   

19.
倪惠颖 《天中学刊》2022,(5):109-115
毕沅幕府是乾隆中后期最大的艺文幕府,毕沅以其封疆大吏兼幕主的身份,在幕府内外形成朴学研究与骈文成就互为表里的创作生态,在润色鸿业以及对魏晋风流的包容中,一扫以理学为基础的八股文和古文的空疏腐朽之气,也将骈文从应酬俗套的窠臼中拉了出来。毕沅幕宾汪中、洪亮吉、孙星衍等都十分重视骈文对个人情感的艺术抒发,这些骈文家的学养和六朝式的审美情感奠定了乾嘉骈文风骨建立的基础。毕沅在幕府内外推动乾嘉文风向清新华美的六朝风尚转变,在对清代一流骈文家的培育以及常州骈文派的树立中功厥甚伟。毕沅有力主导的幕府学术和文学生态对乾嘉文风的转变和乾嘉骈文复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唐代散文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中唐古文运动之后,至晚唐迎来了骈文的复兴.骈文自身的发展活力是促成晚唐骈文复兴最主要的原因.在整个唐代文学中,骈文自始至终都占有一席之地,从未缺席,且在与古文的较量中不断吸纳新的东西以求得发展,包括向《文选》的借鉴.晚唐崇尚侈靡的社会风气和衰颓的国势是骈文复兴的土壤,而各种批评理论和类书的编纂,则成为骈文复兴的外在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