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君子于役     
陈卉 《学语文》2005,(9):39-40
当我们阅读古诗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因一个“古”字,自然它们的用语与我们的白话文有着一定的区别,而且距离我们现代生活的时间越长,文字阅读上的障碍也就越大了。于是,阅读要能读出个中滋味与精髓,仍旧先要做好扎实的文字理解工作。  相似文献   

2.
《君子于役》作为《诗经》中思妇题材的优秀篇目,其魅力在于以一瞬表现永恒;取景典型、移情于景;语句朴素而内蕴丰厚。对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时期抒写相思离别之情的民歌和人诗、唐朝的春怨闺情诗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3.
《君子于役》是《诗经·王风》里一篇优秀的代表性作品,产生于东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该诗全篇都在采用农家口语化的言辞,并营造出薄暮黄昏的审美意境,以一个思妇的口吻,深情地吐露出她对久役于他乡的"君子"无尽的相思和忧念。可以说它对中国闺怨诗歌的创作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君子于役》是《诗经·王风》中的一首民歌。据专家考证,《王风》皆为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当时战争频仍,徭役繁重,人民颠沛流离,不少家庭夫妻分离。征人远离乡井,久历戎行;妻子不仅持家操劳,肩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而且独守空房,承受着离鹤别鸾之苦。由于丈夫久行不归,音信阻隔,妻子盼望夫归,思念难已,于是便唱出了这首凄惋动人的怀人之歌:  相似文献   

5.
黄昏是感伤的 ,也是审美的 ,《诗经·君子于役》一诗的作者巧妙地选取黄昏意象入诗 ,使之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自此以后 ,中国许多文人士大夫藉黄昏意象表达他们失意哀怨、凄婉的情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君子于役》黄昏意象的美学意蕴以窥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君子偕老题旨的理解多是建立在毛《传》的基础上,后世诸儒附会毛《传》之“美刺”传统认为是诗系讽刺宣姜而作,根据对卫夫人所指何人及宣姜行藏之考辨,以为毛《传》言“卫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的盖论有失其实,结合对“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这一上古吊辞原义及其流变的考察,以“不淑”为“不幸”意更接近诗人所要达到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7.
《君子于役》是《诗经》艺术形式的典范之作,诗篇风格充分体现了《诗经》“思无邪”的特点。从行役诗角度看,“黄昏晚景图”衬托出主人公的悲苦境地;从爱情诗角度看,黄昏景象巧妙地铺垫了主人公情感在岁月中的沉淀与升华。语言质朴恬淡,意蕴深远。运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使得叙事简洁、抒情悠长。  相似文献   

8.
9.
张帮群 《教育艺术》2002,(10):46-47
课堂上 ,学生大声诵读初中语文第六册《君子于役》这首诗。背诵后 ,我问 :“《君子于役》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同学们参考“阅读提示”大声说。“但我们仅仅看到这一点还不够 ,还要运用想象让女主人公有血有肉地‘活’起来 ,栩栩如生地‘动’起来。那么 ,怎样才能让人物‘动’起来 ,留给我们一个鲜活的形象呢?请每个同学不妨设计一两个问题 ,看谁设计的问题能够生动地再现人物的性格。问题设计可以是多元化的、开放式的。”我提示说。三分钟后 ,王姗同学举手并站起来说 :“为了让人物能够‘活’在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君子于役>这首诗中"日夕闺思"具有的母题意义的分析,阐明了"闺思"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以及"黄昏"意象作为"闺思"情绪支点的特殊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日夕闺思"这一母题在中国诗歌创作中承继和重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其主要理念包括乐道、弘毅、善良和尊贵。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将君子之道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2.
《诗经》国风中的《卫风》向以所栽情诗量大面广,意厚情浓,艺术风格独特而为学界所重。文章从卫国的政治地位、商业经济、文化礼俗等实际情况的综合分析入手,结合文献资料,将《卫风》置于文化大背景之下,论述阐释《卫风》独特风貌之成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诗经&#183;周南&#183;汉广》为分析对象,从其题旨、艺术手法、结构三大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明确这是一首“男女相悦,求女不得”的情诗,同时又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通过一唱三叹的叠咏,把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汉语有其独特的语言风貌:没有形态的变化,词序是十分重要的语法手段,词性变化十分灵活,语法关系较为松散,语义对语境依赖性较大等;这些属性不仅满足了诗歌创作形式上的需要,而且在古典诗歌作品中几乎是天然地创造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这些恰恰都是意境的必有之义。意境的形成与汉语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述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无疑是精细而微约的,但是深加思索,这二十四种风格之中也内蕴着司空图一致的美学思想,如以老庄思想为底蕴的对自然、冲淡美学情趣的追求;司空图“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等美学理论在《二十四诗品》中也有共同而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诗经&#183;淇奥》关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绿竹”的解释,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为“绿,王刍也。竹,篇竹也。”另一种则是以“绿竹为竹”。是草是竹,时代久远,世事变迁,已不可确考。但从淇川地区的出土文物、朝廷对淇川地区设置的管理竹林的官职,说明了在远古时期,淇川是有竹的。此外,南北朝前,多个史料证明淇川有竹。此后,史料中不再有竹的证明。或许在南北朝前,淇川确实有竹,后因某些原因,竹林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17.
《宦娘》篇之所以能成为《聊斋志异》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于它热情讴歌了情趣相投的知己之爱,更在于宦娘那种为了心爱人的幸福无私援助的精神,至今读来仍给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茉苡》被认为是《诗经》中后人最难摹仿也最难口译的诗篇之一,因而历来的论者都未能对诗篇中的审美意蕴给予充分客观的解读与阐释。本文拟从诗篇的美感获得角度入手,将蕴含在其中的生命之美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19.
<诗经·豳风·七月>首章中包含着一个周代春耕祈年的祭祀仪式,其中的"举趾"并非通常所认为的"举足下田",而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舞蹈行为;"田峻至喜"也并非田官高兴或享用酒饭,而是田祖的神尸来享受祭品.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营造了一个神秘的“湘西世界”,其意境深远而蕴涵丰富,在整体意象和具体形象上都具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