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老庄哲学是先秦道家哲学的代表,魏晋玄学是以解读老庄哲学为基础的,有学者认为其是对道家哲学的发展。魏晋玄学的目的是利用"自然"来挽救"名教",玄学家们通过否定道家的"道"而提出了各自的思想本体,因而在本质上是与道家思想相偏离的。重玄学者通过"双遣"的方法,超越了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实现了向先秦老庄哲学思想的回归,促使道家哲学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颇具影响的哲学思想,与二程哲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密切联系:二程哲学不仅继承了魏晋玄学的本体论思路,其哲学本体“天理”观的提出也受到魏晋玄学名教自然观的影响;二程哲学以“气”论性的思想,以及通过圣人教化“涵养”来培养人格的思路也来源于王充之后的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天人合一”、“诚”和“情”的思想也对二程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他们提出了“圣贤气象”的精神境界作为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西方哲学基本是在为柏拉图做注释的话,中国哲学则主要是以先秦的儒家和道家理论为基调发展下去的。儒者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儒家理论必然要为统治者服务,从唐朝的韩愈一直到清代的颜元都在为封建统治秩序做解释。魏晋时期天下大乱,并没有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这个特殊时期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哲学的主体和特色并指出了魏晋玄学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以往学界大都认为“隐”为先秦道家老庄思想特色,并仅仅从出世的人生态度上来理解道家的“隐”.其实,只要深入先秦道家的思想,把握老庄思想真谛,就可以发现“隐”并非道家思想特色.先秦道家的“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现实、对政治的干预,是对腐恶政治的独特反抗,实现人的自然本真.“隐”,实为道家对人生处世的“独见独晓”,它具有超越世俗的情怀,独立自由的精神,重人轻物的价值追求,表现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象是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其《庄子注》是借注解《庄子》来表达自家之意,是对《庄子》文本的创造性诠释。《庄子注》中的"自生"概念是理解郭象思想很关键的一步。本文通过对道家以前"自生"概念的梳理,进而发掘出郭象对"自生"概念的独特理解以及其哲学内涵。郭象将老庄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创造性地诠释为自生独化论,改变了道家一直以来以道为本的哲学,将一切都还原成万物自生独化的过程,批判地继承并且发展老庄哲学的思想,对于后世研究道家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角度看,以哲学、思想理论为主导的老庄道家创立于前(先秦),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道教建立于后(东汉以降),随之而来的是道家与道教的融合、涵化、整合、熔铸,亦道家亦道教,亦道教亦道家。因此,从整体上说,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章分析了老庄道家自然主义的生死观与道教“我命在我”的长生成仙说,说明了在生死观上道教对道家思想的援引和衍化。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皆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指导思想。道家以“道”为逻辑基点提出自己的政治建构。“道”是不可名的,由于“道”缺乏逻辑构成要素,作为一种政治哲学,道家思想未能取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最终道家学派分裂为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因此从“道”形而上的逻辑角度探析其原因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魏晋玄学是中国古典哲学史以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亮丽风景,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嫁接、会通所产生的一朵异花。作为具有隐晦、思辨性征以及曲折表达玄学名士虚拟理想和政治追求的玄学,以其“清谈”的风格卓立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之林,并为后人埋下一个“追问”的伏笔。囿于学术上的求真精神以及人的探秘心理的的驱使,考证其“清谈”学术风格以及玄学名士追求虚拟理想的成因,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必要,因为在这方面尚有“真”思想、“真”事实可以挖掘,尚有“真”精神可以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后汉三贤之一的仲长统,是魏晋玄学可以追溯较近的渊源之一.其"理乱"政治思想嫉恶如仇,而劝世治平的损益对策体现了深具儒家情怀的弘毅之士形象.<昌言>旗帜鲜明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吸收了老庄思想以"得义"为基准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否定和补充,呈现出非儒入道的异端色彩.仕途舛蹇的仲长统最终遁入道家境界,其对儒道思想的取舍把握与魏晋玄学存在互动的关联,尽管存在诸多自我矛盾,但是在整合基本思想资源催生玄学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在汉魏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魏晋玄学常被学者们称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本文力图通过对魏晋玄学与西方后现代哲学在历史源流、对中心的消解与重建等方面的比较,指出魏晋玄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相背离的精神特质和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2.
魏晋玄学产生于魏齐王正始年间.《晋书·王衍传》曰:“魏齐王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主体,但并非老庄思想的翻版.魏晋玄学吸收了老庄顺随自然的一面,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又对老庄思想进行了改造.《抱朴子·外篇·疾谬》称当时玄  相似文献   

13.
道家、道教、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先后山现的三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宗教流派。三者虽有联系但毕竟是有区别的。道家作为先秦时的一个学术流派,创始人为老子,继承人是庄子,合称老庄。其学说中心是“道”。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用“有”和“无”解释宇宙本源的第一人。道家之名,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时期的诸多学派中,道家思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老聃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另一位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庄周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使道家学说更加前进了一步。综观老庄的哲学思想,我们不难看出,“道”的论述在他们各自的学说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他们二者在“道”的论述上有些什么异同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道情是道教弘道宣教的一种艺术形式,宋元明清以来在中国社会颇为流行。通过对《庄子叹骷髅》道情文本及其与全真道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到《庄子叹骷髅》道情的题材和思想内容直接来源于先秦老庄道家的著述。《庄子叹骷髅》宣扬的是老庄道家思想,是金元时期以道情的题材来演绎道家思想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6.
李贽虽非道家人士,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李贽思想的道家内藏主要见于:李贽“童心说”内藏道家蕴涵,“童心说”直接受到老庄思想影响;李贽行为任性自然,传承于老庄悠然率性之本色,有道家风格;李贽思想的平等观,与道家学说如出一辙;李贽对传统封建统治思想的强烈批判,直接发扬了老庄的批判之风,他是道家批判精神的实际践履者;李贽大无畏的生死观不仅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过庄子“过隙人生”、“悬解”等理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般学者认为,先秦道家一贯以张扬人的个性、自性、自然天性而著称。然而深入研读老庄文本,就会发现,先秦道家的个体、自性或自然天性乃是和限制性、受控性相关联的,需要以他者的视角来理解。即是说,先秦道家的“自”论中隐含着“不自”的思想,隐含着对自身的否定。无论从个体形成的原动力上,还是个体和他者同存共在、相融相通方面,先秦道家都体现了自然、自性乃是与他者和谐共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9.
玄学是道家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形态。此后,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道家哲学没有再继续发展,但通过道教、儒学以及中国化的佛学,道家思想又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道教哲学作为玄学之后道家哲学新的发展形态,从道家哲学的转型及其与道教思想的内在联系中能够得到说明;而道家思想在儒、佛中的体现,则不能视作道家哲学的发展。同时,有必要从道家与道教关系的角度,深入探究玄学之后道家哲学不再发展的原因;把道家和道教都装在"道学"框架里的观点也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从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看先秦黄老道家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的研究使先秦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体系和思想脉络渐趋明朗,使学界对先秦黄老道家有了新的认识,以《黄帝四经》为主结合黄老道家的重要著作如《慎子》、《管子》部分篇章、《鶡冠子》等对这一流派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教育思想是在继续老庄原始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遵循人性的特征建构起来的。其主旨是德刑相辅。由于德教强调感化引导,法教注重约束威慑,因此其教育思想具有“无为”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新型的“不言之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