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之侨献琴     
从前有个叫工之侨的人,偶尔得到了上好的桐木。他十分高兴,仔细将桐木刻削雕琢做成了琴,装上弦演奏,琴发出了金属般的声音,回音像玉磬一样优美。工之侨自认为这把琴是天下的极品,就把它献到了掌管祭祀礼乐的部门,官员派最优秀的工匠来看琴。工匠摇摇头说:"这把琴的声音虽好,可惜不够古老啊。"就退给了他。工之侨无奈地回了家,到家后他让漆匠在琴上伪造  相似文献   

2.
《新作文》2006,(3)
明人刘基在其《郁离子》中讲过一则寓言:工之侨用一棵非常优质的桐树之木制成了一张琴,声音美妙,天下无双。他将此琴献给主管朝廷礼乐的太常寺,太常寺长官让乐师进行检验。这些乐师们只说了一句“不古”,就退还给工之侨。工之侨将琴带回家后,就让漆工在琴上涂漆,让刻工刻上古奥  相似文献   

3.
工之侨献琴     
<正>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用它做了一张琴,弹了弹,金声玉振,别提多好听了。他非常高兴,认为天下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琴了。一天,他拿去献给主管礼乐的官府,述说这张琴音质如何好。官府召集全国著名的琴师来鉴定。琴师们并不弹拨,只看了看外表便说这张琴年头浅,不值钱。官府便把琴还给工之侨。回家的路上,工之侨心里不是滋味,他想:琴是弹的,而不是摆着看的,不从琴的质地上判别,而单从年头深浅来评定优劣,这岂不是舍本逐末?回到  相似文献   

4.
工之侨的琴     
先秦著名制琴大师工之侨得到一段上好桐木,精心琢磨制成好琴,配以上弦,声音铿锵悦耳。到林间弹奏,百鸟和鸣;至山中弹拨,溪水随音悦动。他一生制琴无数,深知此琴为上品。他以为朝廷人才辈出,将此琴献出,一定会得到他们的赞赏。  相似文献   

5.
《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不长,但塑造了一位琴技精湛、洞察秋毫的人物形象。故事以工之侨两次献琴结局迥异为脉络,引发了人物心态在献琴阶段中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细加品析这些变化,愈觉文意深刻,有种不可言喻的警世作用。一、斫桐为琴,自信而乐观工之侨经过细心加工,制成了一张天下难得的美琴。琴的“天下之美”,具有两个特色:其一,得良桐斫而为之,材料属上等;其二,“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妙不可言,琴效极佳。面对绝妙佳品,我们可以揣测:此时,工之侨自信、乐观,在试琴之时,定然陶醉在喜悦的氛围之中。高兴之余,他做出了割爱的决定:珍贵的…  相似文献   

6.
课文题目《工之侨献琴》课文出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概述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工之侨制良琴,第一次献而被贬抑;第二次琴经过伪装并由贵人献上,竟得到“稀世之珍”的极高评价。工之侨慨叹道:同一个琴,两次进献,结果却截然不同。实在是反映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啊!拓展方向1.有美好的内在品质,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为琴如斯,做人如斯。工之侨用良好的桐木为材料,经过精雕细刻,作成金声而玉应的天下最好的琴,这是工之侨一次、两次坚持献琴的根本原因。正所谓艺高才胆大。与其叹他人不识,不如叹己才不彰。“…  相似文献   

7.
《工之侨献琴》以工之侨献琴力线索,通过同一张琴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对盲目崇古而不重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文章开篇写工之侨制作了一件稀世之乐器,并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工之侨将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却被号称“国工”的音乐大师,以“弗古”为由弃还。在我国历史上献宝不被赏识的事例并不罕见,《韩非子》中所记的卞和献璞于楚王就是  相似文献   

8.
方申法 《学语文》2002,(3):13-13
《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不长,但塑造了一位琴技精湛、洞察秋毫的人物形像。故事以工之侨两次献琴,结局迥异为脉络,激发了人物情感在献琴阶段中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细加品析这些变化,愈觉文意深刻,有种不可言喻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 《工之侨献琴》一文叙述了工之侨先后两次献琴的经过,构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细细分析有哪些方面的对比?二、这些对比给读者以怎样的启迪?我以为工之侨先后两次献琴起码有以下五个方面形成对比:其一,首次献的琴未加修饰,是以真面目出现的;二次献的琴既漆上了残缺不全的花纹,又刻  相似文献   

10.
《工之侨献琴》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这篇寓言是这样写的。一个叫侨的乐器制造工人,他以“良桐”为材,做成一张琴,弹起来“金声而玉应”,于是便献给管礼乐的官员。乐工们看后斥为“弗古”而退还。侨回来后请漆工在琴上涂了似古的“断纹”,请篆工刻了似古的款识,装进匣子,埋在地里。一年后再献  相似文献   

11.
《工之侨献琴》是一篇含意深刻的寓言。教参对它的主题及寓意是这样界定的:“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工之侨两次献琴而结果不同的故事,讽刺世人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笔认为,在引导学生正面接受这一定论的同时,还应与时俱进,从当今市场经济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  相似文献   

13.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英不然矣……”  相似文献   

14.
听声少年     
你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以声音为食的少年吗?他有如雨后初霁的天空般纯澈的瞳孔。如果你见到他,请帮我转告他,有一个叫"熹之"的女孩,一定一定要找到他。【会"咔嚓"吃掉声音的少年】"熹之,要好好练琴哦。"妈妈临走前嘱咐熹之。熹之翻开琴盖,练起琴来。熹之练得很认真,可是不到一会儿就觉得内心空荡荡的,和空荡荡的家一样。她手指敲出来的旋律也无法驱走内心的孤独和害怕。  相似文献   

15.
《工之侨献琴》是一则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引起我关于包装的联想。一张桐木制成的琴,质良音正,堪称佳品。尽管献琴者心诚意切,不取分文,但该琴是以纯真自然、未经任何雕饰的朴实面貌出现的,结果为“国工”所不齿,为“太常”所不纳。然而,还是这么一张琴,质地未变,音色未变,所不同的只是工之侨谋之于漆工和篆工,在琴身的表面上做了一些加工,并在收藏的方式上想了点办法。于是乎,它顿时身价百倍,平步青云,不仅为贵人以重金购去,还被献于朝廷,成为“稀世珍宝”。是什么改变了琴的命运呢?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是包装改变了琴的价值,符合了当时朝廷…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选入了元末明初的诗文大家刘基的寓言《工之侨献琴》一文。该文文字虽然浅显,但寓意深刻。而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其寓意归纳为“讽刺世人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我们认为,对《工之侨献琴》一文的寓意,作这样的归纳,似乎有些简单、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工匠培训和手工业技艺的传授有官府中的工匠培训、家传工艺和师徒相传等形式。一、官府工匠培训我国的官府作坊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考工记》,提出"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匠之事归冬官司空之下的"百工"管理,工种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磨之工、搏埴之工、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五册《工之侨献琴》“金声而玉应”句,课文注释为:“好像金玉之声(形容琴声优美动听)。”粗看起来,通俗易懂。但仔细推究,疑点甚大。金玉之声是什么声?就是金属、玉石的声音吗?这个没解释清楚。其实,“金声而玉应”,语出《孟子·万章篇(下)》:“孔子之谓集  相似文献   

19.
糖豆 《初中生》2012,(31):41-43,45
正本杰明·富兰克林生于1706年1月17日,让我们回顾一下,从这个天才的大脑中诞生的这些发明吧--玻璃琴、双焦距眼镜、富兰克林炉……或许里面还有一些你不知道的。玻璃琴玻璃杯制成的"杯琴"由来已久,富兰克林在伦敦听了这种乐器的演奏,被它悦耳的声音吸引。他觉得杯琴体积庞大、演奏不便,萌生了改进的想法。他把高脚杯改为底部有接孔的玻璃碗,按照大小顺序串联摆放在琴架上。虽然这只是  相似文献   

20.
心声与琴声     
近日,看到友人发来的微信,一位国际小提琴演奏获奖者分别用两把不同琴龄的琴进行演奏,看听者能不能区分出两把琴,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老琴制作于1683年,新琴制作于2017年,均出于大师之手.由同一小提琴家分别拉同一首乐曲,如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老琴像陈年的声音,粗犷,有老年人的成熟风范.新琴的声音穿透力强、层次多,有张力.而且,两把琴的音量能差两倍!凡有音乐素养的人一定能听出两把琴音色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