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鲁迅先生曾说过:“《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一般社会到底是怎样凉薄苦人的”这里暂且不议.我只是试着谈一谈对苦人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著名小说《孔乙己》,一方面表现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更多的一方面则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相似文献   

3.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4.
鲁迅说,《孔乙己》“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并没有别的深意。”孙伏园在简括鲁迅当年告诉他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但多少年来,《孔乙己》一直是放在“五四”背景下。按照反封建的政治革命主题被诠释着: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他自命清高,放不下架子。鄙视劳动,不会营生,  相似文献   

5.
黄明 《中学语文教学》2001,(5):34-34,45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三千字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苦人儿”形象。我们说孔乙己的悲剧是他性格的悲剧(他热衷功名、迂腐清高、好喝懒做、鄙视劳动),但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他是科举制度的殉葬品,是冷酷“吃人”社会的牺牲品。“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也正是作者写作的动机之一。那么小说中又是如何剖示出社会冷酷性这一时代病瘤的呢?  相似文献   

7.
小说教学的设计,教师首先要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孔乙己》一课的教学,应当确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其次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刚入初二不久的学生,决定用课堂活动来呈现核心问题——写一则"寻人启事",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一文中的衬托艺术●廖艳琼《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一颗瑰丽璀璨的明珠。它的魅人之处,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于漪老师说得好: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作...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作品。小说中的孔乙己是清朝末年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在于一个善良的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忠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致毁灭。在一定程度上,它同《狂人日记》一样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吃人本质。同时它也描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对于后者,鲁迅先生主要是通过孔乙己所经常活动的咸亨酒店中的阵阵笑声来表现的。首先,冷酷地赏玩孔乙己的不幸的人不只是个别的、少数的“上层”人物,而大多是非常广泛而普通的处在社会底层的“短衣帮”。孔乙己这个没有中过举的读书人,在鲁镇的咸…  相似文献   

10.
一要科学解读鲁迅文本。科学把握鲁迅作品,这是鲁迅文本教学的前提,否则就会误读误教。如对鲁迅作品《孔乙己》的误读,说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其实不然。"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以完整的结构、巧妙的情节安排、深刻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历来为人们称道不已.文中多种对比艺术手法的运用,深刻描写了小说人物--孔乙己悲惨的一生,反映了"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揭示了封建制度下科举制度的罪恶和病态丰十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使读者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连同标题、标点、写作时间在内,一共只有2500余字。但在这短小的篇幅里,鲁迅小说却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了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确实不失为世界文豪之风范。在谈到文本创作的主题时,鲁迅先生说,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奚落"。  相似文献   

13.
郑磊 《考试周刊》2011,(91):38-39
在中学语文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戏言:“学生上课有三怕:作文、古文、周作人。”这说明在白话文的教学中,鲁迅的文章是出了名的“难啃的骨头”。我们当然不能因为学生怕学就避重就轻,而应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准切入点,顺势而为,沿着文理来分析思考,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孔乙己》是鲁迅众多小说中最受他本人认可的一篇,作者写出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下笔从容不迫,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15.
[于漪课堂] <孔乙己>教学片断 师: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遇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鲁迅创作《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什么呢?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见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已〉》)这确是作者的创作心态。但是否据此可以来对作品进行社会价值判断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将作者自述的创作心态作为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和主题思想的确定的唯一尺码。因为作家创作作品时的历史视界与读者阅读作品时重新审视并构筑的历史视界自有一定的差距和变化。如果作品社会价值判断(在小说里主要应该由人物形象来表现)主要依据于作者的阐释,那么何必还要求读者进行认真阅读并进行探微索隐的的艰苦研究呢?  相似文献   

17.
统编版《教师教学用书》对孔乙己个性特征的阐述,值得商榷.根据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孔乙己的个性特征是:抗拒社会凉薄,维护自我尊严,讲诚信有爱心,同时又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写于一九一八年冬,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和当时社会的凉薄,揭示了封建末世下层读书人的病苦.教读《孔乙己》后,印在我心中的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孔乙己那件永远脱不下的长衫.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能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精心设置人物出场的时令与时间,营造出悲凉的情感基调;通过孔乙己从外在面貌到内在精神的变化,凸显了“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酒店掌柜以似曾相识的表演,丰富了小说的独特内涵;小伙计“我”的心理和行动的微妙变化,给现实照进了一丝曙光,扩充了小说的意蕴空间。这个鲜活的画面,彰显了作者思想的深邃、构思的精巧和语言的独特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的所有小说之中.《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这篇小说以辛辣而略带悲凉的笔调.一针见血的反映在封建文化制度的奴役下,芸芸众生的麻木不仁、自私冷酷的心态,及士人对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产品——“孔乙己”的凉薄。尽管文中的哄笑之声迭起.但在读罢此文后,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却涌上心头。这种以乐境写哀、以笑写悲的手法,使苦人儿孔乙己在走向穷途末路时更显得无限凄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