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启超10岁那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门,他便被院子里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一枝,遮掩在宽大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个小动作,恰恰被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训斥他,匆匆走进客厅便安然落座。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10岁那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初开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家的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相似文献   

3.
梁思礼长得酷似父亲梁启超,被亲昵地称为“老白鼻”(即老Baby)。梁思礼是梁启超51岁得子,视若珍宝,梁思礼说:“父亲生前曾许了个愿,60岁后不再从事社会活动,要专心致志地教育孩子,可惜他56岁便撒手人寰。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梁启超有3个儿子是中国院士。其中,  相似文献   

4.
<正>梁启超自幼聪慧,"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有神童之称。十岁那年,他随父亲入城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早晨,他在花园玩耍时见带露杏花很可爱,便顺手折了一枝,藏在袖筒里。这一举动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到,碍于面子,没有当面责备他。进到厅堂坐下后,  相似文献   

5.
大千世界     
梁启超先生是清光绪年间发动维新变法的首要人物之一。他从小资质聪慧,思路敏捷,又能刻苦钻研,10岁时便能诗善对。 一次,小启超随父亲到亲友家作客,见院中桃花盛开,就顺手摘了一枝。怕父亲  相似文献   

6.
小题·大做     
如此"处罚"梁启超小时候有一次跟父亲进城,住在李秀才家里。李秀才家有一个杏花园,梁启超看到一朵朵带露的杏花争奇斗艳,便摘了几朵。这时,听到脚步  相似文献   

7.
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放之于世界,也是屈指可数。三院士是谁?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他们的父亲就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家满门俊秀,自然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梁启超的《宝贝,你们好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是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里面满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梁启超九个子女的成才,与家庭环境有莫大关系,父亲的耳提面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感恩心、同情  相似文献   

8.
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放之于世界,也是屈指可数。三院士是谁?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他们的父亲就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家满门俊秀,自然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梁启超的《宝贝,你们好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是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里面满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公务繁重之余,子女教育也颇为成功。子  相似文献   

9.
一天,儿子在郊游时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同学送他回家。在家附近的巷口,儿子碰见了父亲,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父亲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不料父亲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了他几句,便自己走了。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辫子 父亲的辫子,是大家所争论不休的。清华园中,有两个人只要一看到背影,就知道他是谁:一个当然是父亲,辫子是他最好的标志;另一个是梁启超,他的两边肩膀,似乎略有高低,也许是曾割去—个肾脏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少年立志 赤子红心 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是梁启超的“饮冰室”.梁思礼将这里视作乐园,因为在这里,他的父亲曾醉心学术,文思泉涌,新论迭出. 1924年出生的梁思礼,作为梁启超最小的儿子,很受父亲的宠爱.1941年,梁思礼赴美国深造,然而两周后,珍珠港事件爆发了.他因此和家里失去了联系,经济来源也断了.  相似文献   

12.
父亲     
父亲牡丹江市第三职业高中语文组吕晓朝父亲退休了,整日里一个人闷在家里,我很晚才回来,父亲便无声地进了厨房,我知道他又是去给我煎荷包蛋了……小时候我总是一个人被锁在空空荡荡的家里。那时候父亲工作始终很忙,有一次父亲半夜回来找不见我,便各处寻找整整跑到天...  相似文献   

13.
颜色     
一个秋天下来,父亲瘦得像他捧在手里的烟袋杆我总觉得咱家人的肤色与别人不同,尤其是我的父亲。他五十岁以后,便一天天地黑瘦下去,皮肤都成了泥土的颜色。我过三十岁,便开始按着父亲的样子生长,便长成了父亲的样子。父亲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梁启超,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很广,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文学、语言、历史、地理各个领域.“语文教学”仅仅是他浩翰的学术之海中的微波.可是,就在这个不被常人所看重的领域里,他亲自实践,潜心研究,初步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语文教学法理论,值得我们认真探索.(一)清朝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梁启超诞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他的祖父梁维清曾任“教谕”,是管理一县文教事业的小官,他父亲梁宝瑛在乡里当私塾先生,母亲也略知诗书.在这个家庭里,梁启超“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六岁后,就父读受中国略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学贯中西,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言听计从才对,但让人颇感意外的是,陈寅恪和梁启超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8岁那年,他曾和父亲吵过架,其原因是填报升学志愿与父亲意见不一致。他坚持了自己的志愿,没有听家长的。父亲以为一片好心却不被孩子理解,一向听话的孩子竟敢反对自己,便发火大骂孩子“不孝”。而孩子则认为他有权力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便说:“谁也不能把意志强加给我。”一听这话,父亲勃然大怒,拍案骂道:“大胆!你是我生的,若在旧社会打死你我也不犯法!你给我滚出去!”他真的一甩袖子住到姨妈家去了。这件事最终还是以父亲的妥协了结,但从此父子之间变得冷漠、隔膜起来。多年后回想此事,父亲的好心是不容置疑的,他还是…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书柜     
<正>过年回老家收拾屋子,在父亲的书房,又一次见到了父亲使用了一辈子的书柜,不禁感慨万千。父亲的书柜是他上学时自己做的。那时家里非常贫困,他全部的精神食粮是学校的课本和省吃俭用买来的书,而这些宝贝常被奶奶随手拿去引火。父亲便问爷爷要来几块木板做个柜子将买来的书锁起来。  相似文献   

18.
陈建 《师道》2014,(4):59-59
1985年的夏天.父亲在汉口处理他们公司被诈骗的事。父亲被一摊子事缠着.心情自然不好。人在遭难时也许最需要亲人。适逢暑假,父亲便带信让我随他公司的同事一同赴汉游玩。我到汉那天,父亲去江边的码头接船,我远远地就看见父亲清瘦的身影。他是被公司的烦心事弄成这样子的。几个月父子没见过面了.父亲很是高兴。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那么忙碌。我常常还在睡梦中,父亲就起床开始他忙碌的一天。父亲经常带着一身泥,一脸的倦意回到家,大口大口地啃着馒头,呼呼地喝着菜汤。桌上的饭菜很快就被他消灭完了。饭后,父亲总是拿出烟袋——一卷寒酸的塑料袋,卷好烟,“啪”的一声,那不常见的老土的煤油打火机被他打燃,便“叭叭”地吸起烟来,袅袅的烟雾钻进了他那惆怅的眉头。站在一旁一直想发话的我终于说出口来。  相似文献   

20.
天才的幸运     
他的父亲是一位画家,他从小就喜爱绘画。他的父亲便对他的母亲说:“给他笔和纸,让他画吧。”当然,他的父亲作画时身旁也多了个小崇拜者。可惜的是,当他被送进学校后,人们发现这个能灵巧地画毛驴和狗的“小神童”很不正常,逃学和旷课成为家常便饭,而且非常厌学。此后,不仅美术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