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广大受众对于各种传-播媒介和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有着极大的选择自由。受众可以读报,可以听广播,可以看电视、也可以上网,可以读、听、看这条消息、这一个节目,也可以读、听、看那条消息、那一个节目。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和选择心理,对新闻消息的导语写作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消息要想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受众、拓宽生路,就必须讲究消息导语的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2.
广播消息是一种以有声语言和其他音响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广播消息和报刊消息一样都要写成文字稿,但由于广播消息与报刊消息所使用的传播工具不同,因而有不同时写作要求。广播新闻是“说”的新闻,因而要尽可能按照“听觉规律”的要求办事,它的最根本的要求是必须适合于听众通过听觉来接受信息的传播特性。导语直入,简明扼要,不绕弯子,不卖关子广播消息的导语在写作上类似报纸消息的标题,既不过于抽象,又不过于具体,而是虚实结合。报纸消息的导语前,一般都有生标题、副标题、引题等。这些标题是读者…  相似文献   

3.
美国名记者莫林说过:"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这对广播消息写作同样适用。广播消息导语虽然三言两语,却是整篇广播消息的精华或引子  相似文献   

4.
正如报纸编辑最见功夫的是制作新闻标题一样,广播记者最见功夫的是撰写好新闻导语。俗话说,看报先看题目么。而听广播,则首先接触到的是导语。假如作为第一句话的导语吸引不了人,那是很使人扫兴的。 时下,平庸的导语俯拾皆  相似文献   

5.
当你打开收音机,千篇一律的新闻导语模式会让你感到厌烦:某某会议在某某地方隆重开幕,某某单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这种平淡如水的导语,听起来毫无生气。因此说,一条准确无误的导语,并不就是最好的导语。广播从业者奉献给广大听众的应该是不仅正确无误而且引人入胜的导语。  相似文献   

6.
广播以声音传播新闻,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广播电台的记者编辑应该牢记广播新闻稿是"为听而写""为听而编"。根据多年从事广播电台记者的工作经历,笔者体会到广播新闻的编写除了必须符合新闻写作的简洁、明快、生动等一般要求外,还应该在导语的提炼、内容的故事化和信息量的丰富三方面提高稿件标准,从而使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精彩导语"抓住"听众耳朵  相似文献   

7.
写文章,一般都讲究文章的结构、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结构形式。消息这种文体,就有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在这一讲里,我们着重谈谈消息的开头——导语. 导语是消息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消息结构的组成部分,也可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就曾把导语称为“消息的眼睛”. 早期报纸上的消息没有导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客观实际的需要,于十九世纪中叶后,报纸的消息中才出现了导语,并被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传统写作,一般地讲,包括消息写作和通讯写作。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关于消息的传统写作方法问题。消息的结构,大都是由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但有的不写背景,多数井不写结尾。不过,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则是每篇消息必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导语,就更为重要。我们常说,一篇消息只要写好了导语,就算基本写成了。这说明学会写消息导语,是写好消息的一条重要方法。至于具体到每篇消息到底如  相似文献   

9.
一位伟人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也这样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这些意见都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写消息一定要开好头,而且还要有诱惑力。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有的新闻学著作讲到消息写作时说得形象:“好的导语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读者,不好的导语可以把读者推得远远的。”因此,消息的导语写作最好达到清代学者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那么,消息的导语怎样吸引住读者呢?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写好了一个导语相当于写好了一篇消息。”这话很有道理。一篇消息能否紧紧抓住读者,导语至关重要。同样一条消息,导语写得新颖别致,精彩动人,就能紧扣住读者的心弦,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的目光。反之,导语写得刻板老套、平淡乏味,读者看一眼便兴致全无。  相似文献   

11.
一条消息能不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的好坏。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禁锢,报纸上的消息导语几乎是千篇一律。新闻改革给导语写作注入了新的生命。今年评出的1985年全国获奖消息,在导语的写作上就有很大的变化,其中不少具有新意。  相似文献   

12.
凡对新闻写作略懂一二者皆知,消息的写作,主要采用叙述手法。但这并不排除在适当的场合也可运用白描。运用白描手法撰写的消息导语叫描写式导语。那么,有人会问,以叙事为主的消息为什么在适当场合也可采用白描手法呢?笔者以为,这大概基于三点:一是消息的段落需要简短,而白描手法数笔即可勾画出一个场面,一个人物;二是消息的文字以朴素为宜,而白描往往是淡淡一抹;三则消息的内容要求绝对真实,而白描的作用如同一面  相似文献   

13.
一条消息能不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的好坏。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禁锢,报纸上的消息导语几乎是千篇一律。新闻改革给导语写作注入了新的生命。今年评出的1985年全国获奖消息,在导语的写作上就有很大的变化,其中不少具有新意。《“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北京日报),是一则科技成果鉴定会的消息。请看它的导语:  相似文献   

14.
写新闻首先要写好导语,因为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记者、编辑和通讯员需要格外下苦功才能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写作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这就如同演员出场一样,穿戴打扮、表情身段、一个亮相,能否把观众吸引住,并引来一片喝彩声,这可是相当不易的,写好新闻导语也如是。什么是新闻导语?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晋朝学问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话…  相似文献   

15.
怎样增强经济新闻(特指消息,下同)的可读(听)性,从新闻写作的角度讲,写好充满诱惑力的导语,不失为一条具体途径。我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初步体会到,尽可能地使经济新闻导语形象化,往往能达到既抓住  相似文献   

16.
一条消息能不能吸引人,首先是标题,接着便是导语。标题要能抓住人的眼睛,导语要能抓住人的心灵,这样它的可读性,它的宣传效果,就会相当可观了。 1986年11月,我曾写过一条关于作文比赛的消息。这消息的导语,下了很大功夫,也算冒了一点风险。因为它跳出了惯常导语的路数,很可能不被认可而毙命。给这个导语起个什么“名字”?一时还想不出合适的,故且叫它“梗概导语”吧,因为它讲了一个故事的梗概。 1986年,全国作文研究中心、文心出版社《作文》杂志搞了一场中小学学生作文邀请赛。《作文》主编、我在郑大上学时的老师王素英找到我,想让新华社就这场比赛发一条消息,以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但是长期以来,从一些播发(刊登)的消息来听(看),听众(读者)却反映“没味”不爱听(看)。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除了所报道的事与听众(读者)生活、工作贴的不近以外,没有“细节”语言干巴是个主要原因。 “细节”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应如何估价其在消息中的地位或作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探索。不少有经验的记者在写消息时,往往在导语里就使用“细节”,一开口就能把人抓住,吸引人听(看)下去。这里举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8.
谢薏 《新闻传播》2009,(7):21-21
广播是以声音传播新闻,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这就是广播的特性,因此记者采写稿件时应注意广播稿是“为听而写”。根据多年从事广播与电视记者工作的经历,笔者体会到广播新闻的写作除了必须符合新闻写作的简洁、明快、生动等一般要求外.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广播新闻写作的独特要求。一、导语部分要有吸引听众的魅力导语是新闻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广播新闻尤其重要。端午节龙舟赛是龙岩市的传统习惯,每年广播电视都要进行报道。我们知道电视观众能一下子从画面上看到龙舟在你追我赶的场面,  相似文献   

19.
导语只有“亮”起来,才能让读者“一见钟情”,把读者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导语是消息成功的一半。毛泽东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心理的一个真实写照。 万事开头难。作为消息开头的导语,是不易写好的。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为写好一条导语煞费苦心。那么,怎样让导语  相似文献   

20.
评奖中发现,一些台在新闻消息写作中不重视导语。有的消息无导语,—上来就像老奶奶讲故事一样:“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从头道来,让听众听不出来要领;有的消息播之前,由主持人或播音员加个引语,这个引语类似导语,但严格讲,它的写法既不符合导语要求,也不能完全起到导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