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摇篮。在这里,发生过名闻中外的、在世界职工运动史上持续最久(一年半)的“省港大罢工”;成立过中国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政权——海陆丰工农政府;也出现过东方第一个苏维埃——广州公社。在第二、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年代里,广东革命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组织了游击队,与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匪帮进行了英勇的艰苦的斗争,一直坚持到解放。  相似文献   

2.
无产阶级革命在内容上是世界性的革命。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在开始他的革命活动时,就具有世界革命思想。列宁在1894年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文为俄国工人阶级规定的战略是“率领一切民主分子去推翻专制制度”,并引导俄国无产阶级(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并排地)循着公开政治斗争的大道走向胜利的共产主义革命。”①列宁所讲的俄国无产阶级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并排地走向胜利的共产主义革命,是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内容是国际性②的这一思想相一致的,是其继承和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理论中,世界革命的思想都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然而,探讨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与共产国际前期策略的关系,不能仅从一般理论上而应该从实践的角度着眼,把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革命思想作一比较,看看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对共产国际策略的制定以及前者的转变对后者的转变产生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这部著作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它创立了批判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伟大导师列宁在评价《资本论》时指出,随着《资本论》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已经具有全副理论武装”。(《列宁选集》第一卷第195页)  相似文献   

4.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这是至理名言。列宁在自己革命活动,非常关心建立一个新型的革命政党。 列宁提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是同第二国际时期各党的实际状况和俄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联系着的。列宁明确提出:“我们需要的是新型的党,另一种性质的党。”(《列宁全集》第31卷,第207页)。当然把第二国际类型的党“改造成为一个真正革命的、真正共产主义的新型的政党,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列宁全集》第33卷第179页)但列宁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胜利完成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提出了“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哲学笔记》第223页)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这个命题表达  相似文献   

6.
“东方道路”是指非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向共产主义的特殊道路。它开始于俄国革命,列宁是“东方道路”的开拓者。“东方道路”大体可以区分为三个互相连接的阶段,首先是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并赢得新型民主革命,建立起工农民主政权;第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他的许多著作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叫做公式世界。把亿万群众参加的革命行动叫做现实世界。他要求人们注意公式世界更要注意现实世界。他说:“不要只是无谓的背诵记得烂熟的公式,而不去研究新的生动的现实的特点。”(《列宁全集》第24卷第24页)因为一切事情的具体演变与任何人的想象都不同,它要“新奇得多、特殊得多、复杂得多。”(同上,第26卷第387页)  相似文献   

8.
史振荣、张步仁二同志就本刊1989年第4期刊登的《浅议“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一文寄来商榷文章。我刊不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为使读者了解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看法,我们连同《浅议》一文作者李景治、廖鹤同志的答复一并摘编发表。《浅议》主要论述两个问题:(1) 针对有的同志认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的论断主要是从当时革命形势提出的,今天已不存在这种形势,因而列宁提出的“前夜”论断已完全过时的看法,《浅议》阐明“前夜”论断的提出虽然同当时的革命形势发展有关,而更为主要的,是建立在对帝国主义的全面考察与分析之上的。“前夜”的最根本、最深层的含义,是表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开始,垄断资本主义下一个发展历史阶段必然是社会主义,不能把“前夜”狭隘地理解为革命在明天就要爆发。因此。只要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本质、矛盾、地位的基本观点没有失效,就不能说列宁的“前夜”论断过时。 (2) 针对有的同志认为列宁关于“前夜”的论断在当时也并不完全正确,即只对当时有革命形势的俄国有意义,而对其他西方国家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看法,《浅议》一文阐明,尽管列宁当时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估计过快、期望过高,但既然“前夜”论断主要是从对帝国主义本质分析中得出来的,那就不能否认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不能因为人们过去对“前夜”论断偏重于从革命形势方面的不全面理解,而淡忘了该论断的最根本的含义,更不能由此断定它在当时也并不完全正确。该文还认为,鉴于人们长期以来对革命的理解往往同暴力联系在一起,同十月革命的方式等同;鉴于人们易于从革命危机的角度理解“前夜”的含义,今天不用“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前夜”来表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也并非是不可以的。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以乡村为中心”观点的提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找到了路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与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完全对立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的诞生。它是解放后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雏形。  相似文献   

10.
答:关于民族解放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提法,列宁早在1916年《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一文中就指出:“民主运动现在是一般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列宁又强调说:“社会主义革命不会仅仅是或主要是每一个国家革命无产者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不会的,这个革命将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一切殖民地和国家、一切附属国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战争。”列宁在这里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民族解放运动看作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修订本《世界历史》下册,把原教材现代部分的第二章《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风暴》、第三章《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和第四章《第三国际的建立》合并为一章,题为:《战后世界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修订后的这一章不是原来三章的简单缩写,与原教材比较,在观点和内容上均有一些变动,值得注意。下面对这章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谈几点体会。首先,我们感到新教材在有些提法上作了重大删改。如:关于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成就和历史教训,由原来的多层分析改为一层分析,既简明扼要,又抓住了实质,表达也更为确切。又如:在概括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过程的特点时,新教材引用了列宁关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一论述,认为:匈牙利革命就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再如: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一节的导言中新教材在论述这些地区革命斗争的性质时不是笼统地说十月革命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具体地指出它们是“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决的运动”。它们“沉重  相似文献   

12.
第十一章 成长期的左翼作家创作 这一章要求了解初期左翼作家的创作的概貌。 在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中,左翼作家便已开始最初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如郭沫若在一九二八年创作的《恢复》,就是一部无产阶级诗歌集。这些创作一般的特点是:一、在题材上多表现革命斗争和工农生活。二、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观察生活,进行创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革命+恋爱”的公式,受“拉普”理论影响而产生的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倾向,象蒋光赤的《菊芬》、《最后的微笑》、《咆哮了的土地》以及华汉的《地泉》三部曲,瞿秋白曾以《革命的浪漫谛克》为题,批评这种缺点。  相似文献   

13.
导师引言与世界历史教学●刘赋斌一、总结历史规律例1.在总结资产阶级革命主要特点时可以引用列宁的话:“什么叫复辟?复辟就是国家政权落到旧制度的政治代表手里。革命愈深入,旧制度复辟就愈困难,即使发生复辟,保留的成果也会愈多。”(《列宁全集》第13卷第30...  相似文献   

14.
美国内战(又称南北战争)是继独立战争之后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废除万恶的黑奴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由于广大工人、农民和黑人积极参加了这次革命,推动革命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使内战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并嬴得了最后胜利。这次内战有着“极伟大的、世界历史性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意义”。(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列宁全集》第28卷,第50页)  相似文献   

15.
马、恩在一系列著作中对实事求是思想有过论述,后来列宁坚持了这一思想,并明确指出:“在制定策略时,必须极为清醒而且极为客观地估计到本国(和邻国的以及一切国家的即世界范围内的)一切阶级力量,并且要估计到许多革命运动的经验。”(《列宁选集》第四卷第二百一十九页)也就是说,只有尊重:客观实际,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才能使革命  相似文献   

16.
世界电影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我们看到了许多男性大师的巨大身影,他们拍摄出了许多令世界震惊的电影,使电影从一种杂耍变成一门综合艺术。由于它在今天的巨大影响,这门“第七艺术”俨然已经成为影响最大的“第一艺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包括道德景观)。应该说,女性的声音在  相似文献   

17.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哲学笔记》第228页.以下凡引自该书者只注明页码.)这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部分写下的一句话.它一直被我们当成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经典概括.这句话实在令人费解.多年来,对它的习惯解释:这是列宁在肯定意识作为物质的产物,在反映客观世界时,不是消极地,而是积极地影响客观世界这个意义上说的.(为了能自圆其说,还得补充  相似文献   

18.
《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是列宁的一篇重要著作.列宁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长期以来,它成了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突出政治”的重要理论根据,并以之作为普遍公式到处套用,把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从理论到实践都搞乱了.究竟是列宁的过失,还是我们理解的过失,尽管有文章探讨过,但我觉得仍言犹未尽,因此再探讨之.  相似文献   

19.
<正>列宁说:“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我们的纲领》,《列宁全集》第1卷,第203页)“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1989年第10期发表的韩向前同志《 “灌输原理”质疑》一文(下文简称《质疑》),认为列宁在《怎么办?》提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论断,“不能代表列宁的……一贯思想”;认为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都“一贯反对‘灌输’”,而人们“把它视为……普遍适用的一条马克思主义‘原理’,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理论依据’”,是“对革命导师基本思想的严重歪曲”。他还说,“奉行这一‘原理’、‘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