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根本。当前,地方师范院校创新教师培养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地方师范院校的不断发展,应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沟通式培养模式、随机化培养模式、品牌式培养模式、"体验—提高—创新"一体化培养模式和激励式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构成,确立了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定位,详细解析了地方师范院校三大能力的具体能力要求,确定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与同行探讨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发展及其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师范教育转型的时期,地方型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调整地方型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建构以"培养人—培养教师—培养幼儿教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幼教师资,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不足是地方师范院校普遍性的问题.打造特色,错位发展,是地方师范院校科学发展道路,是提高办学质量的一种战略选择.在打造特色中,应立足地方,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契合度.要充分发挥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提升培养培训水平,在教师职业专业化培养培训和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方面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5.
地方师范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服务培养双专业人才的高校。这就要求地方师范院校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地方师范院校一定程度上存在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落后等的问题。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能力本位为原则、以规范性为原则,构建适合地方师范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师范院校必须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强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一轴两翼“地方师范院校实践基地运作模式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合作双赢为基础,以促进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发展为目标“,既解决了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问题,又解决了师范院校教师和基地学校教师的共同发展问题,是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7.
包永伟 《大学教育》2023,(10):116-120
新时代,在教师教育高质量涵养体系中,地方师范院校是下得去、留得住与教得好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找准自身定位,逐渐向综合化、同质化方向发展。在教师专业认证与协同提质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应走“精准适合”之路,因为“粗放优秀”师范生未必适合从教,而唯有精准适合才能教好学,精准适合应是地方师范院校衡量自身教师培养质量的中心标准。要实现这一目标,地方师范院校应继续在专业认证倒逼与协同提质的联合助力下,在“选”的一次“出列”“、流”的二次“出入”与“养”的三次“出成”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师范教育朝着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师范教育的变革打破了高师院校以培养教师为其唯一功能的局面,转型成为地方师范院校生存的必选之路.从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理念、学校职能、学科结构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对这一转型进行分析,以期为地方师范院校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对高等学校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邓小平南巡谈话,使全国上下掀起了第二次改革浪潮,为全国高校同时也为地方师范院校科研工作注入了勃勃生机。我们只有抓住时机,努力探索地方师范院校科研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更直接地为提高办学效益和经济建设服务,才能开创地方师范院校科研工作新局面。众所周知,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任务,地方高等师范学校的职责主要是培养中等学校师资。  相似文献   

10.
孙丽婷 《教书育人》2012,(33):19-21
随着全国各地"十二五"规划的发展,为满足地方基础教育的需求,加之地方政策的扶持,边疆师范院校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如何培养适应当地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合格师资,并能较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边疆师范院校不断追求和完善的目标。但相比较全国重点师范院校来说,边疆地方师范院校,特别是一些专科层次的师范院校在校园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而校园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又来源于各个基本组成单位——班级文化的凝聚和升华。由此,班级文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师范院校开始发展非师范工科专业,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地方师范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遵循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突出特色,统筹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关系,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国共有一百多所高等师范院校,除去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其他的师范院校都属于地方师范院校。由此可以看出,地方师范院校是我国教师培养的主力军,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而地方师范院校就业工作机制是制约其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师范类毕业生面临的特殊就业形势的分析,探索如何构建有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就业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实践能力偏低,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明显“弱项”,增强师范生的教育创新意识和教学实践能力,是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和职业人格,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师教育全程教学实践培养体系,通过全程化、系统化、多样化的操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形成学生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14.
以和谐发展统领的科技发展与人文发展战略是当前企业创新的标志。师范院校在为企业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不仅要将院校的知识体系转变为企业的生产力,而且要通过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人文教育为地方企业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文章就当前师范院校人文教育对服务地方企业的创新体系的影响作了简单的分析,并立足构建师范院校服务企业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为新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是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使命,地方师范院校服务新农村基础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新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两者提出了诸多挑战,为两者互动合作提供了机遇。地方师范院校要起到引领、支持作用,新农村基础教育可以从地方师范院校争取到更多的助推力。在互动过程中完善合作机制,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共生共赢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地方院校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不仅关系着自身的职业发展,更关系着地方未来的教育质量。本研究以广西地区某一普通师范院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材料分析的方式,了解并分析该校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现状。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师范院校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方师范院校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骨干力量,其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以教学能力的概念为基础,提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有:科学研究能力、理论统驭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反思能力和基础教育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地方师范院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而增设非师范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非师范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一方面十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却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对非师范专业学生开设既必要又重要。本文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从准确定位课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教材适合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高效、灵活四个方面去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出台,我国师范教育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新师范建设也恰逢其时。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新师范建设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重新出发,是“去师范”之后的重新回归,是培养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师的新方案,是培养适应智能时代教师的新选择,是扎根中国大地的教师培养新方向。地方本科院校新师范建设应突出以下四个特征:师德为先、注重实践、强调开放、需求导向。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新师范建设的路径为:加强全方位师德养成,注重立德树人实效;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探索设立“实验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落实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制度,加强多方位立体化合作。  相似文献   

20.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目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地方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决定着高校的未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旋律。从地方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入手,对青年教师教学素养培养提出了三点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