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对博物馆教育功能之发挥的历史演进及其背后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探索,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及公立学校系统的创建构成了博物馆教育的历史发端,其背后隐藏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精神,而响应的则是近代以来教育民主化的呼声。进步教育运动的两大派别——管理进步教育和教学进步教育——在20世纪上半叶极大地推动了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一方面为博物馆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为博物馆教育确立了价值取向,即提供经验而不是知识。20世纪下半叶,以布鲁纳领导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为代表的教育改革运动推动了博物馆教育向场馆学习的历史转型,而在这场转型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从"以博物馆为本位"向"以学习为本位"的演进与发展,是对基于赫尔巴特之教育传统的突破,关注与彰显的是学习者所处的主体与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学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校环境,发生在校外的非正式学习尚未获得足够地重视。以科技馆、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场馆,既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研究非正式学习的理想场所。通过对场馆环境中的学习特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从物理环境、展品、活动三个层面探讨场馆中的学习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出发对场馆学习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认为教育技术与博物馆曾经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博物馆为基础的场馆学习构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发端,其后伴随着教育技术领域自身专业化的推进以及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教育技术与博物馆渐行渐远,场馆学习淡出了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视野。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非正式学习的崛起,教育技术与场馆学习有必要再度携手。该文从教育技术学的立场出发,区分了场馆学习研究的两种视角——教育学的视角与技术学的视角——以及它们各自关注的焦点问题,提出未来对场馆学习的探索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来回答"博物馆中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与学校等同起来。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非正式学习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场馆学习成为学校教育以外的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场馆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非正式学习,它不仅让人获得知识,同时也能帮助参观者提升兴趣、态度、观念等。参观者是以个体的认知发展、原有的知识建构以及参观动机为基础,与场馆里的展品和媒介进行交互,通过互动建构其个人化的参观经验。应该提倡场馆教育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场馆学习是一种以实物为学习内容、以体验为学习方式、学习者掌握学习主动权的非正式学习,它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互动生成的学习环境、参与真实实践的学习机会以及创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对优化和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将场馆学习纳入中小学教育实践,采用以项目驱动学习、以主题统整学习和以博物馆流程引导学习的实践策略,可以优化传统的育人方式和学校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2015,(10):5-11
场馆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形式,是与人、场馆、展品和文化相关的具体的学习机制、学习方案与学习过程。对场馆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有效促进学习效果提升以及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外对场馆学习的评价已有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但在国内这一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从资源与学习两个视角探寻场馆学习的评价,通过梳理国内外对场馆学习中数字化资源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尝试建立对场馆中数字化资源及学习结果评价的原则、框架及评价体系,期望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5,(12):5-11
文章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叉点上,对场馆学习的研究焦点与发展动态进行了评述。文章认为,场馆学习研究焦点与方法的历史变迁经历了从基于人口学视角的场馆学习之描述性研究这一早期形态向基于人类学视角的场馆学习之解释性研究的文化转向,社会文化视角已经成为场馆学习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场馆学习研究的基本范畴包括学习机制、学习环境、人工制品、支撑技术、支持服务及学习评价。文章在对国内场馆学习研究的最新动态进行剖析评述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议题进行了展望,认为当前我国的场馆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为教育技术学、心理学、教育学(尤其是科学教育)以及传统的博物馆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跨学科领域,未来需要通过多学科协同全面推进在学习机制、学习环境、人工制品、支撑技术、支持服务及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9.
有效的场馆学习是一个展品中介所激发的学习者与展品互动体验的过程,是一种典型的“情境学习”.为了促进学习者(尤其是初级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场馆学习支持旨在为场馆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脚手架,以支持学习者在与展品的深度体验中完成自己的意义建构.场馆学习支持设计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对依托展品的问题场的开发,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提供相应的活动过程支持,使其在完成相关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与参观群体形成有效的互动,以激发学习者持久的认知投入,并最终形成意义建构,从而有效提高场馆学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场馆科学学习:本质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随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兴起,国外兴起了研究以各种类型场馆为代表的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学习热潮。目前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场馆科学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等方面。场馆科学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强调探究过程,其学习结果往往是多元的;影响场馆科学学习的因素包括个人经验、物理环境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随着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推广和实施,科学学习成为教育中的热点话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深入了解国外该领域进展的基础上,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影响场馆学习效果的关键变量,重点关注场馆学习长期效果的研究,以便为充分利用我国场馆资源、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场馆学习是发生在自然情境中的非正式学习行为,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学习效果与个体特征、社会互动以及场馆物理环境等多重情境因素相关。场馆情境学习模型于1992年由美国学者Falk等提出,近20年来通过众多研究者在理论模型的建构和实践研究的探索方面做出的努力,该模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文章介绍了该理论模型的起源、形成、探索、发展以及后续研究者在其研究范式上的创新,梳理并分析了情境学习模型的发展脉络,有助于为后续研究者开展场馆学习研究提供理论框架的借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13.
场馆教育理解的不同立场形构了理解教育的不同视域、表达、期待、优势和局限。以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和技术主义等为代表的理论立场诠释了“以物为本”“以人为本”“技术导向”的争论。教育学、博物馆学和策展主题学科等分别从功能、身份和需求视角选择了对场馆教育的价值、本体和心理侧重。主体立场的差异表现为馆内与馆外空间所形塑的场馆与观众的二元教育理解。在此基础上,场馆教育理解差异的调和需要一种建立在深度理解基础上的“边界渗透”,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分别指导理论、学科和主体立场的对话和融通。  相似文献   

14.
随着非正式学习概念的出现,场馆学习作为自然情境下发生的一种非正式学习行为,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在基于场馆的项目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学习行为、学习路径拥有完全自主的控制权,如何对场馆中的教学项目进行评估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基于此,研究以构建场馆学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从场馆中教学项目评价问题出发,对场馆学习项目的含义进行界定,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和德尔菲法,在场馆学习项目评价现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的场馆学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层次的权重,并对权重进行合理性分析,为我国场馆学习项目的实施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我国场馆学习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移动技术极大地展现了场馆学习的非正式特征,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充分释放了场馆学习的体验性,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为场馆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有效的管理架构。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参观者日益希望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与博物馆的无缝联结,数字化资源创作与项目编目持续占据着场馆学习资源建设的极大份额,跨机构合作日渐成为场馆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开放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等正改变着场馆及其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日益关注弱势群体对博物馆的可访问性与学习的权利。从技术视角看,场馆学习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综合性数字化战略缺失,经费投入不足及技术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化内容创作相对落后,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缺乏愿景与理解,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不适应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相似文献   

16.
场馆学习属于人类非正式学习的一种。这种学习发生的场合一般是为人类学习而设立的公共机构,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动植物园等,故发生于此的学习称之为场馆学习。由于场馆不同于教室,所以场馆学习不同于常见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学到的是隋性知识,缺少场景的支撑。而场馆中学到的知识是情景知识,能灵活的运用,具有较大的直观性。学生在各种场馆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体验以获得相关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场馆学习和学校学习的整合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物理环境的叠加,单纯地带领学生去参观一次博物馆并不能带来多大的成效,连接两种或多种学习环境的目的是对学习经验的整合.研究借一次市级美术研训活动的契机,以平湖市莫氏庄园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中国江南园林构造元素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研究主题,具身浸润,基于户外活动环境构建,利用手机新媒介展开移动式多元化的综合性探究学习和创新性评价实践,帮助学生把不同的情境中的经验联系起来,形成涵养美术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新方式、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学校的特色场馆是校本化的教育资源,需要对它进行统整、协调、分享,从而建立起相应的课程系统,使其价值最大化。不同的时期,江苏省南京市小学教育有着不同的代表性举措。特色场馆资源的优化整合,课程的重组改造,既是小学教育行动的创新,又是小学教育理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场馆作为支持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物理环境,是展品、参观者和社会文化交互碰撞的学习空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场馆中虚实融合的展示与互动功能愈发完善。但由于场馆学习活动内在的特殊性,在各国日益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场馆教育的今天,场馆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文章讨论了信息化条件下场馆学习的基本特征、发生条件,结合文化传承使命提出了场馆学习的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归纳了场馆学习活动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适性学习以其个性化的学习目标、适切性的学习内容、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和泛在化的学习环境为特征,为学习者提供充分自由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特性体验最为优质的学习过程,以此实现适性扬才.在实践中,学校应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优化以及评价模式改革四个角度出发形成合力,打造信息化时代适性学习新形态,推进学习者的适性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