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本位的课程,即服务于地方、立足地方、归属于地方的课程,它是乡土课程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崇明岛拥有独特的生态乡土教育资源,因此,多年来,崇明教育致力于"生态崇明"地方特色课程的体系性构建研究。本文从这一课程实践案例中,对这类乡土课程的体系性构建实践进行了归纳与提炼,形成了可迁移的经验,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崇明”校本课程是崇明生态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是学校对国家课程和“生态崇明”地方课程的补充。海洪小学的《芦苇恋歌》课程是以崇明生态岛建设为背景,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导向,以崇明特色资源芦苇为依托,以弘扬垦拓精神为主线而开发的一门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创建于1984年,是“江苏省实验学校”。建校以来,学校逐步确立了“幸福教育”的办学特色。围绕这一特色,形成了“让学校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地方”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发展思路;构建了“幸福教育”文化体系(幸福管理文化、幸福课程文化、幸福课堂文化、幸福校园文化和幸福网络文化等)和课程体系(幸福基础课程、幸福拓展课程和幸福潜在课程);确定了“幸福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及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4.
黄强 《现代教学》2010,(12):7-7
通过五年多的实践,我县已经构建起“生态崇明”课程结构与实施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我县深入推进“生态教育”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我县新课程改革的工作具有“突破一点,带动整体”的效应,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牵引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英 《现代教学》2006,(1):29-30
如何把崇明生态岛建设中十分丰富的生态乡情教育资源开发成课程,把崇明的孩子培养成“生态人”,并探索一条创造的、实施好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崇明之路”,这是一个摆在崇明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为主动服务于生态岛建设实践,崇明教育确立了打造生态教育品牌的发展战略。为了能实现这种品牌战略,我们选择以“县校联动”为实践策略,开展生态教育。  相似文献   

6.
师道教育特色普通高中的创建,是中小学校作为主体,践行“双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实践和育人方式变革所做出的主动探索。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确立“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培养目标,赋予师道传统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以此统领课程建设,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领域积极探索并呈现“师道教育”特色,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师道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由此指引学生求知学技,涵养道德情操,激励学生终身学习,从而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相似文献   

7.
毕元东 《山东教育》2021,(10):22-23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差异进行调整,有助于优化课程结构,促进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如何打造既具有学校个性特色,又能提升学生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每个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中心。为此,乳山市黄山路学校进行了“幸福魔方”课程的规划研究。该课程以“统整思想”为理论引领,将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为教学中轴,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德育化”的课程设置思路,构建了一套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为教育政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带来发展契机,给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国际视野,创新性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发展思路,课程共建共享提供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一带一路”背景下,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建设路径上要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壁垒,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地方特色课程体系,突出远程教育办学特色,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幼儿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上海市崇明县教育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了重大转型,即从“生态教育”向“教育生态”的转型,这是崇明教育在已有基础上实现跨越的契机。从“生态教育”到“教育生态”,崇明教育的价值产生了新的叠加,教育的方向得到了拓展,教育的内涵得到了深化。可以说,“教育生态”是实现崇明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崇明教育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强大引擎”,是崇明“生态教育”从单一的教育方式走向综合的“教育生态”格局的“起航远征”。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文明建设的征途中,生态文明早已成为牵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门话题。而在上海,最有资本谈“生态”的,恐怕就是崇明了。自从通往崇明的隧桥工程正式开通,如何使崇明生态优势延续下去,重任无疑会落在子孙后代身上。对此,崇明县的教育同仁们可以说既有远见,也有担当,他们从5年前就开始在“鸟文化”区域课程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部署“生态崇明”区域课程的系统建设。发展至今,一个立体式的区域特色课程系统基本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1.
学校特色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基于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和内外驱动力,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以培育高质量“全人+审美力”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美育特色为主线,建构了立足国家课程的美育特色课程体系,并落实“双新”与美育特色变革课堂教学,形成了锚定高质量的特色育人支持体系。学校围绕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特色课堂模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等建立特色育人体系,形成学校独有的育人范式,助力学校未来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是武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依托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和世界双遗产地,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课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组结合武夷山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优势,以学院办学定位和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采用植入生态旅游创新理论、建设课程资源库和教学平台、联结实训实践产业体、创新科研和服务地方项目、融入思政教育思想、探索SPOC+DoPBL教学模式、输出创新创业与竞赛成果的“七维一体”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对“生态旅游”课程的理论理解与实践应用,使得课程更契合新文科教育改革和生态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相似文献   

13.
杨冰 《生活教育》2012,(10):75-77
"真教、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核,体现着陶行知的教育目的观。在此理念引导下,嘉善县西塘小学立足于自身的地域优势和文化底蕴,积极创建学校的生态文化,积极开发和创设校本课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又深具陶研特色的学校。学校的特色创建与凝练是深化学校改革的重要依托,它引领着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生教育”专业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打造高素质的“三生教育”教师队伍、完善以“三生教育”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建立特色鲜明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体系、突出实践实训教学、倡导活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三生教育”专业建设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的“三生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15.
“十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更新教育观念,调整课程体系,创建高职特色,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承担起新时代本地化翻译任务,地方院校翻译本科专业建构区域特色化课程势在必行。针对Z学院BTI课程设置目前存在的问题,依据“国标”,提出BTI区域特色课程建设总方案,打造全面具体、特色鲜明的区域特色课程群,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与优化,探究地方院校BTI区域特色课程有效建构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长春市朝阳区从当下教育形势及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学习凝练“五育”融合思想,探寻搭建适切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驱动区域教育育人方式的整体革新。本文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融合途径、探索未来课程、课程实施模式、课程推进策略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论述,深入分析“五育”课程的构建对本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学校教育生态优化势在必行。学校教育生态优化,不仅要关注学校内部的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课后服务等问题,更要关注学校外部的家庭与社会。学校教育生态优化,旨在回归教育的本真,回归学生发展的常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章结合实践就“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生态优化策略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办学数量的攀升与英语专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院校实际,合理构建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的特色性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诸多地方性高校英语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回顾了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英语(English)+方向”(简称“E+方向”)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以地方院校实践为例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特色的“E+方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发展多样化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长期发展的需要,而开发特色课程则是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2009年,我区提出了“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区域办学方向,区内近三分之一的学校参与了“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建设学生喜欢的课程”的实践探索过程,为区域推进特色课程共享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