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改六年悄然而过,还记得成为课改教师的那一天,学校送给我一个成长记录夹,在夹子的扉页我记录下这样一段话:变化无穷。从蛹到蝶,从蚕到蛾……变化是一个过程,我们在变化中成长。如果我们拒绝变化,就是拒绝新的美丽和新的机遇。现在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课改历程,虽有痛苦,却感到幸福和甜蜜。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学校文化是一种内在性的精神文化。只有精神活动才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因而也只有精神文化才真正表现出文化的生命特征。探讨学校文化的生态意蕴,对于转变师生生存方式、实施生命关怀、提升学校文化自觉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的今天.一堂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它所拥有的标准及评价体系是开放的、多元的、多模式、多方法、多风格的,课堂恰似阳光、空气与活水,赋予了孩子更强大的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2012,(30):66
吴甡,德育特级教师,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数学会中学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初中教育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理事。现任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先后获得城乡携手迎奥运,共建文明京郊行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学校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改革开放30年北京教育功勋人物等光荣称号,并先后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聘为北京市第九届兼职督学、北京教育学院聘为学院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5.
从生命视野看,学校精神文化围绕人性,以和谐的形式指引着人的自由。校园人的主体自由,集中为"真";校园人的社会自由,真正的"善";校园人的个性自由,核心在于"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突破传统框架,从新的视角探究新的建设路径——加强文化陶冶,丰富生命体验,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倡导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减少校园伤害事件,缓解漠视生命、轻生等现象有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生命教育发展受到较多限制,面临着诸多窘境。从教育学视域分析,生命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偏工具化,在课程实施上偏隐性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偏单一化,教学师资队伍非专业化。要想化解生命教育的窘境,必须跳出生命教育的工具层面,平衡显性与隐性课程,培养专业师资队伍,进而深入到生命的本体层面,即生命的文化层面,并将生命文化与教育紧密融合,唤醒生命文化教育,提升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高品质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的新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文化滋养,让学校充满生命气息:学生层面,形成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三育格局;教师层面,突出尚泽、尚和、尚晒、尚引的四尚理念。  相似文献   

8.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的文化,校长要实现对学校的文化领导,这点已成为广大校长的共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也不管这所学校是否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每所学校都有一定的文化。作为一位新上任的校长,要努力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实现对学校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以文化引领着全校师生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9.
陈峰 《江苏教育》2008,(5):51-52
读《王校长的“鸡毛蒜皮”事》时,我感到一种细节焕发出来的管理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使王校长在“管”与“不管”之间寻求到了一种平衡,使“他塑”式管理转变为“自塑”式管理,逐步达到了不管自管、不理自理的智慧之境、文化之境。  相似文献   

10.
蕴含生命意义的学校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的人文性、制度文化的人道性和精神文化的生命性三个基本特征.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对学校文化进行诊断,主要是诊断学校文化的类型以及生命意义的体现程度.诊断结果可以为学校生命文化重构提供参考.本研究依据自主设计的问卷,在对多所学校进行诊断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两所特点不同的学校为案例,对诊断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学校生命文化,要注意营造人文乐园,重视制度上的情感关怀,在精神文化上加强文化陶冶,丰富生命体验,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十五中博物馆开馆剪彩仪式上,十五中博物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柯文辉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我希望我们年轻的孩子们,你们至少要在学生阶段为自己的一生留下某种诗意的记忆,在你老的时候会感觉到某种骄傲、某种诗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生命因为有了绿色而变得生机勃勃。绿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实践为手段,通过师生共同亲近自然,聆听生命物语:感知生命,体验生命历程;对话生命,感悟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王文英 《江苏教育》2013,(12):51-52
2006年8月,我校整体搬迁至新校舍。学校各幢楼馆需要命名,出于对今后办学目标定位的思考,也为了表明办学的立场和胸怀,我们将行政楼命名为"百川楼"。"百川文化"由此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14.
一个学校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校文化的更新与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让学校的全体成员在这种学校文化的协调、引导及规范过程中,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价值观、信念、气质和精神。这个过程是积淀和传承,更是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创新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因人而存在的,我们需要从关注生命、欣赏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角度去发展教育事业。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就需要我们以关怀生命的思想来引领学校文化重建,通过学校文化重建让师生过生命化的学校生活,彰显教育的人文关怀。本文主要从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重建三方面来表达笔者肤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文化一旦被积淀和充溢出来,就会发挥出规范和影响、浸润和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当文化融入到人们血液中的时候,这所学校就拥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学生幸福健康地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福建省夏门市东孚学校,学校坚持特色办学,以“防震减灾”校本课程为突破口,成为福建省首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并由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东孚模式”为依托形成有特色的生命教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引领学校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翼 《考试周刊》2014,(65):15-16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擅长描写农村妇女,偏重于对黑人和黑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刻画,歌颂主人公与逆境搏斗的精神。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三个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如何传承及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沃克以被子为象征,反映了在强势文化下,黑人女性以一种隐性力量不断抗争的过程,表明了黑人文化和生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着手,力求在学校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此来积极影响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点燃教师的教育热情。一是用鲜活的精神文化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0.
《天津教育》2008,(10):F0002-F0002
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是目前天津市唯一一所集中小幼为一体的国办学校。学校成立于1998年.下设中学部、小学部、幼儿部、国际部、培训部、寄宿部、体育俱乐部。学校现有学生3000多人,教职工300多人。近年来,南开实验学校尝试从教育的原点上来认识教育:学校教育的三个层次是培养习惯、积淀文化、铸造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