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鸿俊 《现代教学》2014,(7):129-129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把“尚美育人、多元发展、幸福人生”办学理念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我校积极构建基于“幸福体验”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汤海燕  王燕 《江苏教育》2013,(10):42-44
近年来,我们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冠英校区在办学过程中秉承“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成功发展的机会”这一理念,在学科类课程和成长体验活动课程中,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全方位落实学校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课程,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叶美雄 《教师》2013,(33):5-7
构建科学的、立体化的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性环节。只有狠抓课程建设,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湖南省株洲市九方中学(以下简称“我校”)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努力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改革,以多元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并且初步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4.
吕超 《教育导刊》2014,(10):48-50
广州市培正中学通过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学校“善正”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彰显学校“全人发展,多元教育”的育人特色,着力构建由“善正教育”、“科技教育”、“文艺教育”三个板块有机组成的“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成材道路。同时,深化学校的课程改革,推动学校成为特色学校乃至品牌学校。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教育”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小班化教育乃至一切教育的内在的、本质的、终极的追求。我校围绕“生本教育”这一主题,确立了“为每一位学生设置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开发和深入实施校本课程,设置了以“中华经典文化”为核心的环境课程;以自主创编教材、拓展学科教学为目标的“天天微型课”和以彰显学校艺术教育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周末课程超市”和“五小”特色活动课程.不断追求“小班化”的课程理想.让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教学实践.推动师生多元发展、自主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积极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其总体思路是以“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校及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基本点,以对学生学业的提高有直接或间接帮助的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为开发重点(强调与学校“全面发展、主动成功”的办学特色相一致),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开放、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做到“高起点”、“高品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孙骊 《上海教育》2014,(4):84-85
南桥小学自2004年以来,从学校课程特色建构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课程文化,注重对学校优秀文化课程的研究和挖掘,努力将办学传统进行课程转化。2006年,在原有课程架构的基础上,学校经反复研究-9探索,初步形成了凸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学校课程方案。之后,学校围绕这一课程方案,树立“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即根系、课程即能量交换、课程即旁逸斜出”的概念转化,还构建了“树”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的课程载体,成就学生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李伟 《福建教育》2023,(46):22-26
多元课程体系建设及其实施,对学校的育人质量和办学品质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在高中特色化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从多元课程建设赋能学校特色化发展角度,以三明市第九中学“尚美”课程的多元化建构以及由此带来的育人方式变革为例,对学校的特色文化与课程体系的融合、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课后服务课程“套餐”即在课后服务时段,学生在学校教师引领下,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与建构的课后服务课程,课程多元“营养”丰富、贴合“体质”顺性适需、满足“食欲”契合兴趣、自主挑选各取所需。课后服务课程“套餐”表现为基本课程、特色课程、留白课程三种课程样态,通过科学搭配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课后服务课程“套餐”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0.
朱思红 《生活教育》2014,(20):18-19
"惠爱教育"系列特色课程依据学校"惠爱润泽,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结合惠福人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而设置,开设了学生的学科性特色课程、活动性特色课程和教师、家长的课程,构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引领惠福人生命素养的多元发展、和谐生成。  相似文献   

11.
毕元东 《山东教育》2021,(10):22-23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差异进行调整,有助于优化课程结构,促进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如何打造既具有学校个性特色,又能提升学生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每个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中心。为此,乳山市黄山路学校进行了“幸福魔方”课程的规划研究。该课程以“统整思想”为理论引领,将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为教学中轴,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德育化”的课程设置思路,构建了一套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邓喆 《上海教育》2014,(4):68-69
从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学校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设置是一种需要和必然。植根学校“多元交融,愉悦创新”的办学理念,学校初步形成了“研究学生需求、紧扣学校特点和教师特长、利用社区资源”的校本课程科目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学校课程作为培养人的蓝图其价值举足轻重,南京市推进的“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实践探索,引领区域课程改革进入到提升品质的新阶段。学校课程需要从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教师的发展、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几个方面来衡量其质量与品质的提升。注重从学校课程总体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学校课程实施的高质量,学校课程评价多元以及学校课程文化构建几个层面对学校课程系统做出解析,并以此为基础探寻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我们尝试用这三个词概括学校课程的发展历程。目前,学校课程大致处于“与时俱进”的起步阶段。与时俱进的阶段即“现代学校课程”。现代学校课程的课程目标应变“学校特色创设”为“服务学生发展”:要调适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变“数量众多”为“层次多样”;还要强化课程实施全过程:变“忠实落实”为“动态探究”。  相似文献   

15.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南岸怡丰实验学校整体做好课程规划,开发出有内涵、有层次、多样化、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探索出多元参与、体验探究,问题导向、观察反思,双向自主、共生共鸣的实施策略,建立多种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推进了学校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区全面铺开时,中和中学还是资阳市雁江区的一所农村薄弱中学。学校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促进了学生多元发展,改变了学校面貌。  相似文献   

17.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怎样开设学校课程?怎样实施学校课程?笔者认为,将国家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一、开放与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性思考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为尊重学校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随着和美教育理念的不断丰润,在我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课程是先进教育理念的载体,一所富有特色的学校,其特色办学理念更应通过课程实施彰显出来,我校在形成自己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内涵,以学校资源为载体,逐步探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和润”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相似文献   

19.
徐岭 《现代教学》2011,(7):136-137
我校自建校起,以“崇尚理解、润泽生命、奠基幸福”为办学宗旨,根据学生幸福发展的需要,正努力用好上海二期课改赋予学校的课程建设自主权,希望通过开发和实施校本微型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发展自我,在师生幸福成长的过程中推进学校的可持续、有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欣 《江苏教育》2022,(34):63-65+3
江苏省清江中学秉承“对学生一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实施“益清”融学课程。“益清”是课程改革宏观层面的方向统领,“融学”是课程改革中观层面的实施手段。学校坚持融合育人、协同育人、学生为本、教学相长的课程理念,形成了基础扎根型、社会实践型、综合拓展型三种类型的课程。在课程设计方面,坚持专家引领;在课程实施方面,坚持立足校本;在课程评价方面,坚持基于素养,全面客观;在课程拓展方面,坚持基地建设,多元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