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师培发表于1904年的文章——《讲教授国文的法子》,针对“国文”学科的识字、作文教学,进行了合乎教育理念和学科规律的颇具现代意义的指导。在“白话之盛行”政治理想的带动下,以及与当时教授法译介研究、民间教育实践和官方学制的互动呼应过程中,刘师培形成了自己对国文教育的理解。其别于时人的价值在于,明确限定了“国文”学科、明确限定了“国文”内容、科学指导“国文”教授、强调白话非只教学语言。作为价值同构的思想或体式,刘师培的国文教育理念同“五四”国语新文学主张一脉相承。国文教授对于国语文学的潜在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文教授法的传播,为国语文学的发生奠定了教育基础,创作群体、读者群体由此得以塑造;二是国文教授法所包含的启蒙与革命意识,促进了新文化人的觉醒和成长。  相似文献   

2.
石鸥  陈静 《湖南教育》2008,(7):8-10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都是不分科的。不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百家姓”“千字文”均是文史哲合而一体。最早按国文、历史、修身、地理等分科编写教科书的当属文明书局,它的《蒙学教科书》系列是我国最早的分科教科书,其语文教材是最早分科设学的语文类教科书,比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还早了一年,开创了近代语文教科书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正>一、以“独当之任”重新审视“非语文”“泛语文”现象叶老的话:“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语文学科是多重属性、多种关系、多向互为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的统一体。”叶老也说:“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  相似文献   

4.
潘新和先生在评述黎锦熙母语教育思想时,未能将黎锦熙所说的“国文”和“语文”区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强化人文教育.潘先生的这种思想在当今我国母语教育界极具代表性.忽视不同内容价值取向的差异,一味笼而统之地去建构所谓的“语文乌托邦”,只能让师生在教学中顾此失彼.深化母语课程改革应进一步细分学科:语文科培养实用语文能力,文学科培养审美能力,国学文化科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分科教学可以为“心意乌托邦”的构建找到合适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德育要适度合情于安利叶圣陶对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国文是各种学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轴一洋凑合于一个教育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以外,更需要有教育的意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学校德育中堪称“向阳花木...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什么?如何认识和把握语文的本质?在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各有仁智之见,对它作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经学、诗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相融的综合体,并没有明确的学科概念。自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时起,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才正式出现在我国教育史上,当时称之为“中国文学”,意即文章之学。1906年又改称为“国文”,因为五四运动后白话文(语体文)进入语文教材,小学称“国语”,中学仍称“国文”。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辑语文教材时,根…  相似文献   

7.
一 粉粹“四人帮”以后,语文教学法这门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在师范院校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几年来,在老一辈教师和教学法研究工作者的带功下,语文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探索、实验的进行都开展了起来,从而为语文教学法教材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建国以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各系都没有“教材教法”学科,国文系开设的则称为“中学国文教材教法”。  相似文献   

8.
110周年前的1月13日,近代新学制——“癸卯学制”颁布施行,我国古代没有严格分科意义的教育开始转向分科教育。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私塾中的先生是独立完成自己的教学的。洋务运动后,随着教育的近代化,教育方式逐渐走向标准化的分科教学。这一教育史上的巨大进步,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弊端:它造成了严重的学科分离,使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们缺乏“共同语言”。分科课程难以吸取和包容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难以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们运用多种知识、技能的要求“接轨”。更有  相似文献   

10.
赵红 《教学月刊》2010,(9):37-39
一、语言教育是语文课程一贯的最根本的追求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争议颇多、众说纷纭的问题。如果我们追溯到语文课程还被称为国文之时,便会知晓:“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很显然,国文是把语言教育放到了首要地位。建国之初,“语文”这一课程名称确立,“明确规定了从小学到中学都必须充分重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全面训练的重要任务,并以此来确定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追溯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并非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留洋博士引进的“舶来品”,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厚实的土壤之中,与中国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从孔子开始延续数千年的经学教育到语文教学单独设科(中国文学,简称“国文”),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国文、国语),到建国后经历革命“改造”的语文,再到强调言语、语感教学或者说培养语文素质的语文,其中变化的过程,可以说是“综合———分科——综合”的过程,这种变化既是语文教学适应文化变迁的结果,也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下面将就此…  相似文献   

12.
分科之下,何以“跨学科”?“分科”是学习和研究的必然,而“跨学科”是自然的本性和教育的需要。教育改革指向“跨学科”思维。这要求教学付出“跨学科”行动,包括允许学生的“跨学科”理解、给学生选择权。“跨学科”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樊篱”,需要主动顺应,进行“跨学科”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早在50年前,他就提出了“国文教学改革”、“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改革,首先必须是认识上的改变,观念上的更新。他说;“惟有正确的认识,国文教学才会有成绩。” 1942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自己主编的《国文杂志》中,特以《认识国文教学》作为发刊辞,高举对旧式语文教育批判的旗帜,道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他认为,“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种”,而“阅读和写作两项”又是“国文科所做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我国幼儿园教育受前苏联的影响,一直采用分科教学的形式。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出现了否定原有的分科教学体系的倾向,产生了“综合教育”、“活动课程”、“单元教学”等重视儿童自身经验的教育方案,编制了一些打破学科界限的教材。在幼儿教育改革中,当一种倾向有可能掩盖或者替代另一种倾向时,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多方面权衡利弊,然后才将较为成熟的思想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大家的共识。但联系教学对象我们要发展儿童的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在80年前谈到小学国文教育应当怎样改革时明确提出了“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发展儿童的心灵。一、发展儿童心灵的意义首先需要明确“心灵”是什么?简单讲,“心灵”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叶老为什么强调语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呢?语文教学和发展儿童的心灵有什么关系呢?第一,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至1922年学制改革前,学校课程标准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只是把清末的学堂章程稍作调整。在五四运动有力地促进下,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两个决议案,于1920年1月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现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言文一致的“国语”科诞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继清末独立设科、民国初年以“国文”为学科名称以来的又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进行了学制改革。1922年(壬戌年)11月1日,由黎元洪以中华民国大总统名义将《学校系统改革令》…  相似文献   

17.
过去对于学科教育的研究一般都将学科视为彼此分割、相互独立的门类,因此先后形成分科的教材教法、分科教学论、分科教育学。在学科日益发展的今天,探索对学科体系加以整合和进行重建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十分重要和亟待研究的课题。本书力求摆脱已有学科教育学孤立地研究各门分科的局限,试图按照一种新思路,即将学科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其主要目的是创立一个新的学科教育学理论体系,这一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是我国学科教育研究的一大突破。本书的绪论部分论述了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建构一种整体性学科教育学的必要性、合理性;第一、二、三、四、五章分别阐述学科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六个层面:人才规格;学科课程;学科教学;学科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育;学科教育评价。本文摘录绪论中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至1922年学制改革前,学校课程标准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只是把清未的学堂章程稍作调整。在五四运动有力地促进下,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两个决议案,于1920年1月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现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这效”,言文一致的“国语”科诞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继清未独立设科、民国初年以“国文”为学科名称以来的又一件重大意 义的事。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进行了学制改革。1922年(王戌年)11月1日,由黎元洪以中华民国大总统名义  相似文献   

19.
胡适在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他在1920年、1922年所作的关于国文教学的两次演讲,对中学国文学科的课程建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对国文“教授法”提出了整体构想:突破以“注入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自动研究;突破以书面语为主的训练模式,提倡对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在古文教学方面,主张以“看书”代替“讲读”;在作文教学方面,重视让学生“自由发表思想”.这些构想,体现了现代新的教育观念,同时在某些方面又富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学科间相互渗透包括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内容:前者主要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计划编排要体现渗透性,后者则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贯彻渗透性。本文要探讨的是后者,它包括单科向相邻学科的辐射渗透,也包括多门课程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综合渗透,笔者将这一过程称为“渗透教学”。 一、要认识渗透教学的必要性 1.现行的课程结构需要进行渗透教学。中师现行的学科课程,是按学科分化体系确定和编制而成的分科课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分科课程的优点在于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在知识的积累上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因为如此,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知识的系统性,主张按逻辑系统写教材的“要素主义”教育理论在五十、六十年代曾是美国“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哲学”。但是,分科课程有它不可忽视的缺点:一是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使有些具有共性的知识要么被割裂,要么无效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