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一凡 《学语文》2006,(3):31-31
“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激情澎湃,美不胜收,对后人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而酒与山水,作为李白诗作中的“二难”,是我们了解李白、研究李白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
清代贵州地区士大夫文人们热衷于讨论“李白至夜郎”的问题,其观点分为“确至”“未至”和“不忍疑其伪”三派。尽管在李白是否到过贵州这个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但在贵州,人们对李白的仰慕、尊崇完全一致,各种纪念李白的活动也从未间断。“地以人显”、借李白“润色山川”、“援引殊方已负盛名之古人为闾里荣”是“李白至夜郎”话题在清代贵州大盛的主要原因。贵州地区的李白接受既是传统文化在边省影响力、凝聚力的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3.
<正>李白是盛唐诗坛顶流、文化界超级偶像,泾县令汪伦,是他的忠实粉丝。由于生性热情,李白不仅常常让人“路转粉”,还让人“粉转友”,不少原本因诗才倾慕李白的人,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动,成为了李白的朋友,汪伦正是其中之一。毫不夸张地说,“社交达人”李白的知心好友,几乎遍布了半个盛唐。  相似文献   

4.
考察“魂”与“魄”及其相关的复合词在李白诗歌中的用法,可以看出,李白诗歌中“魂”与“魄’’作为对义词而决不混用,李白对“魂”与“魄”的使用既严格遵循上古汉语的用法,又体现出他的道教信仰,由此诠释了道家用“精魄”一词表达构成生命物质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因此,后世的人便把李白称作“诗仙”。  相似文献   

6.
清初诗人王七祯,对李白推崇的同时,并颂扬其“一生低首谢宣城”(《论诗绝句》)。从李白现存的带有仰慕“谢宣城”(即谢朓)的诗篇中,的确可以看出其“低首”的诗句。然而,透过那些“低首”的诗句.则可以看到李白时刻不忘追踪目标,研习诗艺,提升并超越自我的“昂首”意识.  相似文献   

7.
李白寓家兖州城东门外的这一观点在兖州国际李白研讨会上曾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认同,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观点的主要根据是李白的诗文中有“鲁”、“东鲁”、“邹鲁”、“鲁城”、“鲁门”、“鲁门东”、“东鲁门”等称谓。笔者仔细分析了李白的其它诗文,发现这个观点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8.
李家烈先生和《李白诗酒人生》一书提出“李白是外国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李白与儒家化的关系,李白自述家世,李白的外语,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李白是汉人,不是外国人,是明明白白的。  相似文献   

9.
李白诗中对自我的仙化倾向阮堂明人们每每好以“仙”来称呼李白,比如称他为“谪仙”、“酒中仙”、“诗仙”等,这种称誉一直沿续至今。如此统一地以“仙”来称呼李白,在古代的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就启示我们,此种称誉之中体现了对李白人格品貌的本质认识与理解。值...  相似文献   

10.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我从小就听说李白是诗仙,我想学李白,饮酒作诗,于是,我便开始实施我的“秘密计划”。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别称     
太白相传李白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长庚星(即金星,也称太白),所以给他取名为“白”,宇“太白”。如欧阳修《太白戏圣俞》:“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相似文献   

12.
上层社会中的李白是“狂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叛逆性格;在大自然怀抱、日常生活以及下层社会接触中的李白只是普通人的李白,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平民性格,两种性格的李白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但要从作品的题材上划出界限却很难,这就是说明李白作品中的两种性格是互相渗透的,难以以题材来区分的。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歌的“飘逸”美,从本质上讲,它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从诗美鉴赏主体心理 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由“惊喜”到“向往”再到“飘逸”的美感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体味到 李白诗歌中所蕴含的自由精神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4.
李白是个俗人,像许多文人一样,对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万分沮丧;李白是个俗人,可偏偏不是个“庸才”,而偏偏是个自负的人,所以在沮丧之时,才有了举杯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名利心很重,一心想获得高官爵位,在政坛上有所成就。当唐玄宗一道圣旨传到他手中时,李白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情形何等狂放,其官心又何等痴迷。却没料唐玄宗把他当成李龟年这般宫廷乐师了,成天叫他写歌词,这无疑是对李白的侮辱。李白只得以酒消愁。在我看来,李白从一开始入京便是个错,为保官位而不退出亦是个大错。因为李白生…  相似文献   

15.
邢平 《现代语文》2005,(3):26-27
李白诗歌的雄浑开阔、意气风发、壮思逸飞、浪漫飘逸,一直被认为是盛唐精神的文学再现,李白是盛唐诗坛合唱队的领唱者。他的诗歌是“盛唐时代的最强音”,盛唐国力强盛,必发雄壮之音,当时文人士子因时代之昂扬向上精神,跃跃欲试,企图一展“经邦济国”之雄志。李白青年时代即怀有“吕尚、贾谊”之志,国师自视,孤芳自赏,高洁自诩,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神话情结,主要体现于神话创世说对李白“气一元论”世界观即天道自然观的直接影响,神话想象的思维对李白诗歌构思直接沟通,神话的演变直接铸就了李白仙风道骨的诗品和人品。即使如此,李白在创作诗歌的时候,虽然天马行空,“飘然思不群”,但还是没有离开现实的土地,对某些局限性比较明显的神话、故事、传说表示了大胆的怀疑、责问、否定和改造,表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阳春三月,碧空如洗,阳光灿烂。诗人李白在“新大兴”闲逛,忽然手机响了,原来是好友杜甫:“老李,我是老杜。今天是我六十岁的生日,我请你到四星级酒店‘威斯特’吃饭。我和几个朋友正等着你呢,快来。”李白高兴极了,拿起手机拨通160给杜甫点了一首《生日快乐》。这时李白的呼机响了,是孟浩然发出的信息。李白想:难道孟兄也要请我吃饭?他好奇地看了下面的文字:我要坐“豪华7号”顺流到扬州去,请速速来黄鹤楼。这下李白急了,坐上小轿车飞快地来到黄鹤楼,早把杜甫的生日忘得一干二净。李白一下车就看见孟浩然在船上向他招手…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去邻居家串门,偶尔与一位中学男孩扯起成语故事。提及“铁杵磨成针”时,男孩说:“我知道故事发生在李白身上,我当然知道成语的涵义。可是,我觉得故事还有下文。”我怔了一下,对男孩说:“哦,你说说看。” “李白那时还很幼稚,于是就相信了老婆婆关于铁杵磨成针的教诲。不久,他去集市,却发现一根铁杵卖3块钱,可一根针才卖5分钱。李白就想,老婆婆为什么不把铁杵卖掉,再买针呢?顺便还可以多买一块布料什么的。后来,李白又见到那个老婆婆,发现她还没有把那根铁杵磨成针呢!李白忽然想,这世间怎么还有这么傻的人呀。” …  相似文献   

19.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历史学众说纷纭,无一定论。20世纪70年代初,敦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但由于将史料中公元421年的历史事件与其后200年隋末的另一历史事件相混淆,此论无疑是错误的,本对80年代关于李白出生地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否定了李白“出生于长安”和“李白是蜀生之蜀人”的结论,并清理了研究李白出生地应该依循的脉络和参照的史料,对从何处下手的问题也提出了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从李白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索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的政治思想、生活原则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李白诗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的层面。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道家思想本质上就是由“守静”的功夫,通过主体的修炼和自我的“反观”,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心灵的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庄哲学中的“无为”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有为”。李白“进”与“退”的不同态度与表现,正体现了老子哲学密切结合的两个方面。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深得老子哲学之体要,他是对老子哲学理解得较为准确、运用得较为有效的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